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明仅坚持了几十年而南宋却坚持了上百年?

如题所述

南明和南宋所遇到的情况是差不多的,在北边的大片土地丢失以后,他们都把政权转移到了南方。但是,这两个政权的结局却完全不一样。南宋到南边后,很快就稳定下来,此后还挺立了一个半世纪。南明到南边后,却从来就没有稳定过,最终折腾了四十年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

既然当时所处的境况都差不多,结局为何如此不同呢?

一、所面对的打击不一样。南宋所遭受的打击只有金国。虽然也有来自国内的钟相、杨幺等农民起义。但是这些农民起义所带来的麻烦并不大,而且也没有获得更多老百姓的支持。当南宋只是面临金国打击的时候,由于金国对汉人来说是异族入侵,所以在舆论宣传上就比较单纯。大家都只有“驱逐胡虏,保家卫国”这样一个调子。朝廷也都会这样宣扬,文人墨客也都会这样写文章,老百姓也都会持这样的论调。投降保守的,被称为汉奸(比如伪楚伪齐伟政权);坚决抵抗的,被称为民族英雄。

正是因为调性比较统一,因此大家就更容易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南明所遭受的打击却非常多。除了清军以外,还有农民起义军,还有吴三桂这些明朝旧臣及地主武装,甚至内部也在互相攻击。因为有如此多的攻击,一方面,南明政权所受打击的强度很大,另一方面,调性也严重不统一。究竟谁是忠谁是奸?究竟该支持谁反对谁?究竟谁是正朔谁是偏师?可以说完全把老百姓搞糊涂了。当方向不统一,意见不一致的时候,精神力量就不可能强大。精神力量不强大,这仗自然就打不赢了。

二、所获得的支持不一样。北宋末年的时候,宋徽宗虽然贪图享乐,干过玩花石岗这样的事情。但是北宋当时其实是比较富裕的。我们从《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场景,以及《东京梦华录》所记述的事情来看,当时的北宋,确实是一派富足安定的模样。尽管官员贪污腐化,地主巧取豪夺,带来了不少矛盾,也引发了方腊、宋江这样的农民起义。但是这些农民起义都是局部的,规模并不大,影响也不大。可以说,那时候的老百姓,对朝廷的怨气并不重。

他们认为,北宋最后崩溃,仅仅是因为金国的入侵,而赵宋皇室给他们带来的,则是富足和安宁。因此,保卫赵宋皇室,承认赵宋皇室是天下唯一的主,就是他们共同的心声。张邦昌上台才一个月,金军一退,他就迫不及待地把皇位让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宋皇室那时候在所有人心中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南明给老百姓的观感却完全不同。明朝末年,由于连年累月的天灾,又由于必须应对清军的入侵和农民起义的打击,因此,明朝末年的苛捐杂税非常繁重。

再加上贪腐官员和不法地主的盘剥,可以说,明末的老百姓,对朝廷已经充满了怨气。这种怨气,几乎不亚于历史上老百姓对秦朝的怨气。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强悍。而且在明军的围攻下,他们差不多都被消灭殆尽了。可是,李自成仅凭18骑,在商洛一代提出了一个“均田免赋”的口号,队伍竟然就迅速壮大到数十万人。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跟随农民起义军?这就是老百姓对明朝充满怨气的表现。

不只是老百姓对明朝充满怨气,官僚集团对明朝也充满怨气。明朝给官僚集团的薪俸是很低的,这其实也是明末官僚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如果他们不腐败的话,他们就活不下去。崇祯在最后时刻,提出向官僚募捐,但是官僚响应的非常少。由此可见,官僚对大明皇室并不支持。南明到了南边以后,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福王朱由崧追谥了很多官员,包括开国时期被朱元璋滥杀无辜的那些官员。但是民心已失去,这样做,显然已经无济于事了。

三、内部的团结不同。当赵宋皇室南迁的时候,由于金国把大片皇室成员掳到了北方,只剩下康王赵构一支皇室力量,因此也就只有赵构一个中心。大家要拥戴,也就只能拥戴赵构。“苗刘事变”想反叛,竟然没有什么可拥戴的,最终拥戴了赵构的儿子。赵构都还没死呢,拥戴赵构的儿子,有什么说服力呢?所以没有人支持“苗刘”,最终,他们很会失败了。南宋初年的朝廷,虽然朝堂上还是存在严重的权力斗争,但是这种权力斗争,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尖锐。

而且,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大家的思想观念不是很混乱。因此这种权力斗争,并没有酿成很大的恶果。秦桧把岳飞给杀了,杀了就杀了,岳飞的同情者并没有形成太大反抗势力。秦桧因此能够把持朝政十多年,从而保持了一种平稳的过渡。南明的情况不一样。明朝的皇室成员太多,大家各自拥戴一个,都说自己是正朔,谁也不服谁,因此形成了很多个政权。而且由于崇祯皇帝的儿子们纷纷下落不明,所以又有很多人假借拥戴崇祯皇帝的儿子。

本来,如果集中成一个政权,都还不一定能够打败满清。现在分散成了很多个政权,又如何是满清的对手呢?而明朝末年的朝廷官员,大家的权力斗争又异常的激烈。这种权力斗争到了最后,早已忠奸不分了。阉党和东林党,究竟谁是忠谁是奸?魏忠贤该不该杀?袁崇焕该不该杀?史可法是不是独裁?大家的思维已经完全乱了。当朝廷大臣还一直争斗不休的时候,又如何有能力对付满清政权呢?

