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宋至明

如题所述

在北宋时期,中原和北方的墓葬主要表现为仿木结构的砖室墓,起初结构简单,中期逐渐成熟,演变为等边多角形,装饰也从简单变为复杂,如壁画和雕花格子门。单室墓为主,后期大型墓分为前后两室,壁画反映了墓主的生活场景,如“开芳宴”。北宋末年,杂剧雕砖出现,体现出文化交融。北宋帝陵如巩县,严格遵循堪舆术,形制独特,有献殿和神道石雕。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宋墓,以长方形砖室墓为主,多为夫妻各葬一室,随葬品包括陶瓷、漆器和铜镜。江西、福建等地有陶瓷俑,如十二时辰俑和神煞俑。四川地区流行石室墓,常刻有“开芳宴”和孝子故事。南宋帝陵简朴,称为“攒宫”,与北宋陵制有所区别。


辽代墓葬具有契丹特色,方形与圆形墓室并存,贵族墓常设多室。壁画和彩画反映了游牧生活,随葬品包括马具、武器等。晚期受北宋影响,壁画内容与北宋相似。辽庆陵保存完好,壁画描绘了捺钵行宫的生活场景。


金代墓葬受辽宋影响,前期多室砖墓,后期砖室墓广泛使用仿木结构和雕砖,表现生活场景。元代仿木结构简化,以壁画和雕砖装饰,砖室墓艺术接近尾声。南方元墓沿南宋制,多为长方形砖室,使用特殊防腐措施以保存尸体。


明代陵寝承袭北宋和汉唐传统,如凤阳皇陵,形制相似但创新了宝城和明楼的设计。明十三陵规模各异,形制统一,玄宫模仿宫殿,如定陵有前殿、中殿和后殿等结构。




扩展资料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 “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 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