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怎么处死长孙无忌的?

如题所述

武则天就要对她最强大的敌人长孙无忌动手了,长孙无忌却无动于衷。这个历经两朝的首席宰相,他不是政治嗅觉不敏感,而是他看清了形势。

惹不起也躲不起

自从武则天当上皇后那一天起,长孙无忌就觉得自己大势已去,觉得自己斗不过她,便隐忍起来修国史去了。要不然,凭借他的威望和权势,怎能任由武则天清除王、萧,废黜太子,培植亲信,贬黜大臣?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你是当红人物,而且有皇帝给你撑腰,我就不要犯傻跟你做对了,何况我以前得罪过你。我还是远离政治吧,只要远离了政治,你就会觉得我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就不会整我了。为了保全我的子孙们,同时为了我能有个善终,我服输了,我要活下去。其实我什么样的场面都见过,我并不怕整,但我怕你,因为你太狠了! 我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吗?

这是长孙无忌的心声,所以当武则天在整顿朝臣时,他作为首席宰相却一声不吭。他不再作为了,于是决定另谋职业——修国史。长孙无忌这样做就是想远离政治,转移武则天对他的注意力。不过,他也无心于政治,因为整个朝政已被李治和武则天控制了,他长孙无忌左右朝政的日子,已成了历史。

武则天整顿朝臣的日子,也是长孙无忌潜心修国史的日子。从武则天当上皇后到显庆四年四月,他一共编写了武德、贞观两朝国史80卷,梁、陈、周、齐、隋五代史志30卷和显庆新礼130卷。需要说明一下,李治和武则天外出旅游这一年,长孙无忌也在埋头修国史,因为他们压根就没带他出去玩。

实事求是地说,长孙无忌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工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再大的贡献也磨灭不了武则天对他的仇恨,因为当年在他几番拒绝扶持武则天上位,而又黑吃黑的时候,武则天就发过誓:早晚有一天,我让你吃进去多少,就吐出来多少,直到把你的老骨头都吐出来!

武则天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她绝不会放过长孙无忌。看来,长孙无忌是惹不起她也躲不起她了。

武则天从洛阳旅游回京后,就一直在寻找机会除掉长孙无忌。显庆四年四月,她终于找到了机会。但在机会来临之前,她建议李治对宰相班子进行了重组,重组的宰相班子一共有六位:太尉长孙无忌(仍是首席宰相)、司空李勣、太子太师于志宁、侍中辛茂将、中书令许敬宗和黄门侍郎许圉师。在这六人当中,李勣和许敬宗是武则天的人,于志宁、辛茂将、许圉师则是中立派,而剩下的长孙无忌就完全被孤立了。

看到这里,明眼人也许会问:两年前被李治提升为中书令的那个李义府哪里去了?

原来,李义府在显庆三年(658年)犯事被贬了。前面作过交代,李义府恃宠放纵自己,什么坏事都干。后来他竟然纵容自己的儿子和女婿公然卖官鬻爵,在朝廷上影响极坏,却无人敢管。新晋宰相杜正伦看不下去了,他偏跟李义府对着干。为此,两人经常在殿堂上大吵大闹,李治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就把李义府贬为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刺史,把杜正伦贬为横州(今广西横县)刺史。

别以为李义府就这样失势了,不久之后,也就是李治重组宰相班子之后,他又在武则天的庇护下复出,担任吏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三品,他还是一个宰相,他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这是后话。

祸起无关案件

言归正传。孤立无援的长孙无忌,犹如一只被围困起来的猎物,只待武则天捕杀。显庆二年四月,一件和他毫无关联的案件发生,直接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叫做李奉节的洛阳人,状告太子洗马(太子政事和文理方面的导师,从五品)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私交权贵,有搞朋党之嫌。搞朋党就是意图谋反,案子很快被李治获悉,他命令许敬宗和辛茂将审理此案。许敬宗接手这个案子后,严刑逼迫韦季方供出幕后指使者。这是一起简单的案子,没人指使,韦季方是一个有良知的汉子,他不冤枉别人,但也受不了许敬宗的刑讯逼供,他想一死了之,却自杀未果。

这下,他可帮了许敬宗的大忙,因为许敬宗有文章可做了。许敬宗这样想:既然你背后没人指使,那么你为何要自杀呢?只有畏罪才会自杀啊,这说明你罪大恶极,你背后肯定有人。你是怕我把你背后的人挖出来,才选择自杀的。你背后的人肯定是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长孙无忌,一定是他!

许敬宗为什么会想到韦季方背后的人,一定是长孙无忌呢?长孙无忌怎么可能勾结一个从五品官员谋反呢?原因很简单:这是许敬宗的假想,他要构陷长孙无忌,他要为武则天和自己报仇。



没错,许敬宗确实是想借此机会为武则天和自己报仇,而长孙无忌确实是武则天和许敬宗共同的仇人。武则天和长孙无忌之间的恩仇就不再多说了,许敬宗和长孙无忌之间的恩仇前面也作过交代,那就是在李治废王立武的关键时刻,他跑到长孙无忌的府上,请求长孙无忌劝说反对武则天的韩瑗和来济,却被长孙无忌严词拒绝和羞辱。许敬宗好歹也是礼部尚书,长孙无忌如此待他,他面子上十分不好看,心里自然记恨长孙无忌。因此,他要利用这个机会报复长孙无忌。