四、领导核心不同。南宋有一个很明确的领导核心,就是赵构。虽然赵构对金国委曲求全,妥协投降,还杀了岳飞这样的抗金力量,做了这种人神共愤的事情。但是不得不说,赵构其实也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对于团结各方力量,稳定南宋的政局,实际上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南明政权则没有这样的核心。无论是朱由崧,还是永历帝,由于并不是唯一的正朔,再加上能力也非常有限,因此,他们没有起到号召各方的作用。(参考资料:《明史》《宋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9

导致南明只能坚持十几年,不能像南宋一样坚持一个半世纪的,有两个罪魁:一个是嘉靖,一个是于谦。

凡是说如何如何就能让南明续命上百年的,都是以为王朝寿命是无限。如果当时的执政者像他一样聪明,王朝就会永存。其实,王朝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能导致一个封建王朝灭亡的因素有五个:权贵篡权、外敌入侵、人口过载、吏治腐败、土地兼并。前两者可以算非正常死亡因素,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像车祸、凶杀一样,有可能避免。后三者,则是正常死亡因素,对一个人来说就像衰老,躲无可躲。

土地是有限的,土地能产的粮食也是有限的,人口增多使越来越多人吃不上饭,到了明末已经达到极限。

在缺少有效监督的情况下,王朝都是越来越腐败的。到了明末清末,大员额地吃空饷,兵器破烂不堪,官兵没有战斗力已经司空见惯,加上军头们大量喝兵血,你立功了,受赏的是头子们的关系户,战死了老婆孩子抚恤金都捞不到,傻子才会给你去送死?所以明末跟流寇军、清军也好,清末跟洋人、太平军也好,打起来都恨爹娘少给生了两条腿,抢着溜。朝廷好不容易凑钱赈灾吧,到了灾民手里,谷子壳都不剩了。

明朝立国276年,人口过载,吏治腐败,土地兼随着时间的积累已经让这个王朝无可救药了,明朝身体上长出的南明,神仙也救不了。

宋朝是立国167年时被金朝斩首的,所以腐败还没深入骨髓,人口过载与土地兼并还没那么严重,因此军队还有一定战斗力,文官系统还有一定行政效率。赵构逃到南方,带领这份力量,自然可以与金朝抗衡。而大规模的战争,能一定程度上肃清吏治,减少人口,缓和土地兼并,给王朝再续上三四十年的命也有可能。

北宋就像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做了场手术,又坐了轮椅活了几十年,明朝就像一个人活了九十六岁还能自己上下楼,得了场病,做手术很快挂了。

所以,与靖康之变类比的并不是明朝立国276年之后的李自成围城,而是立国182年之后的瓦剌围城。都怪嘉靖,为啥要守住啊,你让瓦剌进来把你逮住,一个王爷在南京建立南明守着半壁河山,不就94年了吗(134年都有可能)。

还有于谦,你说你,土木堡之变后,抵抗个什么劲啊,直接带着皇帝撒腿就跑,守个半壁江山,向也先称个臣,认个大爷,建立南明,就可以骄傲地宣称,南明有196年,甚至236年了,多荣耀啊.

而南明之所以只坚持了短短十几年就崩溃,无法向南宋那样延续百余年,与北方的金国南北对峙,很大一个原因是无法形成统一的中央朝廷,领导各方抗清势力。

南宋刚立国时,其形势不比南明好到那里去。金军势如破竹,而且已经打过了长江,攻破了金陵,宋高宗赵构还一度被赶到了海上。南宋朝廷那时几乎是命悬一线。

但是,好在宋室尚得人心,而且就只有赵构一个合法政权。因此,千万汉家军民都纷纷聚集在他的旗下,共同抗金。西起巴蜀,东至大海,千里战线上,数十万的南宋将士不断向南下的金军发起反扑。这才保住了赵宋的半壁江山。


但南明就不同了,北京的朝廷灭亡了,崇祯一族被灭了。而明朝宗室又遍及江南,这样一来,能被立为皇帝的就不止一个选择。如是,佣兵的文臣武将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迎立藩王,是的彼此不但无法统一,而且还在外敌紧逼之危急关头同室操戈,自相残杀。

说完内因,我们说说外因。与金国相比,满清政权更加成熟,可以说已经做好了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准备了。


清朝在入关前,经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几十年的经营和发展,有不断吸收和融入汉人的文化和统治理念,早在入关前,就已经建立起一个标准的封建帝国。这一点比几百年前的金国灭北宋时的情况,那是要强好几倍的。

此外,清朝入关严格来说可不像金国那样是完全靠武力打进来的。事实上,清朝是被汉人“请”进来的,而这个人就是吴三桂,更可怕的是,吴三桂一样支持满清的,其实是广大北方的故明官僚士族。

因此,清朝可以说是完完全全做好了一统天下的准备。一江盛勇追穷寇这个道理,我想雄心壮志的多尔衮不会不懂。所以,清朝压根不会给南明留下机会!

