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如题所述

寒门出贵子”

实质上是一种悲壮的幸存者偏差

01

精英家庭孵化精英

高考成绩出炉,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陆续浮出水面,然而最刷版面的是北京的文科状元熊轩昂这个耿直Boy说的一番话——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

一句大写的实话,瞬间戳中无数国人的心!

更令人可贵的是,这孩子让人完全无法产生嫉妒之心,在他如此优秀的同时,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抱有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可以肯定,这个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我向来反对精英统治,但是,这个孩子告诉大家,一个未来的精英最好的样子。

那究竟熊轩昂的家庭有多厉害呢?熊轩昂来自一个中产家庭,这已经不是小康、小资家庭所能比拟的。

什么是中产呢?

在中国目前还很难有一套标准去界定中产的收入,但是在多数人约定熟成的标准里,总结起来必须有体面的房子、车子,且不能是贷款的,以及可以随意挥霍的每月1/3的收入。

根据瑞信银行的国际中产标准来统计,在北京上海等地过上体面的中产生活,一个家庭必须储备起码900万左右才能保证全家人的生活品质。

这就是中产,跟很多普通家庭晋升起来的小康、小资族不同。

他们同样能周末看电影,逛街购物,进入高级餐厅,更重要的是能够来一场走说就走的巴黎街头喂鸽子,能给孩子支付美国夏令营的时候,眼睛也带不眨一下。

除了拥有坚固难以被摧毁的家庭经济基础之外,固定资产外,中产家庭还需要具备家长双方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着较高的职业价值或者社会地位、追求健康的生活品质,拥有良好的礼仪等特征。

而这些特征将中产阶级区分与“暴发户”。

在我国,中产阶级往往是上市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重要的技术科研工程师、拥有尖端技能的高职业素养人或者某些特定行业里尖端的人,如熊轩昂的父母是外交官。

实际上,中产阶级在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都属于知识技能型精英家庭的组合,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与稳定的中坚力量。

而这些家庭确实会如同熊轩昂所说,不断地孵化“状元”、“精英”。可以说,从中产阶级、精英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基本都是精英。

从这个命题里,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家庭对一个人的成功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已经不是“寒门出贵子”的时代。

这样说,很多人可能有些心酸,然而从古代发展至今,“寒门出贵子”之所以被传为佳话,是因为精贵,因为确实稀缺且困难,实质上是一种悲壮的幸存者偏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James Lee)、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梁晨及其团队的合作研究了一个命题:

中国长达150年里的精英究竟出自哪些家庭?

最后,他们通过建立强大的精英数据库,得出的结论是:

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

1994—2014年,超过50%的教育精英来自各地区的有产家庭,与特定的重点高中。

从以上四个时间段来看,就有三个阶段的精英是明显出自“有产阶级”的家庭,有人可能会指出其中的第三个时间段作为反驳的证据。

而实际上在1953年到1993年之间,主要是阶级社会上层子女垄断教育的状况被打破、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才使得原本从零到有的大量无产阶级和工人子弟在精英中的比例大幅增加。

等到一切都趋于稳定的时候,“资产”在教育中的阶级再次凸显出来。高端的教育、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掌握在中上层家庭手里,所以这些家庭注定孵化出精英。

02

为何寒门孵化不出贵子

熊轩昂的话很有意思。

他说他地处在北京这样一线的教育资源“大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拥有很多通向教育的“捷径”,而这些是农村地区的孩子无法享受到的。

请注意“捷径”这个词,换句话说,同等的高考应试门槛,其实还是有通向这个终点的学习“捷径”,而不是一味死磕课本、题海战术。

无独有偶,作为2013年的北京文科状元孙婧妍也曾在采访中,面对别人询问她“做了多少题目”感到反感,并以一位语文考了148分将近满分的过来人提出:

现代的高考,尤其是语文学科,早已经不是题海战术所能够驾驭的,更多的是日常接受教育的积累。

在采访中,孙婧妍也分享了很多父母对她在阅读上的教育,为了选购了很多书本,给她带来了良好的语感,最后还是那句话,她的成功也是“水到渠成”的。

换句话说,这些教育里的精英学生,从小的时候就接受综合性的教育,拥有名师提点如何只做“一题”就能精通同类的题目,这就是“捷径”。

他们拥有大量的阅读,作为自己的素养沉淀,而这些是一些普通家庭或者农村学生所无法做到的。

曾经在教育圈里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同样是考上北大的文科生,大城市来的学生对国外的作家、名著里的话侃侃而谈,而小城市、农村来的学生却半句话都答不上来,唯独能对课本指定背诵的段落倒背如流。

在我高中时,学校请了三个市的高考状元来给学生讲课,一个是湖北某地的,一个是河南南阳,一个是广州的。

河南的高考状元戴着厚厚的啤酒瓶,一字一句地念着他准备的稿子,讲他如何刷题,如何熬夜苦读,如何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而从他在北大的生活来看,他过得并不轻松。

广州的高考状元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几乎没有在讲高考备战,讲的是她如何“幸运”,无意中考成了高考状元。

提到高考,她的观点是不要太在意,平时不要太有压力,她更多的分享的是她高中如何参加实习,去外地旅行的趣事,而她的大学生活依然是举重若轻。

这样的女生对于我们当时完全是种震撼!