现在,许敬宗把长孙无忌列为自己和武则天共同的仇人,是有政治目的的。其一,他和武则天的关系就会更进一层,他们会从上下级关系,一下子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其二,他除掉这个仇人,也是替武则天完成了一桩久违的心愿,武则天就会从心底感激他,而他的政治前途将会无限光明。



就要这么干!这是许敬宗的主意,也是武则天的心愿。因为在做这件事情之前,他肯定和武则天通过气,武则天也会教他如此这般。于是,许敬宗继续威逼没死干净的韦季方: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你背后的那个人就是长孙无忌,你承认也是他,不承认也是他,谁让你自杀呢?韦季方百口难辩,他只好任由许敬宗摆布。搞定了韦季方后,许敬宗就向李治报告:韦季方和李巢谋反案背后确有主谋,他就是长孙无忌。



李治听后很吃惊:“这怎么可能呢?”但他的语气随即就变了:“舅舅被小人离间,对我有所猜忌倒是有可能的,但不可能谋反啊!”李治的这句话,虽然表明了他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但他相信了一个事实:舅舅被小人离间。也就是说他相信长孙无忌和小人有勾结,这里的小人指的就是指韦季方和李巢。说得具体一点吧,许敬宗的话,他相信了一半。



许敬宗也成功了一半,他趁热打铁忽悠李治说:“这起案子我从头到尾仔细查过了,长孙无忌就是主谋,陛下您可别再疑虑了啊,这对国家没有一点好处!”



李治听了,泪流满面,他一声悲叹:“家门不幸啊,我的亲人们老是跟我过不去。以前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现在舅舅又谋反,我还有什么脸面见天下人呢?许爱卿,这事如果是真的,该怎么办呢?”



李治完全相信许敬宗的话了,许敬宗进一步陈明这件事的危害:“房遗爱当年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他和一个女子谋反能成什么事?长孙无忌可不一样啊,他和先帝一起打天下,还当了三十多年的首席宰相,威震天下,众望所归,他要是谋反,陛下您能拿他怎么办?幸亏老天有眼,我通过一件小案就顺藤摸瓜捉住了他这个大奸臣,这实在是国家的福气啊!”



说到这里,他就给李治列举了隋炀帝杨广如何被姻亲宇文化及所杀的例子,听得李治直冒冷汗,而他继续催促李治说:“前事不远,望陛下立即下令逮捕长孙无忌!”李治没有同意,他只是命令许敬宗再好好审理一下这个案子。



许敬宗很是不解,但马上就明白了李治的用意:借着这起案子,把那些一向妨碍他执政,以及反对武则天的人一网打尽!



那就成全李治吧,他连长孙无忌的莫须有之罪都予以认定,何况其他老臣。第二天一上朝,许敬宗就向李治奏报:“陛下,我昨夜又审了一次韦季方,他承认和长孙无忌谋反,但他们两人是韩瑗挑唆的。韩瑗曾对长孙无忌说,当初您和柳奭、褚遂良、于志宁等人合谋立李忠为太子,现在李忠被废了,皇上也开始怀疑你们几位了,您该怎么办啊?长孙无忌听了这话后心里极度不安,这才和韦季方谋反。现在证据确凿,请陛下立即下令逮捕他们!”



请注意许敬宗的这段话,他不仅构陷了韩瑗,还特意提到了柳奭、褚遂良、于志宁等人,这些人都是前朝旧臣,都是长孙无忌的党羽。他挖空心思抬出他们,就是要趁着这个机会把他们一网打尽(褚遂良除外,他已死)。


听了这话,李治又哭了。他又一声悲叹:“舅舅就是谋反了,我也决不能杀他,否则天下人和后世人,会说我和亲戚不能和睦相处啊!这事就到此为止吧!”



这可怎么行?!这其实是李治的假意表演。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舅舅犯法又怎么了?再说亲戚关系和国家法律孰重孰轻,他李治分得清,他只是在表演,他是在向世人,特别是向长孙无忌展示自己柔情、仁慈的一面。



许敬宗不管这些,他要完成他的使命,于是进一步进谏:“汉代时,汉文帝的舅舅薄昭犯了杀人罪,基于国法,汉文帝把他处斩了,汉文帝至今都被人称为明主。今天,长孙无忌忘记了先帝对他的大恩大德,也舍弃了陛下您对他的浓浓亲情,却与小人勾结谋反,按律该灭五族啊!庆幸的是,这帮乱臣贼子已被朝廷制服了,陛下您为何不快快决断呢?我听说过‘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句话,陛下如果再迟疑,这事恐怕就会节外生枝,到时候悔之晚矣!”



许敬宗的这番话深深地震撼了李治,他终于作出决定,查办长孙无忌。有意思的是,他竟然没有对长孙无忌进行审问,就下诏免除了他的太尉爵位,将其贬为扬州都督,并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彭水县),但仍享受正一品官员待遇。长孙无忌从京城到黔州,一路都有重兵护送,这既是李治的关照,也是他对长孙无忌的警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11
有仇必报:武则天扳倒最强大敌人长孙无忌

 武则天就要对她最强大的敌人长孙无忌动手了,长孙无忌却无动于衷。这个历经两朝的首席宰相,他不是政治嗅觉不敏感,而是他看清了形势。

  惹不起也躲不起

  自从武则天当上皇后那一天起,长孙无忌就觉得自己大势已去,觉得自己斗不过她,便隐忍起来修国史去了。要不然,凭借他的威望和权势,怎能任由武则天清除王、萧,废黜太子,培植亲信,贬黜大臣?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你是当红人物,而且有皇帝给你撑腰,我就不要犯傻跟你做对了,何况我以前得罪过你。我还是远离政治吧,只要远离了政治,你就会觉得我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就不会整我了。为了保全我的子孙们,同时为了我能有个善终,我服输了,我要活下去。其实我什么样的场面都见过,我并不怕整,但我怕你,因为你太狠了! 我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吗?

