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和小篆的区别不在字体大小,那它们的名字为什么有“大、小”之别呢?

如题所述

早在六千多年前,古人便开始在陶器上刻画符号、描绘物象,以记载信息、表达情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纯粹的图画逐渐演变成象形文字。周宣王时期,太史籀尝试对金文加以收集、整理,遂作《史籀》十五篇,又被称为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大篆”。

大篆和小篆的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并迅速建立统一的文化。秦朝刚一建立,秦始皇便采纳并下令由丞相李斯负责,推行“书同文”等改革政策。

于是,李斯受命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他们以秦国文字为蓝本,对原有的文字进行整理、省改、简化,形成更加规整、易认的新体,作为在全国范围内颁行的统一标准书体,后人称之为“小篆”。而对之前各个时代使用的文字,则称之为“大篆”。

《书断》上曾用父子的关系比喻字体的发展关系,大篆和小篆也可以看成是“父”和“子”的关系。

古人以“大”为“尚”,意即高大、至上,如称祖父为“大父”,祖母为“大母”一样。在给篆所从出的古字加一表示尊称的“大”字后,又给标准篆书加一“小”字,以资区别和对应。

相比大篆,小篆的字形修长紧凑,线条匀净工整,笔画粗细划一,有简洁圆润之美,犹如玉筋一般,所以又名“玉筋篆”(亦称“玉箸篆”)。在秦代,小篆成为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除了字体结构简约固定,章法布局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列外,在字的数量上也比大篆丰富许多。

总结:

篆书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的书体,因其字体优美、形式奇古而为历代书家所青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12
这是李斯在自谦,因为之前已经有了大篆,这些字体是由李斯整理出来的,小篆原名叫秦篆。
第2个回答  2021-07-12
起源时间不同;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起源于西周时期;而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的文字
形体不同;小篆笔画更加的简洁,形体偏长方形,线条粗细基本一致。而大篆线条结构整齐,给人感觉均匀柔和。
第3个回答  2021-07-12
有大小之别,是在写法不一样大的写的更细腻一些,小的写的更草一点。
第4个回答  2021-07-12
因为大篆和小篆出现的年代不一样,而且这两种字体长得非常相似,所以为了区分这两种字体,才会起名为大篆和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