到了提问环节,那个河南学霸无人问津,所有人都在向那个女孩提问。看着那个孤零零坐在那里的眼镜哥,那时候我第一次感到阶级的差距,尽管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小县城学霸”的概念。

普通家庭的孩子和中产家庭的孩子差距就这么大,就算同样是高考状元,一个木讷、呆板、不擅表达,而另一个能如此通达、精巧地控制观众情绪,赢得众人的宠爱,在很多人蜂拥上去找女生提问签名的时候,我离开了会场。

而更令人悲哀的是,这位河南学霸已经是高考时代最后的余晖。

在后来的高考状元中,普通家庭的孩子已经不会成为状元了,连坐在台上感受我们这些无知少年的恶意都没有机会了。

这就是精英家庭与普通家庭在教育上孵化出来的差异性。

如果你觉得也仅仅只有这些,并想以“会读书不一定能成材”、“北大学生卖猪肉”来反驳,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精英家庭注定孵化出精英,而寒门的子弟往往孵化不出贵子。

一个家庭的经济硬实力,父母的软实力奠定了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眼界高低、执行力、胆识与魄力。

在大学时,我就发现这样的现象:

家境较差的学生,眼里只有兼职,因为一小时最多五十块的家教而甚至可以放弃学习。

而家境殷实的孩子,可以花三百多块买一本国外进口的书籍,可以到世界各地旅游,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当然,教育是小眼界,而创业则是大视野。

在一项非官方的统计中发现,寒门的子弟毕业后更愿意接受稳定的工作,以月薪度日,而来自精英家庭的子弟更敢于拼搏,甚至借贷创业。

这些都是由他们原生家庭给他们带来的眼界、胆识与魄力所决定的。

除此之外,他们强大的原生家庭还会把这些教育精英带到自己的强大人际关系圈里,为他们提供一切有利资源,这又与寒门子弟有着天地的差别。

总的来说,精英家庭孵化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状元”,而自信底气如熊轩昂,综合素养和能力都高的精英。

03

中产家庭不可忽略的软实力

那么简单的有钱的家庭是否就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

也不是,中产阶级的家庭除了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之外,还有个人的能力和价值、社会地位、教育素养及其生活品味。

所以,他们孵化出来的是综合型的精英,这是由他们的个人软实力所决定的。

而这也是为什么暴发户们很少培养出优秀孩子的原因。

钱固然是重要的区别,但是家庭软实力才是本质的原因。

寒门上升需要给孩子的软实力有些不需要钱也可以实现。

如看书,去博物馆,从小让孩子能够耳濡目染,培养自己的软实力,以至于今后在发展之时能够有见地,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这些远比父母只知道挣钱、只能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要来的重要,因为那些物质条件少了软实力做骨架,在最后很可能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身边有对月收入均过2万的夫妻,在投标部门工作,做起竞标项目常常要加班到深夜两三点。两人的孩子6岁,上幼儿园大班,很乖,每天下课都会很听话地完成描红作业。

唯一遗憾的是,孩子每天下课是由已经72岁的爷爷接送。

爷爷因为自身身体的原因,带孩子放学后就放在二儿子的情趣店里,由孩子的“小叔子”照顾。于是,“不懂事”的孩子就整天在情趣店里做自己的功课。

后来这个孩子就变成了典型的坏孩子,在学校里无心学习,和混迹在社会青年之中,他的父母也算是优渥的中产,但是没有让孩子从小在素质教育方面多家注意,再优渥的条件也达不到好的结果。

所以即便是家庭条件宽裕,重要的也是对孩子软实力的培养。

现在国内很少有人谈家风,但实际上在古代的名门以及西方的很多贵族家庭中,都非常在意家风,他们对每个孩子从小加以家风教育,所以家族事业能够长存。

相反对于国内富不过三代的批判,也是因为不少有钱的家庭不重视家风这类软实力的培养,以至于再雄厚的基业,最终也溃败了。

04

硬实力跟不上,靠教育是没用的

这个社会财富阶级化、教育资源阶级固化是一个事实。不愿意承认的人,只不过掩耳盗铃而已。

拒绝、否定、不接受不等于不存在。认清事实,反而对个人、子女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意义和价值。

