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个朝代上厕所大便怎么解决

如题所述

  使用手纸的最早记载见于元朝,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木头片或竹片,大概是因为元朝统治者文化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  古人大便后用何物拭秽?港剧《寻秦记》提出了这一问题。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香港特警项少龙被时空穿梭机送到战国时代的赵国,夜宿一居民家中,内急要上厕所,项少龙向老翁要“卫生纸”,老翁懵然不知何物,项说:“怎么擦屁股”?老翁从茅坑边拿起一块竹片说“这就是啊!请随便用”。看到此处,不禁使人失笑。对呀,古人用什么擦屁股呢?  本文逆时间之河而上,由近到远追溯了古人拭秽风俗流变的历史。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不排除某些地区某些人还在使用五花八门的其他物事,但是主流是人们普遍用卫生纸,因此我们考证历史,也仅仅考证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文明的主流。  元明清--粗纸时代  清朝人用纸拭秽,有多处文献可以考证。此处仅举一例,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段刘姥姥拉肚子的文字:刘姥姥觉得腹内一阵乱响,忙的拉着一个小丫头,要了两张纸就解衣。众人又是笑,又忙喝他“这里使不得!”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上去了。这段描写说明,在曹雪芹生活时期,无论是大观园还是乡下的人物,都已经使用手纸拭秽了。  明朝皇宫中专门负责后勤的机构,名叫“四司”,据《明史》志第五十职官三记载:“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宝钞司掌造粗细草纸;混堂司掌沐浴之事”。其中宝钞司就是管手纸的部门了。  那么,当时的人们用的是什么纸呢?所以还要了解中国古代纸的种类。  明清之际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记载:“凡纸质用楮树(一名榖树)皮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用竹麻者为竹纸。精者极其洁白,供书文、印文、柬、启用。粗者为火纸、包裹纸”。又记载:“此纸(火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由此可知,纸因其原料不同而分为“皮纸”和“竹纸”,但无论何种纸都有“精”、“粗”之分,其中精者用来写字,粗者百分之七十用来做焚烧祭鬼神,百分之三十为日用品。  分清了纸的种类,我们还要知道,敬惜字纸在中国有很久的传统。民间传说用印了字的纸拭秽要遭到报应。清朝时,社会上有大量的《惜字律》被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条圣律而流传,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惜字律》、《惜字新编》、《惜字征验录》、《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过律》等。官方甚至明文禁止在可能用来拭秽的纸上印字。“1873年3月14日《申报》刊载消息说,一女子用字纸拭秽,扔入便桶,遭雷击跪倒。同年12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令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字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以免秽亵”。  使用手纸的最早记载见于元朝,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木头片或竹片,大概是因为元朝统治者文化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据《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用纸,亦以面擦,令柔软以进。”  综上可知,元明清之际人们开始用手纸拭秽,这种纸大多是没有字的“粗”纸。至于皇宫中所用手纸为粗纸还是精纸,不可详考,我想太子妃一定不至于用粗糙的纸去摩擦娇嫩的脸蛋吧。  唐宋--厕筹与粗纸并用时代  厕筹又称厕简,简单的说,就是大便后用来拭秽的木条或竹条。这种厕筹上个世纪还在中国和日本的部分地区使用。  近来日本考古发现了许多古代厕所,1992年在奈良县高殿町发掘藤原京遗址过程中,发现了被称为“日本最古老的厕所”遗迹,厕所遗迹出在7世纪末的藤原京右京七条一坊建筑遗址的外侧,“厕坑中出土筹木150余根”类似的厕筹还在福冈市发掘的大约公元720~730年间的鸿胪馆厕所遗址中发现。时间在11-12世纪的岩手县平泉町的柳之御所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厕筹,其规格“平均长24、宽0.5-0.8、厚0.5厘米”。唐宋间,中日交往密切,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对日本影响很深,因此日本的这些考古发现对推论唐宋时期中国人的拭秽工具很有参考价值。  除了考古实物佐证外,唐宋间使用厕筹的记载也多见于史籍,宋马令《南唐书。浮屠传》:“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剌,则再加修治。”《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七记载,韩滉任镇海节度使,运送大量物资至关中,其中就有厕筹:“则资装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厕筹,滉皆手笔记列,无不周备。”   唐代高僧道宣所述《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上厕法第十四记载了僧人的日常规范,其中上厕法要求僧人“常具厕筹,不得失阙”,并明文规定:“不得用文字故纸”。这个记载证明了唐朝时代的僧人用厕筹拭秽,同时很有意思的是禁止用“文字故纸”拭秽,既然禁止,那么现实生活中一定有人这样做,不然何来禁止呢?  唐宋之间,纸已经不仅仅用于写字,而且用作日用和焚烧祭鬼神。宋人《爱日斋丛钞》记载“南齐废帝好鬼神,常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而有纸钱”;《唐书》王屿传:“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祷神而用纸钱,则自王屿始”;唐以后焚烧纸钱记载开始在史料中频频出现。