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阶的成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与规范化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与规范化研究。研究包括:①血瘀证诊断标准。师从陈可冀院士,博士期间即从事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首次采用计算机多因素分析研究血瘀证,提出了血瘀证诊断标准定量记分表及血瘀腹诊的客观诊断方法,较同时期日本方法为优,为中医证候研究中最早的客观定量方法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四)。②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首次运用熵关联等方法分析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病例,构建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提升了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辨证依据,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③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通过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例、全国三甲医院专家咨询及调查问卷分析,首次构建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为客观评价中医临床疗效建立了平台,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在证候的生物学机制研究上也取得一批重要的原创性成果。研究包括:①冠心病血瘀证差异基因表达研究。发现28条真实差异基因片段序列,于NCBI human genomic数据库中对比分析,获得了与分类基因100%同源的3条(b13、49b、23b),99%同源的2条(b12、36a),98%同源的2条(25b,57d)。②微小核苷酸(miR)调控冠心病血瘀证的机制研究。发现miR-146b-5p和miR-199a-5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显著增高,说明其通过抑制靶基因的表达而影响炎症和凋亡,最终导致血瘀证的发生。运用外周血mRNA差异显示获得差异条带、反向Northern法阳性验证、克隆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次从基因转录后水平揭示了冠心病血瘀证与炎症凋亡反应的相关性,为血瘀证客观化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分子靶标。
2.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
临床主张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擅用经典名方治疗心血管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病。在中医辨证基础上,提出“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的学术思想,主张中药西用,西药中用,组分配伍,靶向治疗,从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包括:①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分布规律研究。通过主持973项目“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标准研究”,首次构建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提高诊断准确率。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②冠心病介入前后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研究。通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介入前后多时点信息分析,揭示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介入前后证候演变规律,建立《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③冠心病方证相应临床研究。基于上述指南,临床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运用化痰活血法、益气活血法分别干预痰瘀互阻型、气阴两虚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证实方证相应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提高,中药具有一定的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及抗氧化作用。④冠脉临界病变研究。临床评价速效救心丸对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症状改善和生存质量改变的情况,证实速效救心丸能缓解冠脉临界病变心血瘀阻证的心绞痛症状和中医证候,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运用现代研究方法诠释中医学“治未病”理念在冠心病治疗中的运用。⑤方剂组分配伍研究。通过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活血安心方治疗冠心病组分配伍优化研究”,以方剂配伍理论方法的梳理及方剂配伍思想的研究为基础,对活血化瘀中药进行组分配伍研究,借助复方组分配比优化研究方法,提出以组分配伍作为中药复方配伍的新模式,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3.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
自1989年起,开始探索艾滋病的中医药防治思路及经典名方治疗规律,并撰写《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理论基础及其措施》等文章先后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等。2009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药干预对艾滋病免疫重建的研究”,首次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中医药对艾滋病免疫重建的影响,取得一定进展。该研究客观评价了中医药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初步证实了中医药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促进作用,为传统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了循证依据。
4. 规范管理,人才培养
在推动医院发展方面,以将广安门医院成为医科教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国际化中医院为目标,通过规范管理、创新体制,医疗质量逐年提高,医院门急诊总量与2007年前相比增长1.5倍以上,率先引进保柏医保业务后国际患者不断增加,医院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院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17名,博士后12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其中1人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四”劳动奖章。还与国际顶级医学机构美国Mayo医学中心建立长效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