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米埃尔与爱迪生;爱森斯坦、希区柯克、波兰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塔可夫斯基、米哈尔科夫、阿巴斯

求求你们啦
快一点
要简洁,明了

卢米埃尔(1864.10.5—1948.6.6)

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

爱森斯坦(1898.1.22—1948.2.11)

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生于里加,卒于莫斯科。1922年,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了长期的争论,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爱森斯坦在1924年转入电影界,导演的第一部影片《罢工》被《真理报》看作是“第一部真正无产阶级的影片”。1925年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在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被评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之首。1932年他去墨西哥拍摄了纵贯墨西哥2000年历史的史诗片《墨西哥万岁》,在1979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金质奖。1938他拍摄的《亚历山大·聂夫斯基》其中冰湖大战一场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伊凡雷帝》是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它成为世界电影的高峰之一,并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的研究。此外,他关于艺术激情的本质、艺术方法、接受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论遗产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的电影界对他的艺术理论都给以相当的重视。

希区柯克(1899.8.13—1980.4.29)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出生于英国伦敦东区一个普通的、以贩卖蔬菜为生的家庭。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导演了英德联合制作的影片《快乐之园(The Pleasure Garden)》,这也标志着他的导演生涯的开始。1939年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希区柯克导演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位著名的导演,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希区柯克专擅拍摄惊悚悬疑片,素有“紧张大师”之称,不但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片传世,对电影工业也有深刻的影响。

波兰斯基(1933.8.18—)

罗曼·波兰斯基出生于一个侨居巴黎的波兰籍犹太人家庭里。出生后不久全家就遇到反犹排犹浪潮迫害。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些电影短片,其中《两个男人与更衣室》获得了5项国际大奖,1967 年罗曼莎朗·塔特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婚礼。这一年罗曼成功地推出《失婴记》,成为了恐怖片中的经典之作,获得第26届金球奖、第41届奥斯卡奖最佳编剧提名,1969 年他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已怀孕8个月的莎朗·塔特被杀害。1974 年,罗曼推出了《唐人街》,影片成为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色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获得第28届英国学院、第32届金球奖最佳导演,以及第47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1979 年,罗曼编导爱情片《苔丝》,获得法国恺撒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第38届金球奖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1994 年执导惊悚片《不道德的审判》,成为他最为黑暗压抑的一部电影。2002年,罗曼推出力作《钢琴家》。赢得了好莱坞及全球评论界、观众的认可,获得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法国恺撒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美国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导演,以及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奖。他是具有高超驾驭影片能力的艺术家,作品中大多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独,恐怖、悬念片是他拿手好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罪恶大师”。

小津安二郎(1903.12.15~1963.12.12)

日本电影导演。1903年12月15日生于东京,1963年12月12日卒于同地。1923年进入松竹公司当摄影助理,1926年升为副导演,1927年成为导演,第一部执导的影片是《忏悔的白刃》。1932年,成名作《有生以来初次看到的》完成,被《电影旬报》评为当年十大最佳影片之首。此后两年,他执导的《一念之差》和《浮草》又连续 获当年十佳之首。1939年,他的电影剧本《恬淡的生活》经 审查不准拍摄,直至1952年才搬上银幕。1941年,他的《户田家的兄弟》再获十佳之首。战后,他导演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如《贫民街绅士》、《晚春》、《麦秋》、《东京纪行》、《早春》、《东京暮色》等,1958年获文部大臣奖和紫绶奖章。1960年,他抱病拍摄的《秋光好》获日本艺术奖和亚洲国际电影节导演奖。他最后两部影片《小早川家的秋天》和《秋刀鱼的味道》也是很有影响的优秀影片。1963年,他被选为日本艺术院院士,逝世后追赠政府四等勋章,日本电影记者协会追赠文化奖,日本广播协会追赠特别奖。

黑泽明(1910.3.23—1998.9.6)

日本知名导演。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一个武士阶级家庭,在八名兄弟姊妹间排行老么。1936年看到电影公司徵求助理导演的广告,因缘际会下开启了在电影界发展的大门。黑泽明三十三岁拍摄生平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而真正打开国外知名度的作品则是1950年的《罗生门》,此片荣获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后再勇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黑泽明的作品对于许多日本和美国的后辈导演多所启发,由于他的作品力求完美而且场面浩大,因此有“天皇”的尊称;他曾撰文指出:“如果把电影从我的身上抽离,剩下只有零。”他的电影主题一向强调武士道精神、人道主义者的理想,以及自我牺牲的重要,细节的考究和横向运镜则是他的独创风格。他的代表作品为《罗生门》、《七武士》、《梦》。他是日本电影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导演,也是日本近代电影史的重要人物。

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誉为“自爱森斯坦后最重要的苏联导演”,终其一生只拍摄了两部短片,七部长片,部部堪称经典。一九三二年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学于苏联电影学院,一九六一年毕业。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多项国际性大奖;第一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一九六二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塔可夫斯基成为了当代电影的杰出代表。他自称拍电影就是在“雕刻时光”,希望能将电影真正提升到文学艺术的高度。其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一九八六年夏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米哈尔科夫(1945.10.21—)

男,生于1945年10月21日,俄罗斯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被誉为是俄国的史蒂芬史匹柏,1945年生于莫斯科艺术世家,父亲赛吉米亥科夫是诗人兼作家,苏联国歌即出自其手笔,母亲亦是诗人,哥哥同时也是俄罗斯名导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善于经营影像,用出色的画面来叙事传情,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俄罗斯人道主义关怀。《失声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扬名国际,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许多影迷们对米哈尔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开始,91年《蒙古精神》(Urga)荣获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并将他推上事业最高峰,该片与张艺谋的《活着》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更在1996年奥斯卡拿到最佳外语片大奖,并于同年获邀担任柏林影展评审团主席。米哈尔科夫目前担任俄罗斯电影家协会主席,是当今影坛享有盛誉的电影大师。

阿巴斯(1940.6.22—)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出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毕业于德黑兰艺术学院。在过去和现在的世纪里,最为国际赞美和敬佩的亚洲文化代表就是世界级的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一位多产而具有批判精神的电影导演、艺术家、摄影家和诗人,他的作品视觉上朴素,但是概念丰富多元。曾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等众多国际荣誉的阿巴斯堪称当今世界影坛少有的大师,他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一位大器晚成者,1969年,随着伊朗新浪潮电影的兴起,阿巴斯开始涉足电影界,1997年,阿巴斯一部关于死亡哲理的影片《樱桃的滋味》获得第50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至今,阿巴斯共执导32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为不足60分钟的短片和纪录片,他创造的影像世界脱离了大众电影的范畴,而是一种需要阅读的“作者电影”。阿巴斯也被称做70年代以来伊朗电影的掌门人,是可以同印度的萨蒂亚吉特·雷伊和日本的黑泽明相媲美的东方作者导演。

(没找到“爱迪生”这个导演。是托马斯·爱迪生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