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期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如题所述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说的是每年秋季,政府会给老人提供粥食。在这里,没有明确“中秋”具体是哪一天。但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秋收是一年中的大事。当农作物归仓之后,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中秋的前身是先秦时的秋祀和拜月习俗,家家拜祀土地神,久而久之,围绕“秋报”便形成了一系列风俗。同时,中国的原始宗教是多神教,自然崇拜占有重要地位,祭月、拜月之风很盛,这便为中秋节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但是,中秋节成为一个气氛隆重、情感色彩强烈的大节日,却是在南北朝以后,节日的某些习俗形成也比较迟,一般认为,中秋节成为节日,大约始于唐代。

在唐代,中秋赏月之俗已十分盛行,如《唐逸史》记载:“开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唐诗中也有不少歌咏中秋之夜的诗篇,如司空图的《中秋》诗云:“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苦无月,一年虚过秋”。唐人认为,中秋不见月是件很遗憾的事。

唐人在中秋赏月的同时,总要以酒食相伴,这样,与月亮有关的食物也就发展起来,其中最具有中秋节特点的食品是“玩月羹”,它是以桂圆、莲子、藕粉等精制而成的。据说在五代时,开封一位专卖四季小食的张手美,每届中秋便以玩月羹应市,很快就会被抢售而空。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但这两本书中都尚未将其与中秋节联系起来,似为一种普通市食。

关于月饼的来历,众说纷纭。其中有个传说是,在唐高祖李渊当政的时候,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归来,当时有在京城经商的西域商人献上胡饼祝捷。适逢圆月之夜,唐高祖与众臣在高台饮宴。他结果华丽的礼盒,亲手从里面取出圆圆的胡饼,望着头上一轮圆月,想起这些年连战连捷的喜悦,不仅赋诗曰:“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胡饼分给众人君臣尽欢而散。唐高祖与大臣分享月饼的事情一时间在大唐国域内传为美谈,臣民也纷纷模仿,从胡人那习得胡饼制作方法,月饼渐渐流传起来了。

在明代的各类书籍中,开始出现了大量有关中秋节吃月饼的描述。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则团圆之意”。沈榜《宛署杂记》中“八月馈月饼”条的“注”解释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之数百钱者。”可见,在当时的北京城,已经出现了靠包装取胜的豪华月饼。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在中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即以圆如满月的月饼来象征月圆和家庭团圆的意义。至此,中秋节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团圆。

中秋佳节除食月饼外,一些地方还有食“桂花糕”“桂花酒”的习俗。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吃些桂花蜜糕,乃是中秋之夜饮食风俗中的又一件美事。屈原《九歌》中“援北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表明我国很早开始就用桂花酿酒了。人们喜食桂花,入米面可做成桂花糕;用桂花熏茶,可泡饮“桂花茶”;用糖或食盐浸渍桂花,还可长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3
中秋节吃月饼最初的兴起是始于元代。
原因: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
因为月饼最初就是汉民族征讨异族得胜后的祝捷之物。选择月饼带有一些希望起义得胜的象征色彩,带有一定的鼓舞士气的作用。
后来朱元璋成功的推翻元朝统治,登上皇位。这个在八月十五互赠月饼的行为便传入了民间,作为纪念反抗异族侵略的风俗逐渐传承下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朱元璋在月饼里夹小纸条后,月饼开始出现不同的馅料和品种。又由于八月十五是中秋,月饼后来也被赋予了相思团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