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亦称绿脓杆菌,是一种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尤其在土壤中极为常见。它存在于各种水域、空气以及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中,且在潮湿环境中尤为繁衍。该菌为直或稍弯、两端钝圆的杆菌,大小约为0.5~0.8μm×1.5~3.0μm,具有1~3根单端鞭毛,运动能力较强。革兰染色结果显示为阴性,且为专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在41℃下也能存活。
在普通培养基上,铜绿假单胞菌生长良好,形成的菌落大小不一,平均直径约2mm~3mm,扁平且边缘不整齐,常相互融合,并因产生水溶性色素而使培养基呈现蓝绿色或黄绿色。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大,具有金属光泽和生姜气味,周围形成透明溶血环。在肉汤中,可形成菌膜,使肉汤变得澄清或微混浊,菌液上层显绿色。在碱性环境中,该菌会发生自溶现象。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常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患有代谢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的患者,以及术后或接受某些治疗后的患者,更易受到该菌感染。它常引起术后伤口感染,也可见于褥疮、脓肿、化脓性中耳炎等情况。感染病灶可能导致血行扩散,进而引发菌血症和败血症。烧伤患者若感染铜绿色假单胞菌,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该菌在琼脂平板上能产生蓝绿色素,感染伤口时可形成绿色脓液。它是无荚膜、无芽胞、能运动的革兰阴性菌,形态多样,可成对排列或短链状,为专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即使在42℃时,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仍能生长,这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其他菌种鉴别的关键。该菌对营养的要求不高,菌体抗原有两种成分:一种为内毒素蛋白,另一种为酯多糖,后者具有特异性,根据其结构,铜绿假单胞菌可分为12个血清型。
铜绿假单胞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在潮湿环境中长期生存,对紫外线不敏感,需湿热55℃处理1小时才能杀灭。针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的抗菌药物包括半合成青霉素,如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其中哌拉西林应用最为广泛。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的抗菌作用较强。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如亚胺配能和氨曲南,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异帕米星,氟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氟罗沙星等也都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在治疗时,建议优先考虑这些药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