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理数+地支理数+月理数这些怎么算?谢谢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年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2345678910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23456789101112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编辑本段]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2345678910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11121314151617181920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21222324252627282930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31323334353637383940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41424344454647484950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51525354555657585960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编辑本段]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23456789101112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丑寅卯辰巳  23-01:01-03:03-05:05-07:07-09:09-11  午未申酉戌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编辑本段]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的转换  1.天干的确认  天干按公元纪年末尾数字确认。  公元前:  0为辛,1为庚,2为己,3为戊,4为丁,5为丙,6为乙,7为甲,8为癸,9为壬。  公元后:  0为庚,1为辛,2为壬,3为癸,4为甲,5为乙,6为丙,7为丁,8为戊,9为己。  2.地支的推算  地支可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公元后奇数公元纪年配偶数组,偶数公元纪年配奇数组。公元前则相反。)  奇数组:偶数组:  123456123456  子寅辰午申戌丑卯巳未酉亥  计算地支时,用6去除公元纪年去掉末尾数的数字(如:2009年则用6除2009)。除以6所得的余数就可得出地支。  但是,由于末尾数字的差异,所得地支也就不同。如此可得出:  公元前: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4个。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4个,余1为第5个,余2为第6个,余3为第1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2个。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3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6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2个,余2为第3个,余3为第4个,余4为第5个,余5为第6个。  公元后: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3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6个。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6个,余1为第5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3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4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2个。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1个,余2为第6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4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2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5个,余5为第4个。  口诀:公元后:05-26-41-62-83,意为末位数字0或1的余0为第5个,末位数字2或3的余0为第6个,末位数字4或5的余0为第1个,末位数字6或7的余0为第2个,末位数字8或9的余0为第3个。  公元前:05-24-43-62-81,意思如上。  如此就可以推算出年份。  比如公元后2009年,天干9为己,再用200÷6=33……2,公元后末尾为9又余2的是第一个,偶数组第一个是丑,算出地支。组合起来为己丑年。  答案:2009年为己丑年。  [编辑本段]速查干支农历纪月法  自商代历法开始,将每年的第一个月的地支定为寅,称为“正月建寅”,以后各月按地支顺序类推。正月天干的计算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  例如:2006年为丙戌年,其正月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编辑本段]速查干支纪日法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4C+[C/4]+5y+[y/4]+[3*(M+1)/5]+d-3  Z=8C+[C/4]+5y+[y/4]+[3*(M+1)/5]+d+7+i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的数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0+[20/4]+5*06+[06/4]+[3*(4+1)/5]+1-3=117  除以10余数为7,天干的第7位是‘庚’。  Z=8*20+[20/4]+5*06+[06/4]+[3*(4+1)/5]+1+7+6=213  除以12余数为9,地支的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比较简单的公元纪年法及公元前纪年法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时辰所指时间天干地支  子时夜半23-1鼠甲4子4  丑时鸡鸣1-3牛乙5丑5  寅时昧旦3-5虎丙6寅6  卯时日出5-7兔丁7卯7  辰时食时7-9龙戊8辰8  巳时隅时9-11蛇己9巳9  午时日中11-13马庚0午10  未时日昳13-15羊辛1未11  申时晡时15-17猴壬2申12  酉时日入17-19鸡癸3酉1  戌时黄昏19-21狗  戌2  亥人定21-23猪  亥3  公元干支纪年法:  如:2000年(庚辰)2000红色部分为天干即:庚0地支:用2000除以12等于166余8即:辰8  公元前纪年法:  如:公元前781年(庚申)781天干:11-1=10即:庚0地支:781除以12等于65余113-1=12即:申12  公元前314年(丁未)天干:11-4=7即:丁7地支:314除以12等于26余2即:13-2=11即:未11  公元前57年(甲子)天干:11-7=4(甲)地支:57除以12等于4余913-9=4(子)  公元前1年(庚申)天干:11-1=10(庚)地支:13-1=12(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