  这是长孙无忌的心声,所以当武则天在整顿朝臣时,他作为首席宰相却一声不吭。他不再作为了,于是决定另谋职业——修国史。长孙无忌这样做就是想远离政治,转移武则天对他的注意力。不过,他也无心于政治,因为整个朝政已被李治和武则天控制了,他长孙无忌左右朝政的日子,已成了历史。

  武则天整顿朝臣的日子,也是长孙无忌潜心修国史的日子。从武则天当上皇后到显庆四年四月,他一共编写了武德、贞观两朝国史80卷,梁、陈、周、齐、隋五代史志30卷和显庆新礼130卷。需要说明一下,李治和武则天外出旅游这一年,长孙无忌也在埋头修国史,因为他们压根就没带他出去玩。

  实事求是地说,长孙无忌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工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再大的贡献也磨灭不了武则天对他的仇恨,因为当年在他几番拒绝扶持武则天上位,而又黑吃黑的时候,武则天就发过誓:早晚有一天,我让你吃进去多少,就吐出来多少,直到把你的老骨头都吐出来!

  武则天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她绝不会放过长孙无忌。看来,长孙无忌是惹不起她也躲不起她了。

  武则天从洛阳旅游回京后,就一直在寻找机会除掉长孙无忌。显庆四年四月,她终于找到了机会。但在机会来临之前,她建议李治对宰相班子进行了重组,重组的宰相班子一共有六位:太尉长孙无忌(仍是首席宰相)、司空李勣、太子太师于志宁、侍中辛茂将、中书令许敬宗和黄门侍郎许圉师。在这六人当中,李勣和许敬宗是武则天的人,于志宁、辛茂将、许圉师则是中立派,而剩下的长孙无忌就完全被孤立了。

  看到这里,明眼人也许会问:两年前被李治提升为中书令的那个李义府哪里去了?

  原来,李义府在显庆三年(658年)犯事被贬了。前面作过交代,李义府恃宠放纵自己,什么坏事都干。后来他竟然纵容自己的儿子和女婿公然卖官鬻爵,在朝廷上影响极坏,却无人敢管。新晋宰相杜正伦看不下去了,他偏跟李义府对着干。为此,两人经常在殿堂上大吵大闹,李治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就把李义府贬为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刺史,把杜正伦贬为横州(今广西横县)刺史。

  别以为李义府就这样失势了,不久之后,也就是李治重组宰相班子之后,他又在武则天的庇护下复出,担任吏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三品,他还是一个宰相,他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这是后话。

  祸起无关案件

  言归正传。孤立无援的长孙无忌,犹如一只被围困起来的猎物,只待武则天捕杀。显庆二年四月,一件和他毫无关联的案件发生,直接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叫做李奉节的洛阳人,状告太子洗马(太子政事和文理方面的导师,从五品)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私交权贵,有搞朋党之嫌。搞朋党就是意图谋反,案子很快被李治获悉,他命令许敬宗和辛茂将审理此案。许敬宗接手这个案子后,严刑逼迫韦季方供出幕后指使者。这是一起简单的案子,没人指使,韦季方是一个有良知的汉子,他不冤枉别人,但也受不了许敬宗的刑讯逼供,他想一死了之,却自杀未果。

  这下,他可帮了许敬宗的大忙,因为许敬宗有文章可做了。许敬宗这样想:既然你背后没人指使,那么你为何要自杀呢?只有畏罪才会自杀啊,这说明你罪大恶极,你背后肯定有人。你是怕我把你背后的人挖出来,才选择自杀的。你背后的人肯定是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长孙无忌,一定是他!

  许敬宗为什么会想到韦季方背后的人,一定是长孙无忌呢?长孙无忌怎么可能勾结一个从五品官员谋反呢?原因很简单:这是许敬宗的假想,他要构陷长孙无忌,他要为武则天和自己报仇。

  没错,许敬宗确实是想借此机会为武则天和自己报仇,而长孙无忌确实是武则天和许敬宗共同的仇人。武则天和长孙无忌之间的恩仇就不再多说了,许敬宗和长孙无忌之间的恩仇前面也作过交代,那就是在李治废王立武的关键时刻,他跑到长孙无忌的府上,请求长孙无忌劝说反对武则天的韩瑗和来济,却被长孙无忌严词拒绝和羞辱。许敬宗好歹也是礼部尚书,长孙无忌如此待他,他面子上十分不好看,心里自然记恨长孙无忌。因此,他要利用这个机会报复长孙无忌。

  现在,许敬宗把长孙无忌列为自己和武则天共同的仇人,是有政治目的的。其一,他和武则天的关系就会更进一层,他们会从上下级关系,一下子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其二,他除掉这个仇人,也是替武则天完成了一桩久违的心愿,武则天就会从心底感激他,而他的政治前途将会无限光明。

  就要这么干!这是许敬宗的主意,也是武则天的心愿。因为在做这件事情之前,他肯定和武则天通过气,武则天也会教他如此这般。于是,许敬宗继续威逼没死干净的韦季方: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你背后的那个人就是长孙无忌,你承认也是他,不承认也是他,谁让你自杀呢?韦季方百口难辩,他只好任由许敬宗摆布。搞定了韦季方后,许敬宗就向李治报告:韦季方和李巢谋反案背后确有主谋,他就是长孙无忌。

