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有什么风俗习惯

大田有什么风俗习惯

大田生子习俗:

  大田人管已婚育龄妇女怀孕叫“得喜”、“病仔”,之后,婆婆就酿制米酒红酒、孵小鸡喂养,为儿媳“月里”补充营养做准备。接近预产期时,还要做珍珠粉准备“三旦”时食用。【注:“珍珠粉”是大田后路和尤溪新阳一带的方言说法,是一种小吃。大米磨浆、滤干水分,外力挤压通过米筛眼,成米筛眼大小的颗粒,放在铁锅里,双手反复翻“炒”,使其颗粒均匀、浑圆,晒干成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孕妇分娩后,首先要煮蛋花酒给产妇吃,然后杀鸡(生男,宰母鸡;生女,杀公鸡)炖熟吃,称作“落土鸡”,广平一带称“上床鸡”,名异而意同,意即婴儿生“落土(地)”、产妇“上床”做月里正式开始。产妇最初没有奶水,一般是在婴儿出生的次日由附近哺乳期的妇女喂奶一次。
  三旦
  婴儿出生第三天,当地人唤作“三旦”,平时有来往的乡亲(通常派女眷)带上一只鸡十个蛋登门吃“三旦酒”以示祝贺。事主就把鸡宰杀清楚、煮熟,将整鸡分成两半(鸡胸脯先取出),一半肢解装碗连同鸡胸脯、红蛋给道贺的女客吃,剩余一半回礼让其带回家,这里三旦酒也称鸡酒。事主忙活半天也就“赚个”鸡胗鸡翅,因此说乡亲吃三旦是图个热闹。如今,乡亲三旦吃鸡酒已不带鸡,改为包礼50或100元,散席也不回礼;主家统一采购饲料鸡,每只可以供应两名女客。按习俗,三旦除了吃鸡酒,就是午餐时吃“珍珠粉”糊。如今吃三旦,除了吃鸡酒吃珍珠粉米糊还有米粿等,来客已不拘男女。
  不分男婴女婴,依俗三旦首次沐浴,谓之“洗三旦”。清水放入菖蒲、艾、茶叶、盐(少许)、白石子几个(意为孩儿根基如石坚),煮沸凉到水温适中,请丈夫健在、儿孙满堂、健康幸福的好命婆,抱着婴儿坐在厨房灶门口当着灶神面给婴儿洗澡。再用熟鸡、鸭蛋在婴儿身上滚揉一次,说好话祝愿小生命将来有出息受人尊敬——“鸡蛋头,鸭蛋面,三支须,四角面(意即四方脸),阿弟生好没得嫌,厅头坐位有人敬。”婴儿穿好衣服抱回床上,身上压一双其父穿过的干净布鞋(有的地方还要房门重关三下),以壮孩儿胆。
  报喜
  婴儿出生三旦后,女婿要择吉日到岳家报喜,俗称“送酒”、“讲酒”。前坪、梅山、文江、奇韬一带是给岳父家送去一只煮熟的公鸡(包括鸡血、鸡胗、鸡肠)、一盆煮好的米粉、一双红蛋和一瓮红酒,是孝敬、答谢岳父大人的意思。上京、太华、建设一带还要给岳父的兄弟,每人各送一份酒礼。过去,盛装红酒的酒瓮也有讲究:瓮头须有突出的瓮嘴(才好斟酒),瓮身带瓮耳,可串上红头绳,可挑可提便于携带,现在多用带嘴的水壶替代。酒瓮敞口紧蒙一条新毛巾,防止飞尘进入,毛巾上粘贴红纸条表示喜庆。
  岳母收下煮熟的公鸡后,先卸下鸡胸脯,将鸡身横向一分为三,收下中间的部分,借花献佛地用鸡肉和鸡胸脯肉(米粉蛋另作)招待女婿,但女婿是不能吃鸡胸脯,因为那是孝敬岳父的;余下的头尾两部分鸡肉拼接起来用竹签固定住,依俗返还;红酒照单全收,但要煮熟的田螺、泥鳅干和几个白石子放在酒瓮回礼,白石子,是祝愿外孙命如石坚根基永固;岳家还要抓只活鸡回礼(生男回母鸡,生女回公鸡),女婿必须赤手拎回家,意在让他体会到做父亲的不易。
  女婿“送酒”返家,岳父就要回赠若干只活鸡(前坪、梅山和文江一带是十四五只,广平、建设一带是二三十只);老酒一到两瓮;掺着豌豆、煮熟的糯米团(俗称“豆饭”,谐音“多饭”,寓意添丁),其上插满土鸡蛋,装在竹编的箩屉层里;箩屉盖反面盖着,其上撂满给外孙的婴儿衣帽、襁褓、罩衣等婴儿用品,外面套上青色或黑色布袋,由女婿挑着。岳父则容光焕发、大摇大摆地大驾光临,慰问女儿看望外孙。
  吃鸡酒