既然中产阶级孵化精英,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追寻中产阶级之路?中产阶级之路究竟有多远呢?答案是很远。

多数的中产阶级是上一代中产阶级带出来的,而只要不出意外,他们终将带出下一代中产阶级。

这是一个家庭的硬实力、教育素养的日积月累的沉淀与代代相传。

作为“脱贫”、“奔小康”、“小资”阶级的我们,没必要盲目去追寻中产阶级。因为中国每天、每年都有很多家庭死在去追寻中产阶级的路上。当你硬实力凑不上来的时候,要懂得服软。

认识的人里,曾经有这样一个家庭:

夫妻两人的月收入在一万五左右,家里也有无需按揭的房产,虽然算不上中产,但属于还过得去的家庭。

后来,这对夫妻因为身边的朋友都送孩子出国留学,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脑子一热,也硬着头皮把房子拿去贷款,给儿子申请了国外的高价学校。

孩子三年后回国,家里还剩下五十多万未偿还的欠款。而有意思的是,这对夫妻的孩子在海外并没有学到什么,硬实力不过关,很多知名企业的三两轮面试中就被刷下来。

夫妻埋怨孩子没有在国外好好学习,孩子却埋怨自己在国外每天做兼职忙成狗,想想都心酸。最后,这个三人的家庭,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节衣缩食去偿还欠款,还因此耽误了儿子的结婚进度。

生活里,像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作为中产以下阶级的人,其实认清现实比盲目攀比更重要,尤其在教育这个方面。

能做到带孩子出国看展览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做不到,简单的去复制中产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意义不大,因为这些方式对于他们自己的能力是跳跃式的。

缺乏基础和积累,这种跨越式的尝试,很难达到中产们一样的效果。

就像同样是去名校,若孩子本身太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跟不上别人的节奏是常事,甚至只会发展出一份自卑的情绪。

这也是为什么社会普遍对于凤凰男凤凰女们看法不好,大概率来看,很少有人能够在阶级跨越这件事上表现优秀。

当然你要跟我死磕有不少优秀的典范,我当然承认,但那很少,且难。

就像天涯上很火的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寒门子弟要做出多少努力,才能走到中产子弟们的起点,这是真相。

只是说这些家庭需要认清现实。能够在既定条件下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已经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了,这一点是家长,以及特别是孩子应该认清的。

而另一方面,如果家长愿意肝脑涂地奉献自己,也不能抱有揠苗助长的心态。

因为你们想要的结果不是简单地一次卖房子可以达到的,因此抱着必然收获的心态来给孩子压力也毫无意义。

若看历史数据的话,这个状况更加令人悲哀:

南宋录取进士占总人口比例为0.000647%,明代这个数据为,0.000055%,清代更低,0.000031,而如此低的录取比例,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一票难求。

但与此同时,那些科举世家却人才辈出,喜报频频,家庭的影响有多大,不言自明。

相比起科举时代,我们其实已经处于一个阶层最容易上升的时代。

阶层固化是一个事实,阶层最容易上升是另一个事实,这就是我称这个时代是伟大时代的原因。

这可能是最后一个靠个人奋斗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

所以最好的选择是什么?

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教育自己。

如果你自己没有阶层上升的愿望和持续的行动力,又怎么可以寄希望于一个孩子草鸡变凤凰,一代人改变你们家族的宿命呢?

与其望子成龙,不如自己成龙。

微信公众号 【娟子妈妈讲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27

什么算是精英?精英就是在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精英的诞生需要天才,但更需要后天的培养。我觉得精英的诞生,家庭至少有60%以上的影响。
一、是家庭教育的影响。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而且在念小学的时候在学校里,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他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可是后来他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母亲及家庭宽松的氛围中,父母从不放弃对他的培养和教育,他成长成了精英中的顶级。可以说家庭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宽松的爱和自由家庭长大的孩子会更有创造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一生的关键。有一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一个孩子成长到三岁,就能预测到他的未来发展。可能有些极端,但是孩子的某些性格特征已经开始显现,在他成长的环境里,塑造了他的性格,如果在相同的环境里继续发展,父母不去对他做一些修改完善,那么他的性格就会定型。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的课文:《伤仲永》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更没有永远的天才。每个阶段的成长都会在生命中留下刻印。一个从小在严重缺爱家庭长大的孩子,注定会长出叛逆而不是精英。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
二、是家庭背景的影响。
普通的家庭即使父母有很好的教育,有充足的爱良好的家庭教养,可是也不一定能成为精英。爱因斯坦的父亲和叔叔雅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叔叔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家庭社会层次越高,接触的优秀人群的机会就更多,见过更多的世面,觉悟和思想层次也会更高。虽然这个不是绝对的,也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伟人,可是毕竟是少数。父母优秀本身家庭条件就会比较好,孩子可以说起点也是更高。好好努力吧,争取成为精英的父母!