  李治听后很吃惊:“这怎么可能呢?”但他的语气随即就变了:“舅舅被小人离间,对我有所猜忌倒是有可能的,但不可能谋反啊!”李治的这句话,虽然表明了他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但他相信了一个事实:舅舅被小人离间。也就是说他相信长孙无忌和小人有勾结,这里的小人指的就是指韦季方和李巢。说得具体一点吧,许敬宗的话,他相信了一半。

  许敬宗也成功了一半,他趁热打铁忽悠李治说:“这起案子我从头到尾仔细查过了,长孙无忌就是主谋,陛下您可别再疑虑了啊,这对国家没有一点好处!”

  李治听了,泪流满面,他一声悲叹:“家门不幸啊,我的亲人们老是跟我过不去。以前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现在舅舅又谋反,我还有什么脸面见天下人呢?许爱卿,这事如果是真的,该怎么办呢?”

  李治完全相信许敬宗的话了,许敬宗进一步陈明这件事的危害:“房遗爱当年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他和一个女子谋反能成什么事?长孙无忌可不一样啊,他和先帝一起打天下,还当了三十多年的首席宰相,威震天下,众望所归,他要是谋反,陛下您能拿他怎么办?幸亏老天有眼,我通过一件小案就顺藤摸瓜捉住了他这个大奸臣,这实在是国家的福气啊!”

  说到这里,他就给李治列举了隋炀帝杨广如何被姻亲宇文化及所杀的例子,听得李治直冒冷汗,而他继续催促李治说:“前事不远,望陛下立即下令逮捕长孙无忌!”李治没有同意,他只是命令许敬宗再好好审理一下这个案子。

  许敬宗很是不解,但马上就明白了李治的用意:借着这起案子,把那些一向妨碍他执政,以及反对武则天的人一网打尽!

  那就成全李治吧,他连长孙无忌的莫须有之罪都予以认定,何况其他老臣。第二天一上朝,许敬宗就向李治奏报:“陛下,我昨夜又审了一次韦季方,他承认和长孙无忌谋反,但他们两人是韩瑗挑唆的。韩瑗曾对长孙无忌说,当初您和柳奭、褚遂良、于志宁等人合谋立李忠为太子,现在李忠被废了,皇上也开始怀疑你们几位了,您该怎么办啊?长孙无忌听了这话后心里极度不安,这才和韦季方谋反。现在证据确凿,请陛下立即下令逮捕他们!”

请注意许敬宗的这段话,他不仅构陷了韩瑗,还特意提到了柳奭、褚遂良、于志宁等人,这些人都是前朝旧臣,都是长孙无忌的党羽。他挖空心思抬出他们,就是要趁着这个机会把他们一网打尽(褚遂良除外,他已死)。

  听了这话,李治又哭了。他又一声悲叹:“舅舅就是谋反了,我也决不能杀他,否则天下人和后世人,会说我和亲戚不能和睦相处啊!这事就到此为止吧!”

  这可怎么行?!这其实是李治的假意表演。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舅舅犯法又怎么了?再说亲戚关系和国家法律孰重孰轻,他李治分得清,他只是在表演,他是在向世人,特别是向长孙无忌展示自己柔情、仁慈的一面。

  许敬宗不管这些,他要完成他的使命,于是进一步进谏:“汉代时,汉文帝的舅舅薄昭犯了杀人罪,基于国法,汉文帝把他处斩了,汉文帝至今都被人称为明主。今天,长孙无忌忘记了先帝对他的大恩大德,也舍弃了陛下您对他的浓浓亲情,却与小人勾结谋反,按律该灭五族啊!庆幸的是,这帮乱臣贼子已被朝廷制服了,陛下您为何不快快决断呢?我听说过‘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句话,陛下如果再迟疑,这事恐怕就会节外生枝,到时候悔之晚矣!”

  许敬宗的这番话深深地震撼了李治,他终于作出决定,查办长孙无忌。有意思的是,他竟然没有对长孙无忌进行审问,就下诏免除了他的太尉爵位,将其贬为扬州都督,并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彭水县),但仍享受正一品官员待遇。长孙无忌从京城到黔州,一路都有重兵护送,这既是李治的关照,也是他对长孙无忌的警戒。

  长孙及其党羽玩儿完

  整倒了长孙无忌后,许敬宗紧接着向李治奏报:“长孙无忌这次谋反,是由韩瑗、柳奭、褚遂良扇动起来的。另外,柳奭还有毒鸩之罪,于志宁也是长孙无忌的党羽,他们都逃不了干系!”李治听了,不问青红皂白,就把活着的韩瑗和柳奭除名,把于志宁就地免职。死去一年的褚遂良也未幸免于难,他被削掉了死后追封的官爵,他的两个儿子在流放途中被杀。

  应该说,事情进展到这一地步,李治的目的达到了,那一帮前朝旧臣也彻底倒塌了,可在这年七月,他又命令李勣、许敬宗、辛茂将等宰相继续审查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二话不说,就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缢身亡,享年62岁。

  一代名臣、贤臣,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两朝首席宰相,就这样屈辱地死了。他死得很难看,如正武则天所言那样。他死得很不甘心,但他无力回天。