  外孙出生、女婿送酒,岳父把给女儿和外孙的礼物既可当天送去,也可以另择吉日送去。岳父驾临当天,女婿要杀只大公鸡款待答谢。岳父的兄弟通常是次日再来吃鸡酒,这样可以避免额外杀鸡款待岳父带来的厚此薄彼的尴尬。
  前坪、梅山、文江、奇韬一带,产妇的叔婶、姐妹是派代表前去贺喜(外婆、舅舅、舅妈、姨妈一般没来往),仍习惯称作“吃鸡酒”,岳父及其兄弟是要分别编桌举位宴请。上京、太华、建设一带习俗,产妇的外婆、父母、姐妹、叔婶、姨妈、舅舅、舅妈等亲戚是统一同日来吃鸡酒,还安排在同一桌。依俗娘家亲戚均以公鸡、米粉蛋和婴儿衣物作为贺礼(现在大多已改为包礼200元)。
  席间酒过三巡,产妇为母族夫族中结婚多年未育或多胎生女未生男的妇女,每人各配一份“鸡头酒”(鸡胸脯、鸡腿、鸡肉片和红蛋)吃,祝愿她沾染喜气早生贵子。
  谢岳丈
  家里喜添男丁,女婿初为人父,首先要答谢谢岳父母对媳妇的养育之恩。男婴出生“三旦”当天或稍后几日,女婿要举办家宴犒劳、答谢丈母娘,伯叔兄弟或堂伯叔、堂兄弟等至亲作陪。如果生男婴,丈母娘也会以家里事情多农活忙推托,盛情难却也就半推半就了;反之若是生女,丈母娘通常会说等将来生了外孙再说而婉拒,事主也就顺水推舟。大田民间有较为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女儿不是儿,孙女不是孙,生个丫头片子,高兴个啥,礼数往来也简化了许多。
  媳妇生了男婴,女婿得摆宴请及其叔伯、兄弟、堂叔伯、堂兄弟等至亲——“阿公”(女婿的丈人公和至亲的亲家公)。通常是至亲先宴请,规模较小,最多三五桌,无非是至亲和关系较好的朋友聚聚;最后压轴的才是女婿宴请,规模较大,至亲乡亲来往朋友聚拢在一起,可以达到十桌甚至更多,乡亲赴宴须包礼(以前是米粉蛋如今是现金二三十元)。宴席总场数凑到三场或五场(现在简化礼节,至亲一般是给亲家公送去几百元礼金代替即可)。
  女婿宴请阿公当天,厅堂几案围上绣有福禄寿星图案的“桌帷”,阿公座椅铺上毯子以示庄重,厅头摆上馔盒,内置四荤四素贡品,点烛焚香;熟知礼俗德高望重的“氏大人”(相当于族长)编桌举位邀请客人上座,免不了要相互谦让一番(当然若是举位失当,偶或地会有主客要退席回家),安排妥帖后鸣炮开宴。
  鸡仍然是厅头馔盒四荤贡品之首,有些乡镇是白斩整鸡,有的是带鸡喙的鸡头,开宴之初鸡喙朝厅尾朝人,表示对岳父的恭敬。依俗酒过三巡,岳父要离座将厅头馔盒的贡品调转个方向,改为鸡喙朝向厅头,意思是应该敬奉土地家神,咱一介凡夫俗子不敢“僭越”。
  产妇的外婆、父母、姐妹、叔婶、姨妈、舅舅、舅妈等亲戚吃鸡酒,也在这天专门另设一个环节来完成。
  做 “月里”
  “做月里”从产妇分娩开始,直到满月。期间产妇躲在卧房里没事不在屋外活动,防止“冒风(即破伤风)”;产妇分娩头几日不能“下水”洗尿布,防止年老时痛风(脉管炎);未满月不能洗头,怕得“头傍风”。
  产妇一律在卧房里吃米饭配咸菜,不上公共饭桌(据说产妇盯饭桌宝宝将来会贪吃),不吃青菜(吃青菜易致宝宝拉稀)。月里给产妇滋补身体的鸡肉也是炖好炖热后,由做月里的婆婆或妈妈送到屋内供放在桌上,先点上油灯敬奉过床婆,才能夹到瓷碗舀汤掺酒和着吃。产妇无非是给婴儿喂喂奶,顶多帮忙换个尿布,然后就吃鸡肉喝红酒(糯米酿成)卧床休息,自己吃好休息好,身体更快恢复,食欲好吃得多奶水足,婴儿也长得欢。
  产妇“做月里”期间,如有邻居、亲友莅临,产妇往往也会夹块鸡胸脯、鸡肉片给他吃,但邻居、亲友依俗要给宝宝见面礼,如今的行情是三十、五十元。
  剃胎头