又《天工开物》记载:“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北方用切条名曰板纸。故造此者名曰火纸。。。。。。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纸,则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为也”。既然出现了日用的纸,那么,人们用它拭秽也是顺理成章了。  魏晋南北朝--厕筹时代  唐之前,已有使用厕筹的记载,但未见有用纸拭秽之证据。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六梁纪二十二记载北齐皇帝高洋“虽以杨愔为宰相,使进厕筹,以马鞭鞭其背,流血浃袍。”   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东晋裴启佚书《语林》记载“刘寔诣石崇,如厕,见有绛纱帐大床,茵蓐甚丽,两婢持锦香囊,寔遽反走,即谓崇曰:乃误入卿室内,崇曰:是厕耳,寔更往,向乃守厕婢,所进锦囊,实筹”   唐朝僧人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卷第十三之“感应录”记载:“吴时于建邺后园平地。获金像一躯。讨其本缘。谓是周初育王所造。镇于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汉魏未有佛法南达。何得有像埋瘗于地。孙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于厕处令执屏筹。”此事若为真,则是三国时期就使用厕筹的明证。  用厕筹之法疑随佛教而传入中国。在早期的佛教诸律中,记载了释迦牟尼指导众比丘使用厕筹的事情,如毗尼母经卷第六: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罗门种姓。净多污,上厕时以筹草刮下道,刮不已便伤破之,破已颜色不悦。诸比丘问言:“汝何以颜色憔悴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厕时恶此不净,用筹重刮即自伤体,是故不乐”。针对这种情况,释迦牟尼佛说:“起止已竟,用筹净刮令净。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令净,不得厕板梁栿上拭令净,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   度量法,极长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着净筹中。是名上厕用厕筹法。”  释迦牟尼佛生活于公元前六、七世纪,这些戒律则成文于他逝世之后的一百多年,所以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印度使用厕筹的历史要比中国早得多。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最初传入的只是一些“经”,而对信众的日常起居做出明确要求的“律”则是从三国开始,而中国人使用厕筹的最早纪录也自三国始,所以厕筹由印度传入说目前还是站得住脚但是不排除中国人在此之前就使用厕筹,只是目前没有证据而已。最终的答案,可能还要今后的考古发现来给出。  使用厕筹法随佛教由印度传入,后来厕筹改为纸则是由蒙古族的元朝皇室开始。从中国古代拭秽风俗之流变可见中华文化的开放性,由微知著,由小见大,从此亦可管窥中华民族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优良传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6
关于古代乃至近代的如厕(上茅房、上厕所、上卫生间)问题,基本是这样的:
①华中华南地区的广大农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是用篾芯(编织竹制品的废料)、稻草、麦草,极少条件好者,则使用马粪纸(土制的纸)。 用法:折取10-20厘米一段(或一根稻麦草折2-3折,稍拧两圈)作横向刮擦,用后弃于粪坑一同沤做渣料做底肥(现今已极少有人使用)。
②20世纪70年代以前,华北地区的广大农村,由于基本是标准旱厕(挖一个不蓄水的土粪坑,围上高粱玉米秸栅栏),如厕的净物,则是装在柳条筐内的鸡蛋或拳头般大小的黄土疙瘩。 用法:以土疙瘩边擦拭边旋转,用后随手弃于粪坑,拍拍屁股就起身(在春夏秋的栽培季节,将粪坑内的粪土,用牛车或驴车运至地里当底肥)。
③70年代以前,在淮北和华东的部分农村,厕所也是采用水粪坑,净物则是用装于柳条筐内大小适中的鹅卵石或石子。 用法:用鹅卵石旋转表面擦拭,或用石子的棱角刮拭,用后随手抛入粪坑(起粪后,把底部的石子铲出略冲洗干净,铺于外部经日晒雨淋进一步洁净后收集再用)。
④中国西北地区的牧民,一般是方便于荒野,稍像样的厕所则是带有遮拦的废弃”坎儿井“或者是下凹的乱石窝。净物则是沙土。 用法:便后抓一把干燥的沙子由前向后擦蹭,用毕三把沙子即ok,拍拍屁股就起身(至今还有人沿用)。
⑤闽南沿海许多地区自古以来,如厕后都是用水洗;厕所靠门侧都置有一个浅水缸,内注满洁净的清水。 用法:以右手舀水淋下身,用左手自前向后清洗,洗毕颠两下屁股即起身。因此法卫生,直到今天依然盛行(当地民俗:左手不可用来拿递食物与他人,否则属不敬)。
⑥在野地里方便,用以洁肛之物则是因地制宜,大自然的任何可随手得到的物料都是应急可取的,而最卫生洁净的物品是水,其次则是树叶、杂草、树枝.....而最糟糕的莫过于荨麻叶和茅草。

“女生月经来了,用的又是什么啊” 古时女子的月经来了,是这样解决的:用柔软的棉布做成一个长1尺左右、宽2-2.5寸,两头可收口子可系扎的袋子。填满炉灶的草木灰并收紧袋口即成。 用法:在腰部扎根布腰带,将这填满草木灰的月事袋子骑于胯下,两端系牢在前后腰带上即可(俗称“骑马带”),它具有吸水好能消毒又能重复洗涤使用的优点(一般女人备有三条),这方法一直从古时沿用到上世纪60年代。 在60年代以后,才有了使用较方便的卫生纸和月经带;而当今普遍使用的各式“卫生巾”,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才逐步走入女人生活的。
“古代皇帝上厕所又是用的什么啊?” 古代皇帝上厕所,则是由太监伺候坐马桶并不停打扇驱臭气,使用的净物是“马粪纸”或者用奢侈的布料和绢类(所谓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法”,最早所造出的就是马粪纸,即当今的“纸钱”纸)。 以上古今如厕民风,以上的猎奇都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