第2个回答  2021-02-08

为什么南明仅仅支持了几十年,而南宋却支撑了上百年,这是因为南宋与南明的情况其实有很大的不同。

北宋的灭亡有很大的突然性,北宋徽宗时期国家并没有走到末年,并没有落到民不聊生的情况,看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当时宋的繁华。

当时宋与金联手灭辽,宋表现不好,也对金的入侵准备不足,最终金突然南下,北宋被攻破都城而灭亡。但这样的灭亡有很大的突然性,当时宋军的主力西军并没有在北宋的灭亡中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在北宋灭亡之后,其后西军与金兵组织了多次的会战,虽然说是败多胜少,但并非没有一战之力。北宋灭亡的时候,宋的元气还在,宋军的主力还在。

而明则不同,明的灭亡其实来自于李自成,在明朝灭亡之前遭遇了内忧外患,国内在各路义军的冲击之中,内耗严重,能战之兵在这样的战争之中,消耗殆尽,剩余的军队又随着吴三桂开关投降,这使得南明没有真正有力的军队,这使得南明最后不得不依靠郑成功这样的地方实力派以及李定国这样的原义军来进行抵抗,这一点与宋有本质的区别。

南宋与南明另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南宋的统治比南明稳固得多,说起南宋来,很多人都会把宋高宗赵构与秦桧骂个狗血淋头,似乎他们就是投降派的代表了。

但事实上他们的表现比南明要好上不知道多少倍,南宋至少可以算是政令统一,国家可以形成合力。而南明哪怕是在形式如此危急之下,还在不断的内耗,一个个政权之间的互相争权夺利,类似金庸小说鹿鼎记里边提到的拥唐拥桂,都要亡国了不一致对外,在内部还扯皮不断,行不成合力,落到这个下场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南明本来就缺乏实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不合力对外,还要内讧多个山头并立,这就不要怪他们不如南宋了,南宋国家元气还在,国家军队实力还在,北方的民心还是向宋的,而不是像明朝这样的,北方已经被打烂没有多少人了。

故而最终南明无法守住半壁江山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第3个回答  2021-02-09

提到我国古代最窝囊的朝代,或许很多人都会选择宋朝。作为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宋朝在对外战争上一直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在大多时候,宋朝朝廷都会选择用缴纳岁币代替打仗,而这尽管可能减少损失,却一来十分屈辱,二来会壮大敌人,刺激他们的野心。最终,宋朝先是被金人夺走了半壁江山,后来又被蒙古人直接攻灭,终其一朝,能够称得上强硬的时刻屈指可数。

所面对的打击不一样。

南宋所遭受的打击只有金国。虽然也有来自国内的钟相、杨幺等农民起义。但是这些农民起义所带来的麻烦并不大,而且也没有获得更多老百姓的支持。

当南宋只是面临金国打击的时候,由于金国对汉人来说是异族入侵,所以在舆论宣传上就比较单纯。大家都只有“驱逐胡虏,保家卫国”这样一个调子。朝廷也都会这样宣扬,文人墨客也都会这样写文章,老百姓也都会持这样的论调。投降保守的,被称为汉奸(比如伪楚伪齐伟政权);坚决抵抗的,被称为民族英雄。

当年北宋灭亡,徽宗之子、钦宗的亲弟弟康王赵构登基为帝,天下都觉得顺理成章,非常支持。然而,南明王朝的三位君主两个是神宗皇帝的孙子,还有一个甚至是太祖皇帝的九世孙,均和崇祯帝没有太亲近的血缘关系,这在重视血统的当时自然会影响到群臣百姓的认同感。

因为有如此多的攻击,一方面,南明政权所受打击的强度很大,另一方面,调性也严重不统一。究竟谁是忠谁是奸?究竟该支持谁反对谁?究竟谁是正朔谁是偏师?可以说完全把老百姓搞糊涂了。

当方向不统一,意见不一致的时候,精神力量就不可能强大。精神力量不强大,这仗自然就打不赢了。

当时南明内部斗争严重,甚至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我们知道,明朝末年东林党与阉党之间曾经爆发旷日持久的战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发展,而南明建立后,党争的坏习惯得以被保留了下来。一方面,当时朝廷内部各党派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勾心斗角;另一方面,当时地方的藩镇手握兵权,又与中央朝廷明里暗里进行对抗。人们常说,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而南明朝廷内部如此混乱,自然无法抵御外敌。

南明到了南边以后,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福王朱由崧追谥了很多官员,包括开国时期被朱元璋滥杀无辜的那些官员。但是民心已失去,这样做,显然已经无济于事了。

总的来说,南明政权正当性不如南宋、群众基础不如南宋,而面对的对手却比宋朝更强大,此外,其自身的军事力量要么是在与农民军的斗争中被消耗殆尽,要么是被藩镇军阀们握在手中,无法有力地组织起来合力进行反抗。

第4个回答  2021-01-15
因为南明的官员,整天勾心斗角,收刮民脂民膏。根本无心收复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