  长孙无忌是否是一代贤臣,后世一直在争论。关于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那就是,他既是贤臣,又不是贤臣。说他是贤臣,那他是李世民时期的贤臣。李世民当皇帝时,他真的是一个贤臣,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他不仅竭力帮助李世民打下了江山,还极力辅佐朝政,努力搞好建设,又大力举贤纳才,把贞观之治推向了历史顶峰。这样的臣子,当然是贤臣,我们应该记住他。

  说他不是贤臣,那他是李治时期的非贤臣。李治当皇帝时,他位高权重,干涉朝政,架空皇帝,结党大臣,排除异己,陷害忠良,贪污纳贿,谋取私利。这样的臣子,怎能是贤臣?怎能被皇帝所容?因此,他必死无疑!他的死,既是外戚专权的结果,也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

  长孙无忌死后,他的亲属也受到了牵连。儿子长孙冲和堂弟长孙诠先被除名,后被仗杀。这两人的妻子分别是长乐公主和新城公主,她们都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亲女儿。其中长乐公主被贬放到岭南,新城公主被贬放到雟(xī)州(今四川越西县)。

  长孙诠被杀时,他的外甥赵持满担任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刺史,他文韬武略,勇武过人,许敬宗担心他起兵造反,竟然诬陷他是长孙无忌的同谋,就将他处斩并暴尸于城外。

  表兄弟高履行(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之子)先被贬为洪州都督,后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刺史。党兄、工部尚书长孙祥被贬为荆州都督府长史。另一位堂弟长孙恩被流放到岭南,后下令处死,但他侥幸逃命,又流放到檀州(今北京密云县)。长孙祥流放后,曾经给长孙无忌写过一封信,事情告发后,他当即被绞死。

  办完了这一切,李治又下诏将韩瑗和柳奭处斩,但韩瑗已死,行刑者开棺验尸后才作罢。除此之外,长孙、韩、柳三家近亲都被流放到岭南为奴,仅长孙、柳两家就达13人。

  与此同时,李治还将中立派于志宁贬为荣州刺史,他被贬时已是72岁高龄了。作为中立派,李治没必要整他,可他不该是前朝旧臣,不该依附于长孙无忌。仅凭这个,李治就有必要整他。

  至此,所有反对过武则天的前朝旧臣,包括令她不爽的中立派于志宁,都倒下了。

  对了,这里还漏掉了一个人,他就是两年前被贬为台州刺史的来济,虽然他未被牵扯到长孙无忌谋反案中来,但因为他反对过武则天,第二年照样被贬了,他被贬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一带)刺史。两年之后,突厥来犯时,他战死沙场,以身殉国。最后,他灵柩还乡,并被朝廷追封为楚州(今江苏淮安市)都督。在所有反对武则天的前朝旧臣中,他的下场算是最好的。

  该死的都死了,该贬的都贬了,这既是历史规律,也是皇权手段。纵观长孙无忌谋反案,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起莫须有的冤案。从始至终,都是李治和许敬宗在表演,都是他们在唱双簧,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但我们又不难发现,在他们两人背后,在这起冤案背后,始终站着一个人:武则天!

  对,就是武则天!只有她,才有十足的理由除掉长孙无忌和那帮反对过她的前朝旧臣。只有她,才会不露声色地站在幕后,遥控指挥李治和许敬宗,替她消灭一切敌人。

  想想,作为武则天的心腹,作为一个名载史册的势利小人,许敬宗在审理这起案件时,他能不向武则天请示报告吗?对于除掉长孙无忌这事,武则天蓄谋已久,她能不借此机会吗?就是她在背后指导许敬宗操作此案,并给李治出谋划策,最终上演了这起震惊古今的历史冤案。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消灭掉长孙无忌等敌对势力,还是因为她和李治利益一致。因为她的敌人,也是李治的敌人,李治想摆脱他们的控制。如果没有李治的支持,甚至没有李治为她打头阵,仅凭她的权谋手段,是很难搞定长孙无忌等人的。

  武则天这么干虽然心狠手辣,赶尽杀绝,但极大地推动了一场社会变革,一场人事晋升与升学考试制度方面的变革。

  在人事制度方面,长孙无忌等一帮士族阶级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武则天本人,还有李勣、许敬宗、李义府等一帮庶族阶级。庶族阶级从此扬眉吐气了,并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升学制度方面,武则天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大兴科举制度,广大平民子弟从此结束了求学难,升学更难的历史,此事以后再提。总之,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不朽的贡献!

  武则天成功消灭敌对势力的心得和法则:

  1. 作为一个政客,在面对敌对势力时不能一味地杀杀杀。能策反的就策反,能拉拢的就拉拢,如果对方仍执意要和自己为敌,那就不好意思了,因为政治斗争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武则天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 决心清除一个或一群敌人,就要将其彻底清除,以防止其复苏或残余势力反扑。这就好比打蛇一样,打蛇就要打七寸,防止它反咬你一口。武则天的狠也就在于此。

  3. 对于那些难以消灭的强大敌人,一定要寻求战友的帮助。谁是武则天的战友?李治啊!她的敌人,也是李治的敌人,李治想摆脱长孙无忌等人的控制,就把他们当作敌人来收拾。如果没有李治的帮助和打头阵,武则天是很难消灭敌对势力的。
第2个回答  2018-02-01
有仇必报:武则天扳倒最强大敌人长孙无忌

 武则天就要对她最强大的敌人长孙无忌动手了,长孙无忌却无动于衷。这个历经两朝的首席宰相,他不是政治嗅觉不敏感,而是他看清了形势。

  惹不起也躲不起

  自从武则天当上皇后那一天起,长孙无忌就觉得自己大势已去,觉得自己斗不过她,便隐忍起来修国史去了。要不然,凭借他的威望和权势,怎能任由武则天清除王、萧,废黜太子,培植亲信,贬黜大臣?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你是当红人物,而且有皇帝给你撑腰,我就不要犯傻跟你做对了,何况我以前得罪过你。我还是远离政治吧,只要远离了政治,你就会觉得我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就不会整我了。为了保全我的子孙们,同时为了我能有个善终,我服输了,我要活下去。其实我什么样的场面都见过,我并不怕整,但我怕你,因为你太狠了! 我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吗?