第2个回答  2017-06-26

我感觉的话,一个精英的诞生要有65%的家庭因素,20%的运气,10%的努力和5%的头脑。没办法的事,即使是我们再怎么说贫富差距缩小,但是难免必须要面对一个事实,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正在扩大,而且贫富仇视心理逐步产生,作为最稳定中产阶级每天想的最多的并不是如何更好地生活,而是如何更快更努力的变富,因为他们这群人都随时可能进入底层的危险。

虽然说,现在的教育,资源,信息什么的都是十分的丰富,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过剩,但不得不说的是这有个前提,你所需要的较为珍贵的物品资料都要提前付出一个东西——钱。就像那句话“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尤其是在这个社会。你想要的一切都要用钱才能买的,而你有钱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什么,有一个有钱的父母,生在一个有钱的家庭。而且,从这个起点开始,除非你十分叛逆,不好好学,你将走上一条真正的精英之路(即使你并不想)。首先,从幼儿园开始,你上的每一个学校都是豪华配置,有着极其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经常进行课外活动,真正的多方面发展,真正的进行了德智体美劳。而且,他们也将自愿或者被迫的参加这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强行的在自己的大脑内刻印下无数的作为一位精英所应该了解的知识。

而像我们这些人的话,稍微有钱的,天天让孩子做的是学习学习,他们补习班也是关于学习的补习班,为的是上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可以让家庭的地位更加上升一步。而那些家庭比较贫困,完全只能靠自己去努力去学习,但是很多真正我们要更多去了解的社会上的知识,是我们无法涉及到的,而成为精英那就是几乎不可能得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6-27

我认为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是占有很大的部分,具体多大是因人而异,但是我认为60%应该是有的。

1、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小环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一个健全的家庭、开明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他在社交方面能够更好地与朋友们相处和交往,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乐于助人、帮助弱小、在他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等优秀的品德。

2、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可以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于日后能否成才。首先,家长不能过度溺爱孩子,要为孩子建立一个原则或者是规则。告诉孩子如何明辨是非、如何明辨对错,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因为成才先成人,只有先让他学会了做人,才能进一步更好地学习机会。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可以适当的辅导,但还是主要让孩子自主完成,此外需要让孩子养成作业要早作完,保质保量的做完,不要让孩子养成写作业拖拉的习惯,把作业往后使劲拖,拖到最后在狂补。因为假使该习惯养成,那么以后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习惯性地向后托,还会导致事情的完成效果并不好。总之,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3、家长需要让孩子更加的独立,很多中国式家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让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怕孩子受伤,我认为这是过度保护,家长不应该一味直接命令不让孩子做一些事情,而是应该知道性得告诉他怎么做才是对的,或者告诉他不应该这样做的原因,这样才可以让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4、家长也不应该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将自己的很多观念强行加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从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是对学习产生厌烦,这都是不好的。


 

第4个回答  2017-06-26




就一个人的成功来看,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大,但是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大人物,都有自己特殊的家庭环境,有的人家学渊源父母很有学问家庭美满和睦。有的人世代为官四世三公,而有的人从小流浪,家破人亡,有的人白手起家一介布衣而已。但是他们最后都到达一个目的地,那就是强大的影响力。
     爱迪生的故事故事大家应该不会很陌生吧,他的出身就不是很高端,爱迪生出身在美国一个普通的家庭中,但是他有一个当老师的母亲,他的妈妈鼓励他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这让爱迪生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他的童年很苦,但是爱迪生是很快乐的。而且母亲对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由于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爱迪生认识到书的重要性。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并过目不忘。爱迪生在母亲的指导下阅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如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大卫·休谟的《英国史》,他还读过托马斯·潘恩的一些著作,爱迪生被书中洋溢的真知灼见所吸引,并一直影响他的一生。
    再说一个靠自己不断努力的,那就是和珅,他是个贪官不假,他有很坏的一面也不假,但是他确实有过人之处,否则乾隆作为一个明主是不会对其如此放纵的。和珅自幼父母双亡,和自己的弟弟相依为命,差点没有家了。后来和珅自己考上了咸安宫,十分有才华,受到了上级的提拔,从此才慢慢变强。
可见家庭因素虽然重要,但是自身的努力更加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