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凡尔赛文学

如题所述

“凡尔赛文学”一词,最初的来源是在漫画《凡尔赛玫瑰》之中,讲述的一群在朋友圈热衷于通过先抑后扬、自问自答或第三人称视角,不经意间露出"贵族生活的线索"的人,称之为凡尔赛玫瑰。

根据热心网友对于“凡尔赛文学”的总结,共有三要素:1、先抑后扬,明贬暗褒;2、自问自答;3、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

举个例子,朋友圈中常见的一句:“好羡慕你们那些轻轻松松就长胖了的人,我这一个月吃了好多东西以为能90斤结果…太不公平了,我想哭!”

其实凡尔赛文学,并非是新兴事物,而是在很早之前便存在,如伴随着90后这一代人成长起来的郭敬明的作品,以及类似于马云“我对钱没有兴趣”、撒贝宁“北大还可以”、刘强东“我根本不知道她(章泽天)漂亮不漂亮 ”等等言论,处处充满了“凡尔赛文学”的气息。

凡尔赛玫瑰

古人的“凡尔赛文学”
再往前追溯,在很多古人的诗词之中,也有很多“凡尔赛文学”的踪迹。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囊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讲的只是他资助了一个落魄公子的善举,却有意无意地透露了自己散财三十余万的巨资。

后来在《将进酒》中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只说想饮美酒,这五花马、千金裘便也能轻易置换。

此外,还有“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等等的一系列诗句,塑造的一个腰缠万贯,家境殷实,却志不在此的“凡尔赛玫瑰”。

李白

较之略显含蓄些的是白居易,白居易从一个顾况口中的“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到名满长安,身份显赫的大文豪,炫富自然得低调着来。

白居易在《宴散》中写道“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讲的便是他在家中开了一个酒宴,宴罢回后院,绕过平桥,走下楼台。这就如现代,有人在朋友圈中发了一条:家里开了个派对,喝得微醺,找不到自己卧室了。

在此之前白居易也有“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之类的炫富,钱多活少离家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7
凡尔赛文学也被简称"凡学",是网友对于热衷于通过先抑后扬、自问自答或第三人称视角,我对于“凡尔赛文学”实在是深感熟悉。在我的中学时代,身边着众多这类作品。
这类作品想要模仿亦舒等作家风格,但最终沦于东施效颦。它以各种看上去高大上的名词,营造出一种脱离于现实的、看似很高级的生活。除了不接地气之外,最大的问题,是它传达出的价值观,与“不用香水的女人没有未来”这类语类似,生硬地将某些现象凹成标准,并试图用某些的标准捆绑世人。尤其是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这些文字很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影响他们青春的选择和走向。标准的凡尔赛有三要素,分别为: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问自答;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 凡人”们通常只是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留给围观者们的,只有无尽的回味和诧异。
凡学总有一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淡淡忧伤:“老公给我买了一个香奈儿包包,真的很丑,我很生气……凡此种种,要表现出一种‘怎么如此好事,就我觉得不开心呢?’的感觉。”
凡学还擅长使用表情包,尤其是“哭笑不得”和“捂脸笑”两个表情;或露出能显示高端生活的地点坐标——奢侈品店、跑车4S店、高档小区、高档餐厅、头等舱休息室等。
引用示例
凡尔赛文案讲究先抑后扬,自问自答,要不经意的炫耀自己的想要炫的东西,然后文字还要显得自己很苦恼很不高兴的样子。例句:“好羡慕你们那些轻轻松松就长胖了的人,我这一个月吃了好多东西以为能90斤结果…太不公平了,我想哭!在这种情况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四层尊重需求便凸显了出来,人们表现“我很幸福”“我比你强”“我比你有钱”的欲望被激发了。马斯洛指出:“期盼社会对自己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