  婴儿满月前两三天,要选吉日请理发师傅来给婴儿剃胎头去胎毒,依俗要给理发师傅红包。婴儿剃头要避开受死日、月破日,初一、十五,“丁”日。彭祖百忌说:“丁不剃头,剃主生疮。”民间深忌。产妇把理下的头发包好后放到卧房的门框上,随手关三下门;然后请一个最亲的孩童(首选是宝宝的小姑或小叔)背着婴儿先“轰隆咚……轰隆咚……”地转动俗称“风鼓”的扬谷器具;最后,孩童背负宝宝手持赶鸭子的竹竿(带竹尾小径竹做成)边舞边走边“啯嚯……啯嚯……”大声喊叫着到户外兜一圈,俗称“赶狐狸”,据说这样就能给婴儿练胆壮识。现在图简便也有抱到理发店剃满月头或(一)百二(十)天头的,但红包还是不能免。
  大田生子礼俗体现了大田人喜添麟儿之后,饮水思源感恩岳父岳母的美好情感,既有天遂人愿祝贺自己的喜庆寓意,也有祝愿他人沾染喜气早生贵子的温暖亲情。尽管礼俗形式不断演变,但祝福祝愿的内涵亘古不变历久弥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6
每年正月起,大田县许多乡村有迎龙的习俗。“大田迎龙源于唐,而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今。”可谓历 史悠久,迄今已千余年。大田板凳龙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统舞蹈类中的龙舞名单。大田板灯龙 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组成。龙由一人持龙珠引路,在乡间或街巷穿行,沿途房子主人均放鞭炮或烟花迎 接,至开阔处“穿龙”、“跑龙”,几百节上千节龙疾走穿行,景象极其壮观,寓意深远,韵味无穷,既激励每个龙 子张扬个性,又强调整个龙队的团队精神;舞起龙来千姿百态、挥洒自如,或扛或托、或提或摆,忽起忽落、忽左忽 右......大田板灯龙保留了民众“龙信仰”的民间文化传统,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刻艺术和扎制编糊工 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以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具有民俗、 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在闽中一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打黑狮是一种傩面舞与南狮表演的混合物。傩面舞在远古时代便是民间驱鬼逐疫的巫术舞蹈,在漫长的 历史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中国民俗传统, 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民间对狮子很有亲切感,把它当 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扮演黑狮者手持狮状傩面,后面数人手牵由灰色麻布扮饰 的狮身。宗祠前的贡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丰盛的祭品。黑狮跳跃着围着贡桌转圈,探身取食。跟在身后的人群戴着各 种面具,发出“嘿嗬、嘿嗬”的吆喝声,以敲锣打鼓的方式驱赶、惊吓黑狮。黑狮惊慌奔逃,时而冲向人群,时而冲 向贡桌,人们围着狮子,赤手空拳与黑狮打斗,黑狮绕着贡桌转圈,抵抗着人群的围攻。有时又爬上庙里的大龙柱, 有时又掉头往庙外冲,但很快又被人群驱赶回庙里。如是五六个回合之后,黑狮经过无数次反扑,终于精疲力竭,动 作幅度越来越小,最终无计可施,匐匍倒地。与黑狮搏斗的武士们团团围住黑狮高声呐喊,欢呼胜利。

