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掸国有什么文化交流?

如题所述

缅甸位于亚洲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之间,上缅甸自古就是中国通往印度、阿富汗乃至欧洲罗马的陆上通道;下缅甸又是中国古代航行到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各国的海上中转站。据《史记·大宛传》和《史记·西南夷传》记载:秦汉时,已有中国四川的民间商人到中缅边境的乘象国(又称滇越)经商,而且还从这里途经缅甸到印度做买卖。由此可知,那时,从四川经滇缅到印度已经有了商道。另据英国学者哈威(G.E.Harvey)所著《缅甸史》记载:从公元前二世纪起,中国便以缅甸为商业通道,“商人在其地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的宝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这是中国丝绸从陆路传人缅甸,然后再从缅甸传人印度、阿富汗乃至欧洲的外国史料,与中国史书的记载相一致,可以互相印证。

除了陆路商道,中缅两国的海上交通也开辟得很早。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就已驶抵缅甸境内沿海一带国家,以黄金、丝绸换取那里的明珠、璧琉璃等特产和奇石异物。初时,中国丝绸的外传,只是作为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商品,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与政治、外交、宗教、文化乃至人民生活和增进友谊密切相关的媒介。

公元69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东汉在靠近中缅边境地区设永昌郡。永昌特产丰富,商业发达,边地商旅云集,不仅促进了两国边境地区人民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为两国建立邦交、进行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设郡不久,缅甸境内的一些部落就纷纷派使节携礼品到中国,以示友好。东汉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掸国王雍由调遣使带乐队和“幻人”(杂技演员)到洛阳,其精彩表演,一时轰动京师。第二年,汉安帝“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并“赐印绥、金银、采(彩色)缯(zēng,丝织品)。这是中国皇帝第一次授予缅甸首领汉朝官职,也是中缅两国最早建立邦交的开始,从此,汉朝官制、汉字、和金石艺术等便传人了缅甸。

公元225年,蜀相诸葛亮举兵南征。据东晋史家常璩(qú)所撰《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在平定滇地之后,将赢弱(léiruò)之兵。“配大姓为部曲”(部曲:家仆),并实行世袭的土司制度(这里的土司制度即指封赐各族首领官爵以统治本族之人的办法)。这种制度,不仅对西南各少数民族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而且也影响到近邻缅甸。缅甸与中国毗邻(pílín)的掸邦和北部中缅边境一带,至今仍沿袭这一制度。当时,诸葛亮还劝各族人民“筑城堡,务农桑”,把汉族的生产经验、技术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至今,缅甸北部地区仍然沿用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同样的耕作方法。

今天,在缅甸,仍流传着诸葛亮的故事。史书中,则有缅甸境内存有“诸葛武侯庙”、“武侯南征碑”、“‘孔明城”的记载。在中缅边境的一些地方,与诸葛亮相关联的名称和遗迹比比皆是,如诸葛营、诸葛屯、诸葛堰、诸葛寨、诸葛井、诸葛粮堆、诸葛亮城等。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的全面发展时期。位于中印两国之间的缅甸,在传播佛教文化上,起过重要的桥梁作用。早在公元一世纪时,著名的印度高僧摄摩腾(亦名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人,据说就是取道缅甸来到中国的。南朝梁释慧皎所撰《高僧传》中,记载有他们在中国传教译经的事迹。公元三世纪后,从师子国和印度通过缅甸来中国弘法的高僧就更多了。缅甸又是上座部(小乘)佛教的通行之地。有专家认为,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盛行的小乘佛教,就是从缅甸传人的。与之同时传人的,可能还有一些小乘佛教经典。后世,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曾建有“缅寺”,这些具有缅甸风格的寺庙,当是小乘佛教由缅甸传人中国的明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