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人典范

如题所述

长相丑陋,却因别人画的太像而动怒杀人,朱元璋之小人之心如此

历史上虽然是成者为王,败者寇,但成功者未必就英雄,败北者未必是狗雄。君子和小人更是不能以权位的高下和身价的尊鄙来区分的,草民鄙贱者往往高尚,权势高贵者未必都是真君子,就连至高无上的皇帝佬也有小人。刘邦虽然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然而,他就是个小人。 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刘邦早先是个典型的乡间无赖。史书记载,他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坐耗家产。他嫂子嫌他吃闲饭,他老子对他恨铁不成钢。他到酒店喝酒,竟然不掏银子。他常常带着狐朋狗友到哥哥家吃便宜,被嫂子厉声斥责。可刘邦脸厚,根本不管那么多。一次,刘邦又来白吃,他嫂子急中生智,故意用勺子把锅刮得山响,刘邦以为饭吃完了,自叹来迟。等朋友走后,到厨房一看,原来嫂子使诈,才一气之下再不来了。就这样一个无赖看到皇帝出行,竟然发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后人以为他有鸿鹄之志,其实那是懒人无赖的二球大话,只图嘴巴子快活。 这二球大话还真让刘邦吹成真了,由于秦始皇的残酷无道,刘邦被逼上绝路,便一气之下利用了老百姓对暴君的仇恨不满,当起了造反派,成为草头王。然而,不论他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小人嘴脸一点却没有改变。一次是刘邦吃了败仗,被敌兵追赶,他嫌车重太慢,竟将车上他的两个年幼子女推下车去,被部将夏侯婴救起,但又被推下去,如此反复再三。刘邦说:“我如此危机,难道还要收管两个孩子,自丧性命吗?”夏候婴反驳说:“这是大王你的亲骨肉啊,怎么舍弃呢?”刘邦勃然大怒,拔剑就砍夏,夏闪过,只好把孩子夹在腋下,骑马跟他逃命。还有一次是刘邦和项羽对阵。项羽把他的父亲抓来推到阵前说:“你如果不撤兵,我就把你父亲烹煮了。”刘邦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俩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若把我爸爸煮了来吃,请“分我一杯羹”。面对如此无赖,项羽无奈只好把刘邦的老子放了。 刘邦虽然是个无赖,但他也有个无人比拟的长处,那就是要用谁的时候就给谁装孙子,对谁毕恭毕敬,即使喊爷下跪都行,于是就笼络了张良、萧何、韩信等一大批贤才良将鼎力协助他,最终圆了他的皇帝美梦。虽然他当上至高无上的皇帝佬,但依然是小人本色。在一次群臣毕集的庆功会上,刘邦居然当着群臣的面上,得意洋洋地对父亲说:“父亲大人以前常常说我是个懒汉,不能治产业,挣钱养家,不如哥哥有出息,现在你看看,我和哥哥比,谁的产业多呀?”气得他父亲哼的一声就走了。这段话,历来被人们称做是小人得志的经典。小人得志是最可怕的。所以当他拿下天下的时候就翻脸不认人了。他想整谁就整谁,想把谁拿下就把谁拿下,全凭他的好恶。可怜那些出生入死帮助他打天下的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韩信被杀了,张良被迫隐退了,萧何委曲求全,捐掉全部家产做军费才幸免一死。还有彭越、英布等将领,都没有逃出他的手心。 综观刘邦的一生,可以对他这样“盖棺论定”——地地道道的小人,功利是他做一切事的准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都能做得出。从这个小人皇帝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小人总是有野心的。刘邦垂涎秦始皇那句名言就是明证。这是因为小人一般都无才无德,别的事情难干成,于是就选择做官,或者说做官更适合小人张扬自己。所以历史上多如就毛的无才无德者都喜欢去官场赶热闹,且成功者居多。小人为什么容易青云直上呢?因为小人善于权术,工于心计,什么恶劣手段都使得。所以刘邦的成功成为历代小人发迹的典范。小人常常想:看看人家刘邦,那么无赖流氓,还不是当上皇帝了吗?但小人一旦频频得势,正好反映出政治腐败和社会昏暗。如果秦始皇能像李世民一样“贞观之治”,刘邦这个流氓无赖怎么也难混到皇帝的份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人得势,还是政治和社会出了毛病。然而,小人无论爬得那么高,终究还是小人。狗改不了吃屎,小人变不了劣性。善良的人总是相信小人会成为君子,结果往往上当。这点连聪明绝顶的政治家和驰骋疆场的英雄也难识庐山真面目。比如韩信就吃了刘邦的大亏,他的代价是出乎意料地掉了那颗自以为皇帝不可能要的头颅。这是因为小人最终喜欢小人,小人不容君子。只要小人当道,势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绝没有君子喝的汤。所以,对没有德行的小人任何时候都得提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25
秦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