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是个人价值取向的反应,立场的选择是由利益而决定。《雍正王朝》中,每一次的选边站队,背后都隐藏着利益与价值取向,蒙古王公在热河支持胤禩也是如此。
1、胤禩与蒙古王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胤禩虽然阴险,但表面工作做得好,号称贤王,不仅在京城有口皆碑,在地方以及关外也有很强的号召力。只要有清廷官员的地方,就有八爷的影子,在蒙古自然会有他的美名。
来热河参加狩猎的蒙古王公,在地方都有一定的实力,在朝廷也有一定的话语权。以胤禩假仁假义的个性,他平时对蒙古王公也少不了一番笼络,以此为自己的夺嫡增加筹码。这种笼络王公之事,其他皇子肯定不如胤禩。
因此,要论与皇子们的交情,蒙古王公肯定与胤禩最熟。如意象征着储位,本来是给太子的,但康熙偏偏不给。这么好的东西,熟人一般会优先举荐熟人。何况,胤禩刚刚代康熙设宴款待过蒙古王公,大家在觥筹交错之间,免不了一番勾兑,彼此联系又更加紧密。
蒙古王公对夺嫡局势的判断
入关前,满清与蒙古诸多部落已经形成政治联盟,双方关系紧密,交往频繁。清廷的政务尤其是皇位继承人,蒙古向来比较关心,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入关后,满蒙双方的依旧是政治同盟,但蒙古在清廷的地位有所下降,尤其是多伦会盟后,蒙古王公直接臣服大清皇帝,完完全全成了君臣关系。这群蒙古王公想要过得滋润,就要看清朝皇帝的脸色。因此,他们也会向朝廷大臣一样,给皇帝表忠心、表决心、输诚,同时,还要关注下一代皇帝人选,并提前布局。
按照惯例,热河狩猎时,蒙古王公会给康熙和胤礽敬献礼物,然后由胤礽宴请诸王。但这次不一样了,给胤礽的如意被康熙没收,宴请王公的人选也被换成胤禩。这个信号,无疑会给蒙古王公造成一种疑虑,康熙会不会换了储君,胤禩有没有可能成为新太子。
在狩猎时,被康熙说病了的胤礽,好端端一个人坐在蒙古王公旁边,还在喝闷酒,怎么看也不像有病。这些蒙古王公眼力再差,也应该看得出胤礽身体无恙,“病”在身体之外,被废也是迟早之事。因此,蒙古王公为了自己的前途,肯定会见风使舵、买码下注,再看看在场的皇子,胤禩台面上最出众,属于蓝筹股,不支持他支持谁?
2、胤禩表演的慈悲,符合蒙古王公的价值取向
蒙古奉行的生存哲学,本来是达尔文主义,也就是看谁的拳头硬,谁就拥有资源支配权。后来,忽必烈请了八思巴当国师,藏传佛教就渐渐传入蒙古,但在当时,仅仅只有少数蒙古贵族能够接受可以娶妻生子的噶举派,大多数认还是相信弱肉强食那套。
直到俺答汗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蒙古人的信仰。俺答汗击败漠西蒙古后,对明朝形成包围,一时名声大噪,但他深知蒙古人的生存法则,一旦自己衰老,肯定会有人出来挑战权威。
于是,俺答汗就与藏传佛教得黄教结盟,给索南嘉措极高的礼遇,邀请他到蒙古传教,弘扬佛法。结果就是蒙古人从上到下开始佛系,信佛的人越来越多,不表演一下慈悲为怀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贵族,就好像现在京沪的饭局,没几个喇嘛作陪,档次、规格都不那么高大上。
作为回报,索南嘉措说俺答汗是成吉思汗转世,增加了他的合法性,从此,再也没人挑战俺答汗的权威。其他蒙古王公看到俺答汗成功的案例,有样学样,与活佛搞公关,请活佛给封号、点赞、培训、讲课、收徒……导致蒙古人的整体信仰发生改变。
到康熙时,藏传佛教已经成了蒙古人的精神支柱,尤其是漠南与漠北蒙古,他们不再是草原狼,更像小绵羊,成了“食草动物”。在蒙古王公心中,大慈大悲、慈悲为怀、不忍杀生是一种政治与信仰正确。
胤禩在打猎时,没有杀生、只抓活口的表演,与佛系的蒙古王公信奉的藏传佛教教义不谋而合,他们会认为,胤禩简直就是活菩萨。
此外,康熙是仁君,施行的都是仁政,胤禩能够投其所好表演仁义,蒙古王公也能投康熙所好,支持胤禩的“仁义”。
秋媚说:蒙古王公的算盘打得比较好,可惜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看到胤禩表面的“仁”,看不到他背后的阴险;看到康熙让胤禩主持宴会,却没听见康熙说的“其心可诛”;看到胤禩的高股价,却不知是弄虚作假的结果,泡沫成分比较大,迟早会被强行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