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一岁半之前需要建立安全感,你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呢?

如题所述

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安全感的建立可以影响一生,在婴儿时期没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在成年后可能会自私、冷漠,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从而影响人际关系,以及爱情、婚姻,因而对人生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在孩子一岁前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

孩子在一岁前就可以逐步发展出快乐、生气、伤心、害怕四种情绪,孩子一出生就会面对一个新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并不像妈妈的子宫里那样安全,所以孩子需要从妈妈那里获得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和依恋。我是一个即将满周岁的男孩的妈妈,我是这样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的。

1、多拥抱和安抚。

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拥抱而不是乳汁,所以孩子会“谁带跟谁亲”,也就是经常抱孩子、照顾孩子,孩子就会依恋谁。在孩子出生后,我就经常会抱孩子,把他温柔的抱在怀里,唱儿歌、念自编的顺口溜,跟他讲话,抚摸他的身体。在孩子睡前哭闹时,我通常会唱着儿歌轻抚他的头部,或者轻轻的捏捏胳膊腿,像按摩一样,孩子会很快安静下来。

有一段时间孩子经常哭,按一个姐姐教我的方法,给孩子脱了衣服,自己也脱了衣服,把孩子抱在胸前,皮肤的接触,会给孩子温暖和安慰,让孩子感到妈妈是可信任和依恋的,果然哭的时候减少了。

2、及时回应,让孩子感觉到安全。

及时回应和抱起6个月前的孩子,并不会惯坏他,美国儿科学会指出,1岁前的孩子也不会惯坏,因为孩子还不懂得通过哭来控制家长,他哭只是因为他有需要,因为不会说话,孩子饿了、困了、不舒服了,只能通过哭来表达,当孩子哭时,父母及时回应,安抚孩子,给予吃奶、喝水,或者换上干爽的尿布,总之让孩子舒适一些。

及时被回应,需求被满足,孩子就会信任妈妈或者护理人,这是安全感的基础。

3、不和孩子长久的分离。

孩子需要及时的、稳定的亲密关系,而妈妈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我休产假期间一直亲自带孩子,产假结束后,上班时间的几个小时并不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11个多月时,因保姆有事,带孩子回了老家,住了三四天我就接回来了,因为担心孩子长时间见不到妈妈会影响安全感。


花下锄月,分享育儿经验,传播科学理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30

在没有孩子之前,可以大谈特谈要怎么给孩子独立,让孩子不依赖父母。可有了孩子之后,你会发现孩子是非常需要一种安全感的,他在整个幼儿期都是非常需要父母给予一个满满的安全感,这样长大的小孩心理素质也会更好。我也是身体力行的,给孩子最多的安全感。

首先,在他一岁之前,哭泣的时候,不要总以为你就放任他让他哭够了,就不哭了,不抱他,在他一岁之前他是不会说过于依赖拥抱的,但在他感觉到害怕的时候,他哭泣了,你稍微抱着他哄哄他,安抚他的情绪,让他冷静下来是很有必要的,不然他会一直害怕,久了之后他会连对你的依赖感都没有,就会成为一个生性特别敏感的人了。

在他睡觉突然惊醒哭泣、在他见到陌生人有焦虑感哭泣、在他饿了拉了不舒服的时候哭泣等等,这些时候妈妈应该给予孩子一个拥抱,告诉孩子妈妈在他身边,妈妈知道他饿了知道他拉了,安抚一下他的情绪,再给他处理。

其次,不要总说孩子要早早就独立睡小床,此说法是众说纷纭的。自家的孩子自己来把握,我是一直都让他跟我们一起睡的,主要考虑他踢被子受凉,同时也是让他有更大的安全感,他最亲近的父母都是一直陪在他身边。

而这个也是蛮有效的,在他有时候惊醒了,他一旦感受到我在他身边了,他就不会大哭不止了,就会很快的睡回去了。只因他感觉到安全了,而不是在梦中那么的孤独无助吧!