  这是长孙无忌的心声,所以当武则天在整顿朝臣时,他作为首席宰相却一声不吭。他不再作为了,于是决定另谋职业——修国史。长孙无忌这样做就是想远离政治,转移武则天对他的注意力。不过,他也无心于政治,因为整个朝政已被李治和武则天控制了,他长孙无忌左右朝政的日子,已成了历史。

  武则天整顿朝臣的日子,也是长孙无忌潜心修国史的日子。从武则天当上皇后到显庆四年四月,他一共编写了武德、贞观两朝国史80卷,梁、陈、周、齐、隋五代史志30卷和显庆新礼130卷。需要说明一下,李治和武则天外出旅游这一年,长孙无忌也在埋头修国史,因为他们压根就没带他出去玩。

  实事求是地说,长孙无忌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工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再大的贡献也磨灭不了武则天对他的仇恨,因为当年在他几番拒绝扶持武则天上位,而又黑吃黑的时候,武则天就发过誓:早晚有一天,我让你吃进去多少,就吐出来多少,直到把你的老骨头都吐出来!

  武则天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她绝不会放过长孙无忌。看来,长孙无忌是惹不起她也躲不起她了。

  武则天从洛阳旅游回京后,就一直在寻找机会除掉长孙无忌。显庆四年四月,她终于找到了机会。但在机会来临之前,她建议李治对宰相班子进行了重组,重组的宰相班子一共有六位:太尉长孙无忌(仍是首席宰相)、司空李勣、太子太师于志宁、侍中辛茂将、中书令许敬宗和黄门侍郎许圉师。在这六人当中,李勣和许敬宗是武则天的人,于志宁、辛茂将、许圉师则是中立派,而剩下的长孙无忌就完全被孤立了。

  看到这里,明眼人也许会问:两年前被李治提升为中书令的那个李义府哪里去了?

  原来,李义府在显庆三年(658年)犯事被贬了。前面作过交代,李义府恃宠放纵自己,什么坏事都干。后来他竟然纵容自己的儿子和女婿公然卖官鬻爵,在朝廷上影响极坏,却无人敢管。新晋宰相杜正伦看不下去了,他偏跟李义府对着干。为此,两人经常在殿堂上大吵大闹,李治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就把李义府贬为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刺史,把杜正伦贬为横州(今广西横县)刺史。

  别以为李义府就这样失势了,不久之后,也就是李治重组宰相班子之后,他又在武则天的庇护下复出,担任吏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三品,他还是一个宰相,他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这是后话。

  祸起无关案件

  言归正传。孤立无援的长孙无忌,犹如一只被围困起来的猎物,只待武则天捕杀。显庆二年四月,一件和他毫无关联的案件发生,直接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叫做李奉节的洛阳人,状告太子洗马(太子政事和文理方面的导师,从五品)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私交权贵,有搞朋党之嫌。搞朋党就是意图谋反,案子很快被李治获悉,他命令许敬宗和辛茂将审理此案。许敬宗接手这个案子后,严刑逼迫韦季方供出幕后指使者。这是一起简单的案子,没人指使,韦季方是一个有良知的汉子,他不冤枉别人,但也受不了许敬宗的刑讯逼供,他想一死了之,却自杀未果。

  这下,他可帮了许敬宗的大忙,因为许敬宗有文章可做了。许敬宗这样想:既然你背后没人指使,那么你为何要自杀呢?只有畏罪才会自杀啊,这说明你罪大恶极,你背后肯定有人。你是怕我把你背后的人挖出来,才选择自杀的。你背后的人肯定是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长孙无忌,一定是他!

  许敬宗为什么会想到韦季方背后的人,一定是长孙无忌呢?长孙无忌怎么可能勾结一个从五品官员谋反呢?原因很简单:这是许敬宗的假想,他要构陷长孙无忌,他要为武则天和自己报仇。

  没错,许敬宗确实是想借此机会为武则天和自己报仇,而长孙无忌确实是武则天和许敬宗共同的仇人。武则天和长孙无忌之间的恩仇就不再多说了,许敬宗和长孙无忌之间的恩仇前面也作过交代,那就是在李治废王立武的关键时刻,他跑到长孙无忌的府上,请求长孙无忌劝说反对武则天的韩瑗和来济,却被长孙无忌严词拒绝和羞辱。许敬宗好歹也是礼部尚书,长孙无忌如此待他,他面子上十分不好看,心里自然记恨长孙无忌。因此,他要利用这个机会报复长孙无忌。

  现在,许敬宗把长孙无忌列为自己和武则天共同的仇人,是有政治目的的。其一,他和武则天的关系就会更进一层,他们会从上下级关系,一下子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其二,他除掉这个仇人,也是替武则天完成了一桩久违的心愿,武则天就会从心底感激他,而他的政治前途将会无限光明。

