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倡导了翻译的语言学转向的法国翻译理论家是谁?

如题所述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倡导了翻译的语言学转向的法国翻译理论家是法国的乔治·穆南。

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该派兴起于五、六十年代,它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

一般认为,西方语言学派开始对翻译进行“科学”研究的标志是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奈达(Eugene Nida)于1947年发表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BibleTranslation:An Analysis of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boriginal Languages)。

语言学派在地域上分布较广,其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卡特福德(J.C. Catford)、纽马克(Peter Newmark)、哈蒂姆(Hatim)等。除此之外,捷克布拉格学派的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前苏联的费奥多罗夫,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s Mounin),以及德国的斯奈尔—霍恩比(Snell-Hornby),也都是当代国外语言学派的突出代表人物。

阐释学派:

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称诠释学、阐释学,是关于文本解释的理论。在中世纪,主要是对于《圣经》的解释。19世纪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扩展到解释文本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一般规则的理论。

广义的解释为意义之理解(understanding)或诠释(interpretation)的理论或哲学。由于意义经常有许多歧义,须透过理解诠释方能把握全部涵意,诠释学即是探究如何形成理解及如何实践理解之科学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运用阐释学分析翻译现象,提出理解即翻译,将阐释过程运用到翻译过程的研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汉斯·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和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等。

将阐释学引入翻译研究之后,施莱尔马赫提出了翻译的两种途径:一是不打扰原作者,让读者接近作者;二是不打扰读者,让原作者接近读者。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翻译的四个步骤:信任(trust)、入侵(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

阐释学翻译理论将翻译扩展到整个语言交流,着重分析翻译过程,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都有很大启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