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的主体性

如题所述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主体间性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与判定。主体间性有不同的级别,一级主体间性即人对另一个人意图的判断与推测。二级主体间性即人对另一人关于其他人意图的判断与推测的认知的认识。

主体性的特点:

从理性和自我意识的角度来理解主体。近代虽然把人作为了主体,但对人的理解却只囿于意识。因为主体意味的是人对世界的能动关系,而人作为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只有意识才是自由的能动的。

所以,人的主体性就被归于他的意识性,通过意识活动的形式抽象地表达着人的现实的创造活动。这就形成了哲学史上的认识论转向,与此相伴随,主体性理论的发展也进入到认知主体性的阶段。主客体的关系也就被局限在认识论的范围内。

认知主体性的理论是主体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把主体和人统一了起来,而且通过意识活动的形式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从而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和对世界的能动关系,奠定了人们对具有现代意蕴的主体性理解的基础。

但是,对人的理解不能只囿于人的存在层面,人是对象性活动的产物,由于缺少对象性活动的视角,意识的能动性就失去了根据,变成了抽象的能动性。作为认识的形式,意识至多也只能解释世界,而不能成为革命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所谓人的主体性,就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和倾向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导性和意识性。所谓活力,即指旺盛的生命力。经济的活力则指经济本身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通过经济发展的兴衰而得以实现。经济的活力归根结底来自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经济自身的生命力集中体现为经济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发挥。没有积极能动的主体,就不可能建立起具有活力的经济;主体性的丧失,就意味着经济活力的枯竭。一 从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作用来看,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1、只有人才具有价值增值的能力。人是一种能动的、实践创造着的社会存在物。他具有不同于一般物的功能、特性和价值。人的生产和社会交往是其他价值得以存在的基本依据和前提。人正是凭借其自觉的能动性,以创造的无数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实践活动作用于主体自身,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效应。这是人的价值的根本特点。他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和承担者,还是价值的创造者。他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有目的地进行实践创造,这是其它价值客体所不具备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具有最高的价值,是经济发展的活的因素。2、人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的经济资源。它一方面标示和制约着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及其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程度;另一方面又决定着经济活动中对其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人的主体性水平与发挥的程度极大地制约着各种资源的利用效果,从而制约着经济活动的效益和结果。3、人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发动者和调控者。在整个生产生活过程中,劳动者始终加入其中,并按人的意志使再生产过程有目的的进行下去;流通过程更是人的杰作,他们因而创造成市场;生产劳动的产品,是人们分配的对象,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消费活动。就经济活动的调控来讲,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说到底都是人们意志的贯彻。4、人是生产力要素中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其中唯一能动的因素。无论是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还是新劳动对象的发现利用,都离不开劳动者。只有活的劳动即劳动者,才能真正把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支出,才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离开了人,生产力的其它因素的功能都无法发挥,整个经济活动也无从进行。此外,科学技术本身也是由人所推动和运用的,人也是科学技术的承担者。科学技术对社会政治、经济的作用是通过对人的影响来实现的。因此,科技的发展并没有降低人在生产力中的核心位置,反而赋予人以新的意义,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从主体的功能来看,经济的活力归根结底来自人主体性的发挥。1、主体性的发挥强化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自身的能力素质、地位与作用。因为主体性的完善是与人的发展相一致的。因此,主体性越强,表明人的发展越完善;主体性发挥的程度越高,表明人在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越大,经济要素的组合与运作也就越有机化、最优化,从而使经济发展充满生机,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2、主体需要与现实经济状况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矛盾的生成、运动与解决要依赖于人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既是人的本性之一,也是人从事生产劳动和其它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因所在。人们的历史活动均从需要开始。人由于意识到他的客观需要,便会以满足该需要为目的去进行活动。人们因为有所需要,便会确定一个争取达成的目标。在目标的鼓舞下,人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力量,就会发动某种活动,努力发现和促进种种主客观条件,使其需要得到满足。正是这种“需要——生产——需要”的无限循环发展推动着经济本身的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作为经济活力之源,其重大作用正是寓于这一过程之中的,一方面,主体需要的产生不是凭空的,它是在主体对现实经济状况的能动分析判断和选择之后产生的,是具有一定现实可能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主体由需要产生的各种经济活动更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直接结果。离开了主体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等功能特性,任何活动都是不可能产生的。正因如此,主体的需要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潜在活力。3、人主体性发挥的最根本功能在于增强人的实践性,包括实践的倾向与能力。经济发展就是主体实践创造的结果。人是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实践是主体人的实践,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必然会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说来,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体性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方向。主体意识性直接影响着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倾向性;主体的能动性影响着主体对客体的选择与作用的方向;自主性规定着主体对实践活动发展方向的把握;为我性则规定着主体实践活动的目的指向。第二,主体性制约着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主体性强,意味着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的提高,也意味着主体意识、地位与能力的增强。这不仅使主体更自觉地从事实践活动,也使主体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主自为性增强,使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力得以增强,从而有利于拓展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第三,主体性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效果与性质。主体性作为一种现实的客观物质力量,它直接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成败。实践活动能否达到主体预期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能动性、主导性的发挥程度。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是否与人类利益相一致,也受制于主体性的发展水平,因为主体性的高扬是与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相一致的。同时,伴随着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展,主体的实践目的、结果与评价都对主体实践活动产生着激励和调控作用,这就使主体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反省自身,修正其活动,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主体目的、理想的不断生成与实现,成就感与成功欲的不断增强,又为主体进一步实践创造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切实质上都是人的主体性之体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是人的实践创造所推动的,而人的主体性又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实践活动的能力与效果。在这一意义上,人的主体性发挥是经济发展的现实活力所在。4、从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历史和现实均已证明:一旦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强大的经济推动力,使整个经济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经济得到迅速而高效的发展。反之则会使经济活动缺乏应有的活力,阻碍社会的发展。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举措,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主体,实际上是增强了企业和职工的主体性。其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工业平均年增长都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左右。整个国民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另据报载 被称为华夏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2004年销售收入达到260.31亿元。一个村销售收入达到这个数字,这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于已出现的、影响广大劳动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要保持高度警惕。如: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做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等等。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齐心协力共同解决,以激发所有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拥有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