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是谁

如题所述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本名赵德昌,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宋朝第三位皇帝。

赵恒早年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册立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在位之初,任用李沆、吕端等为相,勤于政事,定全国为十五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返京,询以民事,同时蠲放五代以来欠税,鼓励农业生产,促成“咸平之治”。

他在位时期开始尊奉太祖、太宗的“祖宗典故”与“祖宗之法”为治国圭臬,从而构建了北宋的正常统治秩序。景德元年(1004年),在主战派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御驾亲征,挫败辽军于澶渊,最后达成“澶渊之盟”,实现宋辽百年间和平。在位后期,任用王钦若、丁谓等为相,刘皇后也逐渐干政。

此外,他沉溺于“东封西祀”之中,谒曲阜孔庙、亳州太清宫,广建宫观,粉饰太平,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加深。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于开封延庆殿,享年五十五岁。累谥“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有《御制集》三百卷传世,今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人物争议

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历史上的一重大事件。自盟约签订之后,历代对其批评或肯定的意见就一直持续不断,延及现代学术界仍争论不休。

肯定者如富弼在庆历四年(1044你)六月《上仁宗河北守御十三策》中认为“未为失策”,今人有的甚至赞扬这是一个平等的盟约,如现代历史学家陶晋生认为∶“宋真宗与契丹签订澶渊盟约,明确树立了两朝间的平等关系,成为此后宋辽平等外交和长期和平的基础。”

批评最激烈的多借用当时王钦若诋毁寇准之语,谓此约为屈辱的城下之盟。现代历史学家漆侠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对签订澶渊之盟的主要责任者宋真宗,也要说上几句。宋真宗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用广大军民和抗战派的坚决抵抗,订下这样屈辱的盟约,应当承担一定的罪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