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如题所述

吴敬梓、吕蒙、陈独秀、华佗、陶行知。

一、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二、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三、陈独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四、华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据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五、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敬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独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医华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行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9
1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 
2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 
3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别名朱重八、朱国瑞、朱洪武、洪武帝,明朝开国皇帝。 
4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5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 
6徐达 (1332~1385), 明朝开-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7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皇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三十一(1398)年登基,次年改号为“建文”。
8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
9戴安澜(1904~1942年),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无为练溪乡旗杆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2-17
  管仲、曹操、包拯、朱元璋、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等等。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颖上人(当时无今颍上县,应为颍河上游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第3个回答  2017-02-19
包拯 (999~1062) 字希仁,天圣进士,北宋庐州合肥人。历任广东端州知郡事,西北转运使、江宁庐州知府,开封府尹,监察御史,大理寺评事,天章阁侍制,龙图阁学士,大学士,枢密副使等职。死后谥为孝肃,人称包公。他任开封府尹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时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开一代清官之风范。遗著有《包孝肃奏议》10卷。事迹长期流传民间,多作为小说、戏剧题材。元杂剧有《陈州粜米》等剧目。今合肥有包公祠、包公墓园。
朱元璋 (1328~1398) 濠州钟离(今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又名兴宗,字国瑞。死后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出身贫苦,少年时在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韩林儿称帝时任左副元帅。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今南京),自称吴国公。后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壮大军力。至正二十八年建都应天(今南京),定国号为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以后逐步统一全国。他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减轻对工匠的奴役;抑制豪强贪吏,制订《大明律》,废中书省及左右丞相,加强皇权。
周瑜 (175~210) 字公瑾,三国时庐江舒县(今舒城)人。东吴名将。出身士族。少年时与孙策结为至交,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曾协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吴政权,屡建战功,先后被授予中护军、江夏太守等职。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助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南下,他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拜他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率军屯据江陵,后病死。精音乐,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第4个回答  2013-11-04
桓 荣 字春卿。生于西汉成帝阳朔鸿嘉年间(约公元前24~17)。谯国龙亢(今属怀远 县)人。东汉经学大师。据《续汉书》载:“荣本齐人,桓公之后,以谥命氏,迁于龙亢, 至荣六叶”。幼家贫,少赴长安求学,拜朱普博士为师,刻苦自励,15年不回家园,终成学 业。汉建武十九年(43)60余岁方为光武帝刘秀赏识,拜议郎,请其教授太子刘城市。荣将“ 浮辞繁长,多过其实”的40万字的《尚书》删减为23万字教育太子,深受宫廷及儒家推崇。 二十八年拜太子少博,三十年拜太常。永平二年(59)拜五更。不久封关内候。80余岁病卒。

范 滂(137~169) 字孟博。汉汝南细阳(今属太和县)人。少励清节,为乡里所重。举教廉,任清诏使,晋光禄勋主事,迁汝南太守宗资属吏。刚正无私、不畏豪强,常结交太学生以反宦官。延熹九年(166)与李膺、杜密等受宦官诬隐入狱。次年释放。建宁二年(169)再次被宦官诬隐,死于狱中。

华 陀(?~208) 又名旉,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今亳州市)人。幼好学,通晓五经,尤精医学。沛国相陈珪、太尉琬多次荐举他做官,皆拒绝。一生行医,足迹遍及豫、皖 、苏、鲁,后世誉为“神医”。发明中药麻醉剂——麻沸散,治肠胃积聚等病使用麻沸散, 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是世界医学史应用全身摩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比西方早1600多年。其重视预防疾病,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又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与姿态,创造“五禽之戏”。功法流传后世,形成内容丰富、分支繁多之“导引学派”。曹操患头风症,多次请其医治,留做侍医,拒不从,遂为所杀。

左 慈 字元放。庐江郡(郡治今潜山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方士。旧方志称其在“天柱 山精思学道,得石室丹经”。为曹操军吏时,常在酒宴中摄取菜肴作乐,曾当众多宾客之面 ,即时钓苏州松江鲈鱼,取得四川生姜,并寄语川中购缎人增加购数,灵验如神。郊行中, 手持醇酒一壶,肉脯一斤,自饮自嚼,可使随行百官皆醉饮。曹操欲父之,或入壁,或途中隐形,百捕不得。后不知所终。

刘 馥(?~208) 字元颍。三国时魏沛国相(今淮北市)人。建安五年(200)为扬州刺史 ,单骑赴任,重建“合肥空城”,建立州治。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 创立学校,广屯田,兴修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灌溉稻田,高筑城垒,多积木石草苫,并养鱼养畜,积极备战。建安十三年(108),孙权率兵10万围攻合肥百余日,而不能破。
三国魏晋:
曹 操(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含亳州市)人。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20,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镇压黄巾起义 ,迁济南相,并扩充军人。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编为“青州 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兴办屯田,整训部伍。十三年,进位丞相。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割据势力,征服乌桓贵族,统一中国北方。赤壁之战中被刘备、孙 权联军击败。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二十一年(216)封魏王。4年后病逝于洛阳。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其诗今存20余首乐府诗。昂扬之精神,宏伟气魄与慷慨不平之感情,形成其特有的风格,对五言诗发展贡献较大。散文有40余篇。诗文皆为后世传诵。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周 瑜(175~210) 字公瑾。庐江龙舒(今属舒城县,一说今属庐江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出身士族。洛阳令周异子。建安三年(198)被喜术任命为居巢长。后投奔孙策。曾率两千余兵,相继攻破皖城、寻阳、豫章、户陵等地,助孙策在江东建立孙吴政权。策死,与 张昭同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任前部大都督。曹操占领刑州后,统帅水军、步兵数十万 ,试图南下消灭东吴。周瑜与鲁肃审时度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四忌,亲率吴军与刘备联军 大破曹操于赤壁,又败曹仁于南郡。战后授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军江陵。十五年,领军 进取西蜀,因箭伤复发,(含江西峡江)。精于音乐,有误,周良顾”之语。长子主,拜都骑尉,早卒。次子业都尉,后封都乡候。

小 乔 历史名媛。祖籍不详。东汉末,随父乔公(轶名)避曹操乱,定居于庐江皖县( 今潜山县)。建安四年(199)孙策、周瑜率军破皖城。策纳大乔,瑜纳小乔。今潜山县城北郊 有“乔公故址”和二乔倾倒妆残脂剩粉的“胭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