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陕北民歌?

如题所述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1]
2008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民歌由于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因此从较小的二句式到较大的多段体,都有很多作品。二句式与四句式是陕北民歌中最普遍的创作形式,上下句构成一个段落,两句一韵,变化自由。其每句的基本字数为七言,如《三十里铺》、《脚夫调》、《一对对毛眼眼了哥哥》等,但由于抒情和叙事需要,有时也形成七言句式的扩充,出现更多字的句式,和扩大的三句式或五句式结构的分节歌等。有些陕北民歌在多段词的反复运用中随着内容和歌词语言的需要,曲词结构和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了富有变化而又贯串流畅的大结构。如《五哥放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总之,陕北民歌的结构灵活丰富,不拘一格,内容所涵盖的范围较广。
民歌分类
一、陕北民歌的种类陕北民歌按演唱内容、形式和体裁大致可分为号子、信天游和小调。
陕北民歌
号子
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民歌,通常是在集体劳动时歌唱。陕北的号子主要有黄河船T号子和打夯、打硪号子等。黄河从青海发源,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至陕北府谷县沿晋陕大峡谷奔流而下,船工多往返于晋陕两岸,靠摆渡和短途运输为生。最著名的黄河船工号子是《黄河船夫曲》。
打夯、打硪(也叫拉硪)是陕北高原重要的劳动形式,陕北土石工程较多,修窑、筑坝都要抬夯、打石硪,因而打夯号子、打硪号子也就成为陕北劳动号子中较为普遍的歌唱形式,这两种号子也只是在砸地基或打桩时为统一劳动动作、活跃情绪而即兴演唱的。打夯号子的代表曲目有《调来着》《轻轻起慢慢放》等。打硪号子代表曲目有《这一硪拉的美》《乡里大嫂好吃嘴》等。
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地区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比较开放,音区较高,音乐跨度较大,下句比较收拢,旋律曲折下行,表现出叙事性的特点。信天游的曲调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音调高亢开放、节奏比较自由的山歌类型,一种是音调平和舒展、节奏匀称规整、结构较严谨的小调类型。前者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等,后者代表曲目有《人人都说咱们两个好》《你妈妈打你不成材》等。信天游是黄土高原孕育出的一种随意性极强的、兴致而作、心口漫唱、不受限制、尽情抒发的山歌。它的名称多样,被不同的地方称之为“山曲”、“爬山调”和“顺天游”。信天游是陕北的精华,最能体现陕北黄土高原那种沉郁、苍凉、恢宏的“个性”,它的演唱空间感极强,高亢奔放而有深沉质朴,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着重内心情感的描写,质朴无纹,真挚感人,故能冲破时空、不胫而走、世代相传。
小调
小调也称小曲,结构形式比较规整,曲调比较委婉流畅,具有曲折、细腻的表现特点。陕北小调可分为一般小调、丝弦小调、秧歌小调、风俗小调和吟唱调。小调是经过民间艺人艺术加工的一种城市民歌,它的范围包罗极广,结构较完整,是陕北民歌中更为“艺术化”的一种类型。如《走西口》、《三十里铺》、《揽工调》等。它的语言生动、质朴,曲调优美婉转,感情深沉真挚,情感刻划入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7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东临西晋,南抵铜川,西接宁夏、甘肃,北至内蒙,这里自古战争频繁,以至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长年累月形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地貌。陕北人在这样生存环境下却养成了乐观豪迈、勤劳勇敢、老实淳朴的性格,陕北民歌就是这样一种千沟万壑的高原地势与陕北人厚重纯朴的情感碰撞的产物,是陕北人民生活的反映,是这一地区社会历史的忠实记录,是千千万万劳动群众集体创作的一部生活的史诗,也是一部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的呐喊。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地,战乱不断,人口流动性很大,到了元代,才逐渐稳定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陕北民歌又具有西北区域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痕迹,同时也改变着这个地区的民族心理特征以及文化艺术审美形式。自古以来,陕北就是民族融合的地区,缘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风格粗狂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陕北人是汉族人,但因为民族的杂居,人种血缘的不断融合重组与其它汉族人相比,陕北人已不是纯粹的汉族人。血脉的融合带来了人种的优势,同时也沉淀着相关民族的心理特征和表达方式,比如:陕北人能歌善舞的天性创造了《对花》、《大秧歌》、《跑旱船》等边歌边舞的

在历史上,陕北、河套地区一直是中原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掠地区,直到宋时这里还主要被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轮番控制,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艰难并存。

蒙元政权失败以后,华夏民族基本实现了一统。明朝时期,政府多次组织从晋西、晋中、晋南以及南方人口密集地区向陕北移民,由于移民中以晋人居多,便使陕北形成了以晋语系为基础的语言。晋语系以强大阵势占领了陕北高原,同时也带来了以晋文化为主的中原文化。当然,原著居民的语言也大量留存,如延川县的村名有:车古里、龙尔则、兔古里等,尽显北方少数民族语调。陕北方言中有:“达”——父亲、“克青马察”——干脆利索,均应为原著居民语言。被占领民族的语言顽强的遗留在原来的土地上。
第2个回答  2020-03-17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在高原上生产生活,放羊等在野外自然形成的曲调,歌声曲调高亢,有气势,反应了陕北人民直爽豪放的性格!
第3个回答  2020-03-17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歌的一种,广泛的流传在陕北,用陕北方言唱出的一种地方歌曲,是陕北汉族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一般是用来唱出自己在黄土高原上的心声。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第4个回答  2020-03-01
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上一块神奇的土地,黄土高坡、窑洞、白毛肚子手巾、陕北腰鼓、皮影戏等构成那里独特的人文景观。那里的人民质朴、勤劳,男人厚重木讷,女人热烈似火。在那里无论是站在重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