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文a dill pickle 什么意思啊?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呢?

能讲一下男主女主的性格吗?还有怎么看出来的这种性格?完全搞不明白这篇课文要说什么

    a dill pickle的意思:莳萝泡菜

    用该题目的用以:

    (1)泡菜味道的酸甜苦辣,但更多的是酸,是形容文中的女主角的现状;

    (2)泡菜是开胃菜,对于男主人公来说,女主人公只是他的调节生活的东西。并没有打算和他在一起一辈子

    (3)泡菜放的时间长会变味的,形容故事中男女主角相处六年的时间,女主人公的生活和其他方面都变得不再美好,已经渐渐变味了。

    男女主角的性格:

    (1)男主:痴情,仍爱着女主,但是从两人相遇后男主炫耀自己财富,打断女主说话等一系列行为里看出他是一个虚荣自私的人。

    (2)女主:敏感坚强自尊心强,热爱音乐却因生活拮据卖掉心爱的钢琴。

    看法:

    故事中最中心的意象是只出现了两次却十分重要的“a dill pickle”。 这一意象既可以理解为爱情的保鲜需要双方的真挚付出,薇拉与“他”虽然彼此吸引,但女方矜持试探,男方自私浮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段感情的失败。当一对昔日恋人再度相逢,原来甜蜜的爱情已如莳萝泡菜般变得酸涩。“莳萝泡菜”还可以象征薇拉本人。20世纪初的女性还没有取得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依然是男性的附庸,内心情感丰富的薇拉的生活注定充满艰辛,而这些艰辛更造就了薇拉外柔内刚的性格,正如莳萝泡菜般,在历尽生活风霜的磨砺后,才更有味道。“a dill pickle”还可以象征薇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莳萝泡菜并不名贵,素昧平生的马车夫愿意慷慨地与人分享,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而薇拉的男友却独自一人吃着桔子,喝着咖啡,讲述着他独自一人进行的异国之旅。结尾处薇拉断然离去,而他却坐在那儿“吃惊”,反映了现代派作品里常见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及人与人之间真正沟通的不可能性。

    《a dill pickle》的作者:Katherine Mansfied/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作者的介绍: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thfield,1888年-1923年),短篇小说家,文化女性主义者,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100多年来新西兰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花园酒会》、《幸福》和《在海湾》等。她的创作指向女性的生存处境,她以独特的形式,对女权解放这个社会问题提供了文学的解救之道。

    (1)特色写作: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主题往往不难理解。她的小说很像契诃夫的作品,经常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转折和时空变化。擅长表现男女之间的复杂微妙关系以及令人意想不到的激情发展方向。同时她的文字也力求简化,力争把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她使用了不少现代派表现手法,以淡化情节与女性视角诗化的语言,印象主义技巧的运用及象征主义的运用为表现的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

    曼斯菲尔德把她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很少受英国作家重视的短篇小说创作,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用手中的笔,融进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描写了她的同类在闯世界的奋斗中所遭遇的坎坷磨难,刻画了广大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所迫下产生的孤独感、幻灭感、恐惧感和她们的叛逆和反抗性,道出了她们深沉的思考和无声的叹息,表达了对

    她们遭遇的无限同情和愤慨之情。

    意象、象征历来是作家们钟爱的写作手法。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其短篇小说中也大量地使用了意象、象征以及不同的叙述视角等形式技巧,在她的小说中有一个特殊的意象群,除传统意义之外还赋予了自己特殊的意象模式:一是悲剧感——孤寂和死亡;二是童心——真善美和无序。通过对比,曼斯菲尔德认为孩童是人生最佳的自然状态和最高人格理想,为此她倾注毕生精力来回忆祖国和童年,抒写孩童式成人,由此反映出一种返始归根与“复归孩”倾向。这些意象以缩影的形式展示了小说的寓意,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状态。

    凯瑟琳从而形成了传统象征和现代象征的有机交融,丰富了作品的主题,也使得其作品魅力经久不衰。曼斯菲尔德的小说更像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她的小说的题材选择上脱离了传统小说的题材形式,而是把平凡人物和琐碎事情写进小说,通过精心选择有意义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这需要一种敏锐的眼光来支撑那种散淡的时光流逝中所呈现出来的生活场景,这使人感觉作家在看似无所事事的、轻松的日常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意义。

    (2)人物评价:

    女作家曼斯菲尔德短暂的一生拥有坎坷的经历。她自幼身体孱弱,以美慧著名,但她的生活基本上是不幸的,肺痨的折磨和爱情上的失败都是导致她过早离世的原因。在艺术生活贫瘠的新西兰,为了得到更好的文学发展,曼斯菲尔德放弃了新西兰安乐、富裕的生活,独自一人前往英国伦敦。从踏上伦敦土地的那一刻起,命运就决定了她成为一个没有家园的流浪的灵魂。个性复杂的曼斯菲尔德经历着同样复杂的人生历程,她的一生始终在漫游——新西兰、法国、德国、英国都留有她的足迹。在四处漫游的生命历程中,唯一不变的,是她对于文学的热爱。

    “没有谁像凯瑟琳·曼斯菲尔德那样,用自己的创作惊扰过那么多的作家。”——人们说她像D.H.劳伦斯,又跟V.伍尔芙有所类似。她创作的年代伴随着孤寂无着和病痛的折磨,她的作品因而较多涉及家庭事件和婚姻的不幸。她刻划人物细腻入微,时常在细节上精雕细刻。在她辞世多年之后,她对短篇小说这一文体的影响才渐次被人们所认识和承认。

    她的一生恰似她在1921年写下的那篇著名的《园会》,而她就像小说中的劳拉。人们看到一个单纯而执拗的富家女子从园会的喧闹中挣脱出来,勇敢地接近外面的世界,接近死亡的面孔。那是一副宁静的,与世上的一切都不相侵扰的面孔,这死亡的面孔看来甚至比她身边的活人更真实、更具活力、更漂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女主人公是一个坚强,富有想象力的人,虽然她的生活拮据却没有向往日的恋人诉苦或寻求帮助,这也反映了女主人公强烈的自尊心,说她富有想象力可以从41、43段看出。而男主人公是一个自私、犹豫不决的人,从文中多段对话可以看出他的自私,比如说打断女主的话、炫耀自己的财富而不顾女主的感受,特别是64段那里有明确的说明,至于犹豫不决可以从他情绪的反复不定来理解,他在自己和昔日恋人间挣扎,但是他还是选择了以自我利益为前提,或者可以说是以自我为中心、太顾及自己、专注自己。
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篇课文,最好就是去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知识,作者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的作品无疑也带有这种女权主义色彩。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1-21
没读过DP, 不过网络上有人评价说:

http://www.theshortreview.com/reviews/KatherineMansfieldTheCollectedShortStories.htm

Take A Dill Pickle, for instance. The incongruous title perfectly reflects the slippery, evasive love story at the heart of this piece. A woman rediscovers an old flame and they speak of what might have been, each one bound by some uncertain need to make an impact, to wound the other and unburden a little of the lingering bitterness following their break-up. The woman is devastated by the idea that she let go the only person in the world who understands her, but ultimately it’s revealed that the man is a self-engrossed egotist. That’s not enough for Mansfield, who hints that the woman might equally be accused of egotism, the willful denial of her own vanities. All this and a fabulous description of the dill pickle, ‘… the greenish glass jar with a red chilli like a parrot’s beak glimmering through. She sucked in her cheeks; the dill pickle was terribly sour…’

If so, 这根酸黄瓜是用来比喻一场苦涩无果的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