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评价墨家,儒家,道家和佛家之间的关系?

如题所述

墨家,社会底层人士为主,分支为学术研究类和游侠类。主张兼爱非攻,通过苦修来提高自己,且有很强的组织纪律。但其类似苦修士的修行方式不能为多数人接受,战国后期逐渐没落。

儒家,弟子有教无类,讲究因材施教。主张入世,通过成为官员而实施自己的“仁”,力求克己复礼,恢复夏商时期的礼法与盛世。但逢乱世激进的就会“儒以文乱法”,改朝换代,消极的会避世待明主出而仕。自汉朝董仲舒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掺杂了诸子百家中的一些思想,较初始的儒门,已大不同。后因神话王权,维护统治者地位的思想被历朝历代统治者认可,所以近2千年来一直都有传承。

道家,不是道教,主张无为而治,顺天应时。在思想精神上极其自由浪漫,对现实看的很透彻,明确指出有无相生,唯以道论。

佛家,主张慈悲,借今生之色身修来世之福德。其原始教义在当今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且只看到慈而不知悲在何处。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土,为适应环境,做出很多的调整,在某些特定时刻甚至提出佛道一家的说法。虽有种种经文、种种流派,但条条大路通罗马,一而万,万而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10
墨家、道家,本质上其实都是儒家思想的另一种表现(法家,个人认为不同),只是儒家强烈入世,且孔子之后,一直被统治者利用为工具,渐渐失去了孔圣人教化的本来面目,成为肤浅的“术”,变得酸腐、僵化、庸俗,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严重损害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思想界失去了独立性,春秋战国时代那种活泼而自由奔放的清流风尚,一去不返。朱熹理学更让儒学变得教条化。

佛家世出世间,圆满究竟,已包含所有世间法,但又超越了世间法,入世,为更好地出世。

都是导人向善的善法,也都是精妙的哲学思想和教育体系,区别在于,诸子百家思想只是世间法,而佛法超越了世间法。

一般佛门认为,中国先秦的诸子百家思想,是佛法进入中国前的先期教化,那些圣人们,也都是佛菩萨的化身。通俗讲就是打下了思想基础,所以后来大乘佛法传入中国汉地后,很快就能被中国人接受和信仰,也相当契合中国文化,并得到了提升,最终本土化,甚至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禅宗。追问

谢谢解答!您说的墨家、道家,本质上其实都是儒家思想的另一种表现(法家,个人认为不同)很有意思,能解释一下吗?

追答

这个说得很清楚了吧?看下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与主张,就大致明白了

第2个回答  2014-02-10
后学不才,简单肤浅的回答:
佛家都兼而有之,超绝而立。
墨家是兼爱非攻,佛家认为众生平等无二,而杀业造就战争,而佛教第一大戒就是杀业。而且佛教更彻底的兼爱,普遍众生。佛教从根上拔掉战争的因。所以佛教超越墨家。
儒家强烈的入世情怀,相对于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大乘菩萨道,与一切处,一切事,一切境,都坦然面对,积极度众生。在其位谋其政,秉承戒律和十善业道,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会诗词歌赋慨叹命运不公。
道家的无为,和佛家的空性智慧相比,显然佛家的空性智慧,才是真正的无为。更加彻底和洞达。
所以只有佛教才是真正圆满的教育和信仰。追问

多谢指教!那以上不同学说之间理念上有本质冲突吗?那些不可相融?或者都是万流归宗?

追答

因为除佛教之外的学说,各有朝向,比如就像不平行的直线一样,必有交叉。未必针尖对麦芒,但是有交叉就会有冲突。
不圆融的理解,不究竟彻底的理念,导致不能到底真理,也就做不到彻底的解脱。所以无论墨家,还是儒家,甚至道家,都还是会有心灰意冷,无以畅怀,无法解脱的境地。自古以来,政治家,文人留下了多少这样的慨叹!
不可相容的地方就是交叉点,也是弱点。比如道家无为而治,能做到每个人都无为吗?比如儒家积极入世,拯救苍生。不受重用就只会慨叹。这样的问题很多很多
唯有佛家,在一切时间地点,都一心向佛,一分钱的布施也是莫大的慈悲,做一国之王,可以劝众学佛,达济天下。
种种学说,各执一词,做不到万流归宗。因为不彻底。
唯有佛教是真正的圆满智慧,所以佛教要求皈依的佛教徒只能皈依三宝,虽然对其他宗教或者学说不排斥,但是绝对不去沾染,因为他们的智慧达不到真理。达不到真理,也就是归不了宗。佛法无量的法门,但是其他学说进不到佛法的范畴内,因为佛法是究竟的解脱法。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2-10
墨家,儒家是世间法,说的是社会管理、社会秩序和道德方面的事。
道家,佛家是出世间法,说的是如何修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方法。
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第4个回答  2014-02-10
名相虽分,珠联璧合。
如果答题的话,请勿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