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味《中庸》:何谓五达道?三达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中庸》本来是《礼记》中第三十一篇,宋代朱熹作注解,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其核心以“不诚无物”展开论述,把“诚”作为认识世界的根本,把“至诚”作为修身的最高境界,把“致中和”作为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并提出“诚则明,明则诚”的认识方法论,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实践方法论,把“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人生的追求。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就是出自此处。

从《礼记·中庸》的章节顺序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推测《中庸》或许是不同时期儒家作品整理成的一个小册子。然后收录于《礼记》当中,并非一气呵成的理论散文。从对孔子的称谓也能看出些端倪,有的地方是“仲尼曰”,有的地方是“子曰”。笔者结合《哀公问政篇》中提出的五个“达道”和三个“达德”以及治国的“九经”对孔子治国思想进行梳理。

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这是礼法所规定的。所以修身要懂懂得仁义,亲爱自己的亲人,就是最大的仁;推崇贤德的人才,就是最大的义。如果连“亲亲”都做不好,父母亲人都不相信你,又如何能让朋友信任你呢?如果朋友都不相信你,如何能让领导信任你呢?这样的话国家又怎么可能治理好呢?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道德,不能不亲爱自己的亲人;想要侍奉好自己的亲人,不能不知人;想要知人,不能不知天。想要知道天,不能不至诚,至诚是有方法的。天下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诚者”,这种人不需要思考就能懂得,不需要努力就能做到,可以从容不迫的践行道理,这是圣人。第二种是“诚之者”,这种人是知道道理之后才开始修身,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要付出比他人多十倍百倍的功夫来学习和践行,如果肯下功夫,再愚笨的人都是可以学会的。

有的人是天生就知道,有的人是学习之后才知道的,有的人是遇到困惑之后才知道的,这三途径任意做到一种就可以了。好学的人近乎知,力行的人近乎仁。光是知道了还不行,还要坚持去奉行。不管是从容不迫的去实施,还是为了利益去践行,还是勉强努力才能做到,任何一种途径都可以成功。需要知道和做到哪些内容呢?就是下面的九种纲常。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率性之谓道,自诚明谓之性。所以修身要先从自身的“诚”修起,只有知道了善,才能至诚,只有至诚才能自明。所谓自明的道理,孔子已经多次强调过了,仁是礼的根本,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为人处世要先从侍奉父母,敬爱叔伯,亲爱兄弟做起。当家里人相信你了,朋友才会相信你;当朋友相信你了,上级领导才会相信你。这是把事情做成的基础。

治理国家除了,修身至诚之外,还有尊重有才德的人,尊重贤人就不会被迷惑。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恍惚不定。体贴众臣,士就会以重礼相报。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勤奋努力。招募百工,财富用度就充足。优待边远异族,四方就会、归顺。安抚各诸侯,普天下就会敬畏。

个人的修养要做到清心寡欲,服饰端正,违礼的事不做;摒弃谗言,远离美色,轻视财物重视德行。对于贤德的人,要尊崇亲族的地位,重赐他们俸禄;对于宗亲族人,要有做到同爱共恨;对于大臣要多设官职以供任用;对于士要忠诚信实,以最重俸禄相待,对于百姓要根据节令使役,赋税微薄;对于百工要日日访视,月月考查,给与他们相应的报酬;对于边远的异族人,都要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奖励有才干的,同情弱小部落;对于诸侯国,要承续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没落的国家,整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朝见聘问,赠礼丰厚,纳贡微薄。

天子治理天下,一共就这九项内容,如果都能做到的话,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天下。对于具体的做事,要懂得“豫则立,不豫则废”的道理,说话之前要先想好怎么说,就不会语塞;做事之前先谋划好步骤,就不会感到困惑。行动之前先计划好行程,就不会不安。先把道理整明白了,再去做事就不会不知所措。凡事都有方法的,只有对内可以做到至诚,对外可以做到力行,这就是中庸之道了。

玩味《中庸》:何谓中?何谓庸?

玩味《中庸》:何谓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