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说未来是儿童的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如题所述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是新人类的创造者,是社会建设者……儿童能够给予我们内在力量并将引导我们至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一)儿童是成人之父
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崇拜”源于她对成人精神倒退现象的痛惜,她所倡导的和平社会是理想型社会,这样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来构建与维系。毫无疑问,物质文明的发达与人类自身的智慧分不开,但是,如果精神倒退,物质文明无疑也终将毁在人类自己手里,人类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应有所行动,而不是无动于衷。
而现实是,成人是社会化的结果,尤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食粮极度匮乏,成人逃不掉外在利益对自身的套牢,被物质奴役着,这其中虽然有生存的无奈,但也有成人固有的贪婪本性,物质文明越发达,财富分配越不均,贫富差距过大,生存的恐惧就更加严重,成人无法回归幼儿期的真实与无私,内心的防御与攻击使和平行为越来越少,外在的复杂环境使简单的人类变得更加复杂。
成人世界已难改变,许多以成人为研究对象的和平学者只能是有心无力,哪怕一个简单的和平性谈判都难以进行,难求圆满结果,维护和平的权威国际组织联合国也因种种原因,难以正常地开展维和行为,这其中有多少无奈,难以名状。成人世界看似强大无比,实则脆弱不堪,恐惧、贪婪无处不在,它们淹没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爱!
所以,蒙台梭利提出,“人类健全精神的恢复,除了依赖儿童之外,别无他途。想要改善或改良一个国家的习惯及陋规,或使民族特性成为强而有力的物质,就应寄望于儿童。同成人推行改革,效果一定不彰。如果希望改革社会状况,使文明的光辉普照,必须将达成这一目标的期望寄托在儿童身上。”改变成人之难要大于儿童,蒙台梭利把改变的希望寄托于儿童,是其相信通过教育儿童推进和平要较成人可能性更大。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种希望并非寄托在成人传递给孩子的知识上,而是寄托在这群新人类的正常发展中。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儿童,我们必须学会教育他们,使他们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力,把和平的任务交给这些“精神胚胎的人类”。
就像蒙台梭利所认为那样,“孩子的心灵力量一旦苏醒,将会跟随其本身特有的法则发展,并对我们造成影响。仅仅是接触这种正常发展的人类,就能唤醒我们的力量。孩子的和谐发展使周遭的成人因受感染而改善自我,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画面呀!”
因此,蒙台梭利希望成人能谦恭地接触儿童,把儿童视为自己的榜样。她认为,“与儿童接近能够表现我们最高尚的一面”,“儿童唤醒了成人的观念、牺牲的观念、无私的观念——这些都是在家庭之外几乎无法得到的美德。”
(二)儿童是世界和平的希望
蒙台梭利曾提到:“许多人以为,印度人对动物崇敬的观念是来自于其民族性本质的因素及遗传,实则大谬不然。在国外出生的印度人即无此情怀,而且成人之后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这种特性实际上是儿童在环境中所获得。有人认为,民族性及国民感情也是在血液中遗传下来的,这是误解。民族性及国民感情,即具备美国人、印度人、中国人、日本人等特征的一切习惯、情感、特性等,都是透过吸收性心智的作用在幼儿期所形成的。”
是幼儿,那看似柔弱,实则具有无限潜能的幼儿,生命之初成就了他的无限可能,他具有成人所不能及的内在生命力。婴幼儿通过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作用,掌握民族所特有的习性,并将自己塑造成为民族一员。
但是,如果幼儿屈服于残酷的现实而隐藏自己,使其潜意识内自然的生命力受到挫败,幼儿将忍受着这沉重的包袱,最后又把人类的许多过失传承下去。所以,蒙台梭利确信,如果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赋予幼儿自由的环境,提升自我的工作,内在纪律和完善人格就会自然产生,他们身心健康,是理想的新人类,我们无法让他们人人热爱和平,但只要他们都具备健全的人格,那么和平幸福的社会则为之不远。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不仅作为一种物种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它能给人类的改善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刺激。正是儿童的精神可以决定人类进步的进程,它甚至还能引导人类进入更高形式的一种文明。”
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其《少年中国说》中所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其意与蒙台梭利思想不谋而合。
今天,为了将这个美好的世界建设成和谐的社会,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将自己教育成为最高等的生物(万物之灵),必须拥有作为世界公民的共识,那就是为全人类导向共通的命运而开展有关儿童的科学研究。因为,只有儿童拥有着解开人类起源之谜与创造新人类的钥匙。正如蒙台梭利所言,人类能够透过儿童初步在地球上赢得和平。她说,“儿童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必须从儿童那里学习正确引导全人类的法则。”
选自《蒙台梭利和平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