  就要这么干!这是许敬宗的主意,也是武则天的心愿。因为在做这件事情之前,他肯定和武则天通过气,武则天也会教他如此这般。于是,许敬宗继续威逼没死干净的韦季方: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你背后的那个人就是长孙无忌,你承认也是他,不承认也是他,谁让你自杀呢?韦季方百口难辩,他只好任由许敬宗摆布。搞定了韦季方后,许敬宗就向李治报告:韦季方和李巢谋反案背后确有主谋,他就是长孙无忌。

  李治听后很吃惊:“这怎么可能呢?”但他的语气随即就变了:“舅舅被小人离间,对我有所猜忌倒是有可能的,但不可能谋反啊!”李治的这句话,虽然表明了他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但他相信了一个事实:舅舅被小人离间。也就是说他相信长孙无忌和小人有勾结,这里的小人指的就是指韦季方和李巢。说得具体一点吧,许敬宗的话,他相信了一半。

  许敬宗也成功了一半,他趁热打铁忽悠李治说:“这起案子我从头到尾仔细查过了,长孙无忌就是主谋,陛下您可别再疑虑了啊,这对国家没有一点好处!”

  李治听了,泪流满面,他一声悲叹:“家门不幸啊,我的亲人们老是跟我过不去。以前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现在舅舅又谋反,我还有什么脸面见天下人呢?许爱卿,这事如果是真的,该怎么办呢?”

  李治完全相信许敬宗的话了,许敬宗进一步陈明这件事的危害:“房遗爱当年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他和一个女子谋反能成什么事?长孙无忌可不一样啊,他和先帝一起打天下,还当了三十多年的首席宰相,威震天下,众望所归,他要是谋反,陛下您能拿他怎么办?幸亏老天有眼,我通过一件小案就顺藤摸瓜捉住了他这个大奸臣,这实在是国家的福气啊!”

  说到这里,他就给李治列举了隋炀帝杨广如何被姻亲宇文化及所杀的例子,听得李治直冒冷汗,而他继续催促李治说:“前事不远,望陛下立即下令逮捕长孙无忌!”李治没有同意,他只是命令许敬宗再好好审理一下这个案子。

  许敬宗很是不解,但马上就明白了李治的用意:借着这起案子,把那些一向妨碍他执政,以及反对武则天的人一网打尽!

  那就成全李治吧,他连长孙无忌的莫须有之罪都予以认定,何况其他老臣。第二天一上朝,许敬宗就向李治奏报:“陛下,我昨夜又审了一次韦季方,他承认和长孙无忌谋反,但他们两人是韩瑗挑唆的。韩瑗曾对长孙无忌说,当初您和柳奭、褚遂良、于志宁等人合谋立李忠为太子,现在李忠被废了,皇上也开始怀疑你们几位了,您该怎么办啊?长孙无忌听了这话后心里极度不安,这才和韦季方谋反。现在证据确凿,请陛下立即下令逮捕他们!”

请注意许敬宗的这段话,他不仅构陷了韩瑗,还特意提到了柳奭、褚遂良、于志宁等人,这些人都是前朝旧臣,都是长孙无忌的党羽。他挖空心思抬出他们,就是要趁着这个机会把他们一网打尽(褚遂良除外,他已死)。

  听了这话,李治又哭了。他又一声悲叹:“舅舅就是谋反了,我也决不能杀他,否则天下人和后世人,会说我和亲戚不能和睦相处啊!这事就到此为止吧!”

  这可怎么行?!这其实是李治的假意表演。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舅舅犯法又怎么了?再说亲戚关系和国家法律孰重孰轻,他李治分得清,他只是在表演,他是在向世人,特别是向长孙无忌展示自己柔情、仁慈的一面。

  许敬宗不管这些,他要完成他的使命,于是进一步进谏:“汉代时,汉文帝的舅舅薄昭犯了杀人罪,基于国法,汉文帝把他处斩了,汉文帝至今都被人称为明主。今天,长孙无忌忘记了先帝对他的大恩大德,也舍弃了陛下您对他的浓浓亲情,却与小人勾结谋反,按律该灭五族啊!庆幸的是,这帮乱臣贼子已被朝廷制服了,陛下您为何不快快决断呢?我听说过‘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句话,陛下如果再迟疑,这事恐怕就会节外生枝,到时候悔之晚矣!”

  许敬宗的这番话深深地震撼了李治,他终于作出决定,查办长孙无忌。有意思的是,他竟然没有对长孙无忌进行审问,就下诏免除了他的太尉爵位,将其贬为扬州都督,并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彭水县),但仍享受正一品官员待遇。长孙无忌从京城到黔州,一路都有重兵护送,这既是李治的关照,也是他对长孙无忌的警戒。

  长孙及其党羽玩儿完

  整倒了长孙无忌后,许敬宗紧接着向李治奏报:“长孙无忌这次谋反,是由韩瑗、柳奭、褚遂良扇动起来的。另外,柳奭还有毒鸩之罪,于志宁也是长孙无忌的党羽,他们都逃不了干系!”李治听了,不问青红皂白,就把活着的韩瑗和柳奭除名,把于志宁就地免职。死去一年的褚遂良也未幸免于难,他被削掉了死后追封的官爵,他的两个儿子在流放途中被杀。

  应该说,事情进展到这一地步,李治的目的达到了,那一帮前朝旧臣也彻底倒塌了,可在这年七月,他又命令李勣、许敬宗、辛茂将等宰相继续审查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二话不说,就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缢身亡,享年62岁。

