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班一日生活中渗透数

如题所述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数学教育活动
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在组织数学教育活动时,可以充分考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将活动延伸到幼儿的生活中,使幼儿能形象直观地实践相关内容。例如:小组长在分餐具的时候,问他“你们组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有几个小朋友已经分到了,还有几个没有分到?”,分碗、分汤匙、分蛋糕、分水果等,开发了幼儿一一对应的概念。“帮老师搬来4个小椅子”“拿来2个皮球”等,不仅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有关数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满足幼儿的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为集体服务的习惯。
运动中的数学教育活动。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让幼儿在运动游戏中学数学。如:“拍皮球”。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以及3以内的点数,“拍许多下”“拍三下”等改编后的体育活动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幼儿天性好动、好玩,游戏的性质符合幼儿的天性,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二、数学在各领域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教育
新《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中、游戏中。”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知识。幼儿在收放玩具时可引导他们学习排序;分点心和摆椅子时,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以及与小朋友的一一对应关系;幼儿在幼儿园过生日分蛋糕时,引导幼儿学习等分。通过教师引导,可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加强教学多元化设计
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水平,首先要融入创新意识,摒弃传统保守的落后思想,不断突破教学障碍,进而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学需求。例如:在《敲铃》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听音记数能力;可以借助《小猫钓鱼》游戏训练幼儿的点数能力及观察力。
总之,教学设计应充分结合幼儿自身条件因材施教。只要我们选择适当的材料,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教学,激发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就能感受到幼儿数学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14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是指在实际数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使数学教育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生活的气息、充满时代的气息。
一、教育目标生活化。
让教育目标生活化,强调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引导幼儿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教育目标是我们进行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围绕的中心,要让数学教育生活化,首先应该确立生活化的教育目标。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只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应更注重孩子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引导幼儿用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想法,尽量运用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等多种思维方式,大胆尝试用感兴趣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途径生活化。
让教学途径生活化,强调将数学活动融入、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的一日生活有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是实施数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们都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数学知识较抽象,因此进行数学教育不能只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单靠课堂上的几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长期下去,幼儿将对数学失去信心。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同样是重要的途径,只有在一日活动中巧妙的融合数学知识,将数学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才能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例如:1.在进餐和吃点心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匹配教学:一个小朋友一个杯子,一个小碗一个勺子……2.幼儿到盥洗室轮流洗手时,可获得快、慢、顺序等概念。3.在角色游戏中,建筑区里小小“建筑师”们通过在搭建过程中运用各种形状(三角形、正方形……)的“建筑材料”,可感知各种形状的特征。4.在户外游戏中,我们有意识地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边玩边创编应用题,如我拍了两下球,又拍了三下球一共是几下球?我手里有五个圈,投了两个圈,我手里还有几个圈?等等。
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同样是可巧妙利用的教育途径,我们可以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数学教育,让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学习。例如:幼儿认识时钟的活动时,我把教室的时钟放到了显眼的位置,让幼儿一进教室就能看见钟。我们有意识的在各项活动进行前给孩子时间的提示,如:早上7:45入园,8:10到户外锻炼,10:00玩区域游戏,11:10吃午餐,12:00午睡,下午2:30起床,下午5:30爸爸妈妈来接等。有时我们还进行1分钟抢答、3分钟排椅子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有意无意地观察钟,在反复的观察中自然而然的认识了时钟,并从中初步感知了有关数学的知识。
三、教学形式生活化。
让教学形式生活化,强调用幼儿喜爱、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方式,使其轻松自然愉快地学习。通过实践,我觉得幼儿园数学教育既可以以集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又可以在幼儿的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随时进行。
1.采用集体教学形式,用模拟的生活和游戏场景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景,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由境生情,由情促学,全身心投入数学活动。如进行“8的组成”的活动时,可以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小“商店”,“商店”里全是8元钱的商品。我们发给幼儿每个人7张卷,面值分别为1元—5元不等。幼儿可以拿着自己的卷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但必须使用两张卷合起来是“8”,待“收银员”验收正确后才能取走所购商品。“购物”结束,我们请幼儿讲讲自己分别用了哪两张卷买了东西。在这种模拟情境中学习,幼儿不仅知道了“8”的组成,而且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把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在实际生活学习,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和生活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生活现象与抽象数学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如在进行倒数的教学中,我们带孩子们到红绿灯口观察信号灯,大家跟着读秒器一起读,在这样的情景下孩子们愉快的学会了倒数。之后我们又让孩子们在自己生活中寻找有“倒数”的东西,他们发现了微波炉、赛跑比赛前的发令等,幼儿不仅巩固了倒数的知识,也发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不可缺少。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
让教学内容生活化,强调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能理解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1.寻找幼儿生活中具有启蒙性、实用性的数学教育现象,作为数学教育的题材。过去的幼儿数学教育内容有些偏窄、偏深,没有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过于注重对孩子灌输抽象的数学知识,造成一些孩子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我们选择数学教育内容时一定要淡化概念,从幼儿的生活入手,选择实用性强的。例如,老师、小朋友身上服饰的颜色、图案,周围物体的形状、大小、多少,人与人之间的高矮,手指的长短、粗细等都能潜移默化孩子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活动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又如在“认识数字“的活动中,幼儿寻找生活中所熟悉的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针筒等物品,还有我们在主题墙饰的运用数字,幼儿在找找、玩玩、说说中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字现象,并通过想象讲述,如果生活中没有数字会怎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说说它的用途,从而使幼儿在生活中常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不断获得新的经验。
2.从幼儿关注的各种问题中捕捉数学教育的内容。幼儿经常会遇到自己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例如:倒牛奶时,自己杯子里的和别人一样多吗?早晨晨间锻炼投沙包谁投得远?大家鞋子谁大谁小?2元钱能买什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幼儿关注的这些问题进行专门的数学教育,引导孩子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启发他们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让他们不仅感受数学的巨大作用,也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进行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教学时,我们也应注意考虑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数学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着极强的知识体系。没有前面的知识基础,便无法明白后面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有机和随机教育时,要注意幼儿当前的知识水平以及知识的完整。这样才更有利于帮助幼儿从中获得成功感,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思考的脑袋,一颗对生活充满着美好向往的心灵,把握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数学知识,渗透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