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主张的是什么?主要思想

康德主张的是什么?主要思想,还有也介绍一下叔本华的主要思想。。
谢谢了

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

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的哲学主要关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在康德之前,唯理论和经验论持续了几百年的论战,最终无法较好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

康德的先验哲学则调和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结束了这场耗时长久的哲学之争。另外,康德的伦理学理论也十分有影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Kant-Laplace hypothesis)。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

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在就任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后,康德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大批判的相继问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形成的真正标志。 (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伊曼努尔·康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2

康德主张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

主要思想: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则是天赋的。

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叔本华的主要思想: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动物的各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扩展资料:

叔本华对康德的评判:

叔本华指出:康德的最大功绩不是他的认识论,而在于他划分了表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别。

他指出:康德错误地假定知觉包括想象,将直观和思维混淆起来。康德构造了将感性直观和知性十二范畴共同构成经验对象的理论。

叔本华发现若按照这种理论,表象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观又是思维,既非直观又非思维的东西。而且这样一来动物要么就具有思维,要么就连外在世界的表象也没有了,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康德

百度百科-叔本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10
康德(1724~1804),德国大哲学家。此文内的康德著作摘句共十二条,据查均出自康德所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此书有唐钺译本,名《道德形上学探本》(商务版)。因此,此处所说“康德思想要点”,实为就康德的道德学说而言。又,这些摘句与唐译本对照,似为作者参照了唐译而自己又重译的。——辑录者

  履行个人一切义务的人具有一种尊严与伟大。虽则就他服从道德律这一点说,他并不见得伟大,但是因为他对于这个道德律,他就是立法者,并以此之故他才服从它,那么,他就是伟大与尊严了。——在上文我们已经指明,也不是恐惧,也不是爱好,只有尊重定律才使行为在道德上可贵。

  人的尊严就在于这个能够作普遍律的立法者的资格,而自己就服从这个定律。

  形式的哲学叫做逻辑。实质的哲学关于某些一定的对象而这些对象所依从的定律者又有两种:一是关于自然界nature的定律,二是关于自由freedom的定律。研讨自然律的叫做自然学或自然哲学;研讨自由律的叫做伦理学,或道德哲学。

  逻辑不能有什么经验的empirical部分(中略);反之,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却各有其经验的部分。因为前者是要把自然界认为一种经验对象而决定它的定律,后者是要在人类意志受自然界势力左右的范围之内决定人类意志的定律。可是前一定律是一切事物实际怎样出现的定律;而后者则是一切事情理应怎样出现的定律。至于伦理学呢,那么它一定要兼顾到理应发生的事情常常不发生的情形。

  道德律是人人得要承认的责务obligation,其根据一定不要从人性或是从人所处的世间环境去寻求,一定要超乎经验地单单求之于纯粹理性的概念。例如“你不应说谎”或任何其他训诫根据纯乎经验的原理的,也许在某些方面是普遍性的,可是只要这个训诫有一点点依于经验的根据,即令是极少一点点,也许只是关于其动机,那么,此一训诫或许是个实用上的规则,却总不可以称为道德律。

  这样行为无论多么正当,多么可爱,总没有真正道德的价值,只不过是与其他爱好居于同等地位——这类爱好例如好荣誉,假如恰巧目的在于有益公众并合乎义务因而是荣誉的事情,是值得赞美鼓励,但不值得敬重。因道德的意义就在于这种行为应该出于义务心,不是出于爱好,所以它便没有道德价值。

  虽然敬重或尊重是情感,但它不是受自外来影响的情感,乃是由个纯理的概念自己养成的,所以与前类可以归于爱好或恐怖的一切情感性质不同。

  我们要考究的不是我们能看见的行为,而是我们看不见的那些发生行为的内心原则。好意志像宝珠似的,会自己发光,其自身具有金粒的价值。它有用,或是无结果,对于这个价值既不能增加分毫,也不能减少分毫。

  人自身实在有个使他与万物有别,并且与他受外物影响那方面有别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理性。理性是纯粹自动,所以比悟性都还高,为的是:悟性虽然也是自动,不像感官那样只含着我们被动地受外物影响而后起的感觉,但是悟性只能产生那些把感觉规则化并把它联合在一个意识之内的概念,此外不能产生什么;并且倘若没有这样利用感官,悟性就绝不能有思想作用。反之,理性在所谓理念ideas(即理想的概念)这方面那么纯乎自动,弄到它高于一切感官所能贡献的东西;并且理性最重要的功能,就在把感觉世界与悟性世界分别开,因而规定悟性的限界。

  要知道,到了自然律的决定终止的地方,一切解释(explanation)也要终止。我们虽不了解道德令式在实践上的绝对必然性,但是我们却了解了它的不可了解的性质。

  漱按:康德哲学之特征,即在其与英国人之功利主义,美国人之实用主义正好相反处。人们的思想意识由于时间(古今)空间(中外)种种条件之不同,可能有种种数说不尽的相反。此数说不尽的互相背反,可以构成一个大圆轮。凡怪讶于某一思想主张者皆少见多怪之人也。
第3个回答  2019-12-21
你好!
康德主张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
主要思想: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则是天赋的。
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叔本华的主要思想: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动物的各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第4个回答  2019-12-21
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相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