  一代名臣、贤臣,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两朝首席宰相,就这样屈辱地死了。他死得很难看,如正武则天所言那样。他死得很不甘心,但他无力回天。

  长孙无忌是否是一代贤臣,后世一直在争论。关于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那就是,他既是贤臣,又不是贤臣。说他是贤臣,那他是李世民时期的贤臣。李世民当皇帝时,他真的是一个贤臣,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他不仅竭力帮助李世民打下了江山,还极力辅佐朝政,努力搞好建设,又大力举贤纳才,把贞观之治推向了历史顶峰。这样的臣子,当然是贤臣,我们应该记住他。

  说他不是贤臣,那他是李治时期的非贤臣。李治当皇帝时,他位高权重,干涉朝政,架空皇帝,结党大臣,排除异己,陷害忠良,贪污纳贿,谋取私利。这样的臣子,怎能是贤臣?怎能被皇帝所容?因此,他必死无疑!他的死,既是外戚专权的结果,也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

  长孙无忌死后,他的亲属也受到了牵连。儿子长孙冲和堂弟长孙诠先被除名,后被仗杀。这两人的妻子分别是长乐公主和新城公主,她们都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亲女儿。其中长乐公主被贬放到岭南,新城公主被贬放到雟(xī)州(今四川越西县)。

  长孙诠被杀时,他的外甥赵持满担任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刺史,他文韬武略,勇武过人,许敬宗担心他起兵造反,竟然诬陷他是长孙无忌的同谋,就将他处斩并暴尸于城外。

  表兄弟高履行(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之子)先被贬为洪州都督,后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刺史。党兄、工部尚书长孙祥被贬为荆州都督府长史。另一位堂弟长孙恩被流放到岭南,后下令处死,但他侥幸逃命,又流放到檀州(今北京密云县)。长孙祥流放后,曾经给长孙无忌写过一封信,事情告发后,他当即被绞死。

  办完了这一切,李治又下诏将韩瑗和柳奭处斩,但韩瑗已死,行刑者开棺验尸后才作罢。除此之外,长孙、韩、柳三家近亲都被流放到岭南为奴,仅长孙、柳两家就达13人。

  与此同时,李治还将中立派于志宁贬为荣州刺史,他被贬时已是72岁高龄了。作为中立派,李治没必要整他,可他不该是前朝旧臣,不该依附于长孙无忌。仅凭这个,李治就有必要整他。

  至此,所有反对过武则天的前朝旧臣,包括令她不爽的中立派于志宁,都倒下了。

  对了,这里还漏掉了一个人,他就是两年前被贬为台州刺史的来济,虽然他未被牵扯到长孙无忌谋反案中来,但因为他反对过武则天,第二年照样被贬了,他被贬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一带)刺史。两年之后,突厥来犯时,他战死沙场,以身殉国。最后,他灵柩还乡,并被朝廷追封为楚州(今江苏淮安市)都督。在所有反对武则天的前朝旧臣中,他的下场算是最好的。

  该死的都死了,该贬的都贬了,这既是历史规律,也是皇权手段。纵观长孙无忌谋反案,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起莫须有的冤案。从始至终,都是李治和许敬宗在表演,都是他们在唱双簧,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但我们又不难发现,在他们两人背后,在这起冤案背后,始终站着一个人:武则天!

  对,就是武则天!只有她,才有十足的理由除掉长孙无忌和那帮反对过她的前朝旧臣。只有她,才会不露声色地站在幕后,遥控指挥李治和许敬宗,替她消灭一切敌人。

  想想,作为武则天的心腹,作为一个名载史册的势利小人,许敬宗在审理这起案件时,他能不向武则天请示报告吗?对于除掉长孙无忌这事,武则天蓄谋已久,她能不借此机会吗?就是她在背后指导许敬宗操作此案,并给李治出谋划策,最终上演了这起震惊古今的历史冤案。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消灭掉长孙无忌等敌对势力,还是因为她和李治利益一致。因为她的敌人,也是李治的敌人,李治想摆脱他们的控制。如果没有李治的支持,甚至没有李治为她打头阵,仅凭她的权谋手段,是很难搞定长孙无忌等人的。

  武则天这么干虽然心狠手辣,赶尽杀绝,但极大地推动了一场社会变革,一场人事晋升与升学考试制度方面的变革。

  在人事制度方面,长孙无忌等一帮士族阶级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武则天本人,还有李勣、许敬宗、李义府等一帮庶族阶级。庶族阶级从此扬眉吐气了,并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升学制度方面,武则天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大兴科举制度,广大平民子弟从此结束了求学难,升学更难的历史,此事以后再提。总之,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不朽的贡献!

  武则天成功消灭敌对势力的心得和法则:

  1. 作为一个政客,在面对敌对势力时不能一味地杀杀杀。能策反的就策反,能拉拢的就拉拢,如果对方仍执意要和自己为敌,那就不好意思了,因为政治斗争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武则天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 决心清除一个或一群敌人,就要将其彻底清除,以防止其复苏或残余势力反扑。这就好比打蛇一样,打蛇就要打七寸,防止它反咬你一口。武则天的狠也就在于此。

  3. 对于那些难以消灭的强大敌人,一定要寻求战友的帮助。谁是武则天的战友?李治啊!她的敌人,也是李治的敌人,李治想摆脱长孙无忌等人的控制,就把他们当作敌人来收拾。如果没有李治的帮助和打头阵,武则天是很难消灭敌对势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