最后,多陪伴孩子,多跟孩子玩耍聊天,这些都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满满的爱,一个被爱包围而长大的孩子,他每天都是快乐的,只因他觉得他有着充足的安全感。

第2个回答  2017-11-20

安全感是什么?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坚定平和、遇事不会惊慌失措,能较好地融入与其他人的交往关系当中,能现实、理智地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表现出情绪波动大、胆小怕事、社会回避、自闭、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等人格倾向。

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 . H . Erikson)在1950年提出:婴儿初生,如果受到家人尤其是母亲的良好照顾,经常且持续的被慈爱对待,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为人父母,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上,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给孩子充分的、稳定的、高质量的陪伴。

成人总是太急于求成,想要一个好的结果却不管过程。究竟是一个听话的孩子重要,还是一个充满安全感,懂得表达自己的孩子重要?那些带着恐吓、惊吓、威胁的做法,真的是我们的初衷吗?

大脑的反应模式是具有简单趋同性的,对于大人来说,如果每次威胁,都更容易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大脑会渐渐认同这种模式;对于孩子来说,他会渐渐形成条件反射而产生恐惧等情绪,安全感逐渐缺失。

2、及时回应、引导宝宝进行表达。

 婴幼儿在0-3岁时心理的发展对他一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是安全感建立的基础。一个在幼年时期经常体验到不安全感的孩子,会影响到他长大之后的心理健康。

以宝宝哭泣为例子,我们可以走过去抱着他,轻声细语地安慰他:

“宝宝,你是不是不开心?不开心哭一会会好一点!”

别以为宝宝还小,不懂你说的话,你的言语会直接影响你的面部表情是温和还是严厉。

等到他稍微大一点,大概1岁半以后,可以开始慢慢告诉他什么是开心、不开心这种类型的情绪词。其实这也是在与孩子共情,理解他的感受,远胜说教的效果。

孩子也是有情绪的,个体情绪的产生源于先天,发展决定于后天,是生物性与社会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年后,我们经常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与婴儿时期情绪得不到很好的表达和引导,有很大的关系。

3、接纳孩子的情绪。

接纳和引导宝宝的情绪表达有两重意思:

§ 让宝宝通过哭的方式把情绪宣泄出来;

§ 让宝宝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句话说:当你把一件事讲出来时,那件事对自己的伤害会无形中减半。同样的道理,如果说宝宝能够有意识的进行情绪的表达,他会明白有情绪和发泄情绪是一种正常行为;大人也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育儿的方向会更加明确。

 

4、告诉他:“我爱你!”

安全感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在的,另一种是内在的,内在安全感取决与他是否有足够的心理能量,爱便是这种能量的源泉。

“我爱你”与“我做什么都是为你好”有着非常本质的区别,前者更多是传递爱,后者更多是把自己的标准转移到别人身上。

学会无条件并高频率地对你的宝宝说:“我爱你”吧!

亲子关系是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关系,将会影响到未来多方向的关系的延伸,学着由内而外的,给与宝宝足够的安全感吧,从而建立一个稳固的基础关系!

——慢成长(manchengzhang123)

第3个回答  2017-10-30

刚出生的孩子到一岁半之间都是跟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一定要是最多的,才便于建立安全感的。因为孩子从妈妈的肚子里面出来之后,就跟妈妈有一种天生的亲近。妈妈的声音在宝宝听起来,就是最好听,因为那是最熟悉的。他在肚子里面就开始感受过妈妈的声音了!

就算请保姆或者老人来带,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他们都习惯于把孩子抱回给妈妈,就是这个原因!妈妈的声音就是宝宝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选择唯一相信的声音。所以只要听到妈妈的声音或者回到妈妈的怀抱,就有安全感了!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好还是选择母乳喂养。因为在喂养的过程中,可以让宝宝零距离感受妈妈的温度和心跳。那个心跳曾经跟他的心跳就像奏鸣曲一样,一起呼应着的。宝宝在喝奶的过程中,一般能够如此安静,就是因为他们在找回那种子宫里面的节奏。那个他们呆了十个月的最安全的地方。

来到这个世界,一下子太多的声音,太多的光线,还没适应过来。所以还会非常依赖那个唯一能带给他熟悉感的妈妈!此时妈妈不应该是很忙碌的,应该在孩子的身边,让他时常能够感受到。让宝宝看得见摸得着你,及时地给予爱抚和轻声细语,宝宝的心才会慢慢地接受这个全新的世界。才会建立初步的安全感,喊出的第一个词儿也是妈妈啊!不要让自己缺失,一定要多抱抱这个小宝宝,多跟他轻轻地互动,培养一种阳光开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