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言的禁忌与委婉表达 关于”死亡“到底有多少种说法?

如题所述

委婉的说法有:谢世、仙逝、辞世、长逝、身故、归西、亡故、卒、殁等等。平常人们认识的去世指的是心跳停止即为去世,道家认为去世指天地人三魂离体,但并不是真正的死去。

扩展资料:

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薨"。大夫之死叫"卒",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通百姓死,才敢称"卒"。

古时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白刃横于前而宁死不屈,为国家赴汤蹈火,其死堪称英烈。人们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1
首先谈一谈与死亡有关的语言禁忌。忌讳“死”这一不吉利的字眼儿,是人类的普遍现象。这是由于在人们心里,死亡是生活中最不幸的一件事,毕竟生命对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都是宝贵且值得珍惜的。除了为保卫祖国、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或不堪忍受某种屈辱、折磨,或精神迷惘、抑郁,取轻生道路者以外,就多数人的通常情况而言,确实是“恋生惧死”的(当然,古今中外也有不少社会精英参透了人的生死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因此关于死亡的委婉词语,也就格外多。

关于死亡,汉语中有许多表述方法,如逝世、仙逝、弃世、辞世、亡故、故去、谢世、离世、去世、病逝、归西、驾鹤西去等。这些表述方法,表现了人们对于逝者的尊重,亦有对“死亡”的委婉表达性质。除了上面有一定书面色彩的词语,北京人还有多种口语化的关于死亡的委婉表达,如一口气儿上不来、有个三长两短、去八宝山等。

上述委婉词语、委婉表达方式的使用,跟逝者的身份地位有关,也与使用时的环境有关,使用者应慎重选用,不能随意乱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13
逝世、弃世、圆寂、仙逝、驾崩、牺牲、就义、过世、安息、长眠、长逝、谢世、离世、亡故、永别、诀别、疾终、就义、献身、捐躯、殉国、殉职、遇难、夭折、病故、寿终正寝、与世长辞、升天 崩殂
太薨 大行 登遐 登仙
第3个回答  2019-10-13
驾鹤西游,仙遁,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仙逝,走了,离世。
第4个回答  2019-12-11
四十中以上,好多重复的,比如殉国殉节殉身殉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