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敦煌壁画中的代表形象

如题所述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和象征。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中的飞仙被称为飞天,二者名称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的飞天与道教的飞仙在艺术上相互融合。敦煌飞天特指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已成为中国敦煌壁画艺术的专用名词。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自十六国时期开始出现,持续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至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失。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朝代更迭、政权转移、经济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等因素,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意境、风格和情趣不断演变,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风格多样的飞天形象,形成了一千余年独特的发展历史。
北凉时期的敦煌飞天壁画仅有三个实例。其中,第275窟北壁的几身飞天,保留了北凉风格,表现为头有圆光、戴印度五珠宝冠,或头束圆髻,半裸身体呈“U”字形,双脚上翘,有的分手,有的合手,虽有飞行姿势,但显得笨拙,有下落之感。
北魏时期的飞天壁画范围扩大,不仅出现在窟顶平棋、藻井、故事画、佛龛上,还出现在说法图、佛龛两侧。北魏飞天的脸形由丰圆变为修长,五官协调,身材比例修长,飞翔姿态多样,气势豪迈。
佛教中的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负责在佛国散发香气、献花供宝,紧那罗负责奏乐歌舞。两者后来融合,不分男女,职能融合,变为飞天。
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赖,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飞翔。这一形象是在本民族传统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飞天艺术创作而成。
早期敦煌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藻井、佛龛上。北魏时期,飞天范围扩大到说法图、佛龛两侧。隋代飞天体型多样,比例适度,腰姿柔软,服饰多样,飞态各异。唐代飞天已形成独特风格,达到艺术顶峰,壁画中飞天形象轻盈、自如、妩媚。
五代、宋以后,飞天造型动态上无创新,逐步公式化,风格逐渐减弱。敦煌石窟保存的飞天形象,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历时千余年,是民族艺术的瑰宝,佛教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