迎铁枝,又叫走古事,大田建设、太华以及永安槐南等地盛行,其中建设最盛。铁枝是由轿脚、铁枝、轿椅组成,轿椅周围镶有各种飞禽走兽,金山银山,配以彩花、花灯、纸马、木偶等各种花饰装点,绚丽别致,表示丰衣足食,吉祥如意。铁枝由一架“铁枝”和一架“鼓城”组成,称之为一“景”,由两人肩抬,多人驾护行走。每景铁枝就是一个传说,如“穆桂英挂帅”、“薛丁出征”等,在“铁枝”上坐有一名8至12岁的男童,身穿盛装,扮成三国、唐代或戏曲的人物,如穆桂英、李世民、姜太公、花木兰等。“铁枝”吸收了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彩扎、纸塑等艺术门类的精华。

每年正月,大田许多乡村都有迎花灯的习俗。大多数乡村在正月十五迎花灯,方式大同小异。其中太华镇汤泉村规模最盛,时间、方式较为特别。汤泉村迎花灯是为纪念太保公(康公侯王的神像,康公侯王为一武将,五代时战死于沙县清源洞),相传太保公极喜欢花卉,每年正月二十,汤泉人于用迎花灯的形式让太保公欢喜,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汤泉花灯系由竹篾做框架编扎而成(现大都用铁丝编扎),外面裱以宣油纸,形似花篮,篮上装饰各种纸扎花卉,如牡丹、荷花、梅、兰、菊等各式花。篮中置一玻璃瓶,内盛茶籽油,用灯芯草做芯,游灯时用一木棍手擎行进,一人一盏。

竹马灯 传说田姓祖先原在朝廷做官,春节回家,想找乐子热闹一下,他想起在京城看到北方的旱船,自己碍于 面子,就让族里的孩子扮成八仙,用竹子做成旱船,舞起竹马。

发布于 2018-02-22
第2个回答  2022-02-27
每年正月起,大田县许多乡村有迎龙的习俗。“大田迎龙源于唐,而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今。”可谓历 史悠久,迄今已千余年。大田板凳龙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统舞蹈类中的龙舞名单。大田板灯龙 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组成。龙由一人持龙珠引路,在乡间或街巷穿行,沿途房子主人均放鞭炮或烟花迎 接,至开阔处“穿龙”、“跑龙”,几百节上千节龙疾走穿行,景象极其壮观,寓意深远,韵味无穷,既激励每个龙 子张扬个性,又强调整个龙队的团队精神;舞起龙来千姿百态、挥洒自如,或扛或托、或提或摆,忽起忽落、忽左忽 右......大田板灯龙保留了民众“龙信仰”的民间文化传统,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刻艺术和扎制编糊工 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以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具有民俗、 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在闽中一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打黑狮是一种傩面舞与南狮表演的混合物。傩面舞在远古时代便是民间驱鬼逐疫的巫术舞蹈,在漫长的 历史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中国民俗传统, 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民间对狮子很有亲切感,把它当 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扮演黑狮者手持狮状傩面,后面数人手牵由灰色麻布扮饰 的狮身。宗祠前的贡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丰盛的祭品。黑狮跳跃着围着贡桌转圈,探身取食。跟在身后的人群戴着各 种面具,发出“嘿嗬、嘿嗬”的吆喝声,以敲锣打鼓的方式驱赶、惊吓黑狮。黑狮惊慌奔逃,时而冲向人群,时而冲 向贡桌,人们围着狮子,赤手空拳与黑狮打斗,黑狮绕着贡桌转圈,抵抗着人群的围攻。有时又爬上庙里的大龙柱, 有时又掉头往庙外冲,但很快又被人群驱赶回庙里。如是五六个回合之后,黑狮经过无数次反扑,终于精疲力竭,动 作幅度越来越小,最终无计可施,匐匍倒地。与黑狮搏斗的武士们团团围住黑狮高声呐喊,欢呼胜利。
迎铁枝,又叫走古事,大田建设、太华以及永安槐南等地盛行,其中建设最盛。铁枝是由轿脚、铁枝、轿椅组成,轿椅周围镶有各种飞禽走兽,金山银山,配以彩花、花灯、纸马、木偶等各种花饰装点,绚丽别致,表示丰衣足食,吉祥如意。铁枝由一架“铁枝”和一架“鼓城”组成,称之为一“景”,由两人肩抬,多人驾护行走。每景铁枝就是一个传说,如“穆桂英挂帅”、“薛丁出征”等,在“铁枝”上坐有一名8至12岁的男童,身穿盛装,扮成三国、唐代或戏曲的人物,如穆桂英、李世民、姜太公、花木兰等。“铁枝”吸收了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彩扎、纸塑等艺术门类的精华。
每年正月,大田许多乡村都有迎花灯的习俗。大多数乡村在正月十五迎花灯,方式大同小异。其中太华镇汤泉村规模最盛,时间、方式较为特别。汤泉村迎花灯是为纪念太保公(康公侯王的神像,康公侯王为一武将,五代时战死于沙县清源洞),相传太保公极喜欢花卉,每年正月二十,汤泉人于用迎花灯的形式让太保公欢喜,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汤泉花灯系由竹篾做框架编扎而成(现大都用铁丝编扎),外面裱以宣油纸,形似花篮,篮上装饰各种纸扎花卉,如牡丹、荷花、梅、兰、菊等各式花。篮中置一玻璃瓶,内盛茶籽油,用灯芯草做芯,游灯时用一木棍手擎行进,一人一盏。
竹马灯 传说田姓祖先原在朝廷做官,春节回家,想找乐子热闹一下,他想起在京城看到北方的旱船,自己碍于 面子,就让族里的孩子扮成八仙,用竹子做成旱船,舞起竹马。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01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12-05
这是事实闻所未闻呜呜呜收拾收拾收拾卫生呜呜呜生生世世是我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