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列适宜建海绵城市的是:
A.巴西马瑙斯 B.卡塔尔的迪拜 c.乌鲁木齐 d都不适宜

这道题目的答案是D.都不适宜。

首先海绵城市是因为有干湿季而需要吸水和放水。

那么一个个分析:A.玛瑙斯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降水丰富,不需要海绵城市,

B/C都是干旱地区,同样不需要

海绵城市是现在高中地理考试的常考点,有必要了解清楚。主要是从水循环的过程去了解。

1、海绵城市植被丰富,可以增加下渗,从而增加地下径流。

2、海绵城市有湖泊等,可以调蓄地表径流,减少洪水。

3、海绵城市的房顶绿化,主要是起美观作用,或净化空气。

4、海绵城市可以在必要时放出水来,例如冬天缺水,可以放水;夏天多水,可以吸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24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其次我们要了解海绵城市征对的对象是哪些类型的城市。主要是征对同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的城市:一是降雨分配不平均,季节性降雨量过多,容易形成城市内涝洪水的城市;二是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这些城市。如果一个城市年降雨量很少,基本不会形成城市内涝,也就没有必要以雨水为城市的主要水源开发了。相反,如果城市本身不缺水,年平均降雨量非常大,那就只需要做防洪排涝的工作就行,没必要修建耗费巨大的蓄存雨水的工程。
还有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条件。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海绵城市的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综上所述,该题目中A.巴西玛瑙斯市:玛瑙斯市(Manaus)为巴西亚马逊州首府,地处黑河和索里芒斯河(亚马逊河支流)交汇处,面积14337平方公里,人口173.8万(2009年),是巴西人口第八多城市。玛瑙斯被称为"亚马逊心脏""森林之城"。且该城市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并不突出。B.卡塔尔的迪拜: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岛中部、阿拉伯湾南岸,是海湾地区中心。该城市靠近海边,降水量少,雨涝不突出。C.中国的乌鲁木齐: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北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城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194毫米。城市降水少,雨涝问题并不突出,且雨水不是城市主要水源,因此也不适宜建海绵城市,所以答案选D。
第2个回答  2017-08-26
一、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列适宜建海绵城市的是:d都不适宜。
二、简介海绵城市的相关内容:
1、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2、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3、配套设施:
北京近山松海绵透水铺装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4、主要条件:
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5、试点城市:
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地区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第3个回答  2017-08-01
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城市内涝,综合利用雨水,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巴西城市玛瑙斯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城市人口和规模较小,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并不突出;卡塔尔的迪拜和中国的乌鲁木齐城市降水少,雨涝问题并不突出,且雨水不是城市主要水源;因此都不行。
第4个回答  2018-04-17

这个我怎么知道啊,真的不知道啊。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