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杏林春满的完整故事内容?

如题所述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术,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

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

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

行医济世的董奉品德高尚,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因此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扩展资料:

“杏林春满”主人公: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

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
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经常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这里有这么个典故:
传说三国时有位医生董奉,隐居江西庐山。他医术高明,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都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性。这样一来,董奉更是遐迩闻名,颂声载道。
因此,后世常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词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医德的高尚。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05
杏林春满  
词语解释
名称:杏林春满
拼音:xìng lín chūn mǎn
解释:满:充满。杏林春意盎然。赞扬医术高明。
事例:他送给医生“~”的锦旗。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医生
成语典故
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经常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这里有这么个典故:
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伦、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六年级上册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7,“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
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这样一来,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奉更是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第3个回答  2010-12-01
您好!
董奉事迹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六年级上册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7,“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 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这样一来,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奉更是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后来还说有老虎镇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谷换取,而董奉则把换来的谷米来救济贫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说。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参考资料:baidu

第4个回答  2010-11-28
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
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经常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这里有这么个典故:
传说三国时有位医生董奉,隐居江西庐山。他医术高明,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都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性。这样一来,董奉更是遐迩闻名,颂声载道。
因此,后世常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词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医德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