泰戈尔为什么辍学﹖

如题所述

  辍学:学校是医院和监狱的混合物
  在印度教中,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以及部分首陀罗种姓的男孩,在12岁左右要举行佩带圣线仪式,将圣线从左肩到右肋挂在身上,标志着成为正式的印度教徒。圣线又称圣带,是一根白线,其实这也是成年仪式,很多民族仍保留着成年仪式。泰戈尔从圣线仪式中获得了以前未有过的精神体验,他很喜欢念诵印度教经典著作《梨俱吠陀》中的《伽耶特里》,这也是婆罗门每天早晚祈祷时的诵辞。
  不久,泰戈尔转学到孟加拉中学。这是一所英国学校,学生印度和英国的都有。这所学校的好处是,只要家长按时交了学费,成绩再差也不会受到惩罚。但是,泰戈尔仍然不喜欢这里的教学氛围,他一走进校门,便感觉走进了阴森窒息的监狱,即使高兴的心情也会马上变得沮丧,没有办法,他常常逃学。
  好在家人都比较开明,他们相信,如果你对某种事物失去了兴趣,强迫是没有用的,黄金棍下未必成得了好人,而成长中的孩子往往具有逆反心理,越是强迫,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还会对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并影响其成长,变成心理不健康之人。小则危害自己,大则危害家庭和社会。如果泰戈尔的父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培养他,他至多也就是个装着知识的机器,而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创造者,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对世界文学贡献巨大的一代文豪。
  泰戈尔的三哥就把他转到了圣泽维尔学校。他对这所教会学校也提不起兴趣,结果是,他没有通过升级考试,并拒绝复读或再次转学。的确,对泰戈尔而言,学校是什么呢?它能起什么作用呢?他的看法就是:学校——就像一个可恨的残酷的医院和监狱的混合物。
  因此刚满14岁的泰戈尔辍学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8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贵族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1]
1861年5月7日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就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祖父是最早访问过英国的印度人士之一,父亲是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泰戈尔在14个子女中排行最小,哥哥姐姐当中,有哲学家、音乐家、戏剧家、小说家、爱国志士等。泰戈尔虽多次入校学习,还曾到伦敦大学深造,但始终未在学校里完成正规教育。[1]

从左到右,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1881年,他写了《死亡的贸易》一文,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
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领袖,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1913年《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获该奖的第一位东方作家。[1]
1916年,他在日本发表谈话,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动。
1924年,泰戈尔应梁启超、蔡元培之邀访华,“泰戈尔热”进入高潮。他在徐志摩家乡时,“观者如堵,各校学生数百名齐奏歌乐,群向行礼,颇极一时之盛。”4月20日在国立东南大学发表讲演,徐志摩当翻译,南京城为之轰动。[2]他会见了梁启超、沈钧儒、梅兰芳、梁漱溟、齐白石、溥仪等各界名流。回国发表了《在中国的谈话》。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他屡次发表公开信、谈话和诗篇,斥责日本帝国主义,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
1941年2月21日,他以饱含思念之情的笔墨写了一首自由体诗《我有一个中国名字》。
1950年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第2个回答  2013-12-28
1、泰戈尔笑说:“五年级后我就辍学不读了”,他说他受不了那种沉闷枯燥的教育。
2、“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用外来的资源填鸭式地塞进他们的脑子里,而是把内在的智能资源不断地引导出来。”
3、你现在明白了吗?
第3个回答  2013-12-28
是撒旦吃vvvvvvvvvvvvvvvvvv
第4个回答  2013-12-28
不知道忐忑喂54佛挡杀佛如果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