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柏梁的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谢柏梁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史、古代戏曲、西方戏剧史、比较文学和影视文化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出版《中国悲剧史纲》、《中国分类戏剧学史纲》、《世界悲剧文学史》、《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中国悲剧文化史》等多部著作。先后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曙光工程”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谢柏梁博士,近年来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戏剧和世界戏剧发展历史的专著,并几度应邀到加拿大、美国的一些著名高校讲学 。鉴于他在文化艺术领域内的一系列理论建树,中国国务院向他颁发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证书,并授予他政府特殊津贴;美国学术委员会也将他列入1999-2000中美学术研究重点资助对象。
耳濡目染花鼓戏,身体力行文艺路
“我与天门花鼓戏渊源很深。”谢教授说,天门是江汉平原的一个戏窝子,除了汉剧、楚剧的广泛影响之外,本地的天门花鼓戏(后来又称天沔花鼓戏或者荆州花鼓戏)十分流行,成为一方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1958年9月25日,谢柏梁出生在多祥镇板桥大队西台村。他的祖父谢有本、父亲谢支祥,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知识分子,同时也都是忠实的戏迷。
谢柏梁自小便酷爱看戏,酷爱读书,但因为“文革”株连,不能考入高中深造。从此,谢柏梁便返乡劳动,挑起了沉甸甸的生活担子。
在农村务农、装卸站扛包的6年“社会大学”磨练之中,谢柏梁积极参加了大队、公社文艺宣传队的活动,成为乡间剧团的笔杆子。他所创作的一系列小戏和小节目,都被搬上了舞台,获得了县区的许多奖励。他也随着大队剧团和多祥剧团四处巡回演出,直接感受到老百姓对文艺节目的愿望。民之所欲与民心好恶,为谢柏梁创作契机的生发、审美趣味的升华,提供了最为深厚而广袤的文化土壤。
后来,他又在县文化馆范齐家等老师的引导下,成为天门县较为活跃的年轻创作者之一。全国棉花工作现场会在天门召开时,大型开幕式的节目创作,便出于谢柏梁之手。从此,谢柏梁成为县文化局悉心扶植、重点培养的一名年轻人。
从爱好花鼓戏到为剧团创作花鼓戏,谢柏梁对这一本地剧种的历史渊源与艺术流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近年,作为戏剧教授的谢柏梁,还为家乡的剧团提供了一些适宜于移植成花鼓戏的剧本和演出录像资料。
自古以来,一方水土养一方戏。因此中国戏曲的其他剧种,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群众土壤。想当年,在文化局组织的一次次的创作学习班上,谢柏梁创作之余,往往一头钻进县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博览中国名剧,从而逐渐萌生了日后为中国戏剧写史的强烈愿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家乡接受的艺术启蒙、儿时受到的艺术熏陶以及楚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都使得谢柏梁能够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内不断前行。
寒窗十年勤耕耘,曲论才罢剧史成
1979年秋,踏入社会6年之久的谢柏梁依靠顽强的自学,考上了湖北师范学院,成为中文系的一名新生。
作为一名大学生,他的古典文学、戏剧文学与英语课,一向是班上名列前茅的。由于有多年的创作实践,谢柏梁的写作在班上尤为突出。他的作文通常被列为全班的范文;他的散文、诗歌与小说创作也都在报刊上先后发表,成为班上同学发表作品的翘首。
长期从事戏剧活动所带来的惯性,促使谢柏梁对戏剧名作更多一份关注。他对中外戏剧悉心研读,早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在学报上发表了《从〈琵琶行〉到〈青衫泪〉》的长篇论文,对元曲大家马致远的作品予以了细致分析和深入品评。临近毕业时,他又以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对象。
四年本科生涯结束后,谢柏梁觉得自己的知识还很贫乏,便毅然报考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齐森华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戏曲理论研究。
上海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中心地区,曲学研究却是较为薄弱的一项。在导师的指导下,谢柏梁数年如一日地坐冷板凳,在上海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反复借阅古代名剧稀有版本,并且一笔一划誊抄下来许多有研究价值的戏曲序跋。最后,他整理出来近百万字的中国戏曲序跋,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中国戏曲序跋概论》。该书的一些章节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等杂志上发表之后,为曲学研究又打开了一扇值得注意的门户。
硕士毕业后,谢柏梁又马不停蹄地报考中山大学的中国戏剧史博士专业,并在众多考生当中,以较好的专业成绩获录,成为近代曲学大师吴梅的传人、当代中国戏曲研究大家王起(王季思)先生的入室弟子。
在上海时期,谢柏梁重点研究戏曲理论;广州时期,他重点研究中国戏曲史。这样下来,使得他能够对戏曲理论和戏曲发展史两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在大师的悉心指导下,谢柏梁每月都要写一篇以上的戏曲论文,这些文章在《文学遗产》等全国各地的许多杂志上先后发表,作者也因此先后两度被评为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的文科科研奖第一名。
十年磨一剑。在这些年的求学生涯中,谢柏梁终于转型为学术素养比较丰厚、文学基础比较扎实的青年学者。
也是在此时,随着《中国悲剧史纲》的完成,谢柏梁立下了写作系列戏剧文化史的宏愿。
埋头科研成一体,云游讲学走天涯
获得沉甸甸的文学博士学位后,谢柏梁来到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先后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成为文化部系统中的年轻学者。之后,他又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上戏任教期间,除了上课并担任戏剧史教研室主任之外,谢柏梁埋头科研,勤奋著述,先后写作出版了多种专著,逐步构建起他的戏剧文化史研究和文学史研究系列,先后出版《中国悲剧史纲》、《世界悲剧文学史》、《中国分类戏剧学史纲》、《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大戏剧家关汉卿》等专著 。
多年以来,谢柏梁的学术研究受到了国家、社会和北美学术机构的扶助与支持。他的研究先后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有两项,被列入上海的是“曙光工程”项目、上海市教委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上海市出版局重点资助项目等三项;被上海戏剧学院列入科研一等奖的有一项,被列入为南京师范大学重点科研项目资助的有一项,被全国美学学会、国家新闻出版局和全国外国文学学会评为优秀科研奖的有两项。
除了著书立说之外,谢柏梁还在许多高校和文化机构讲学。他曾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上海越剧院、宁波市文化局等一些文化机构作过关于戏剧文化的专题报告。
2008年,谢柏梁进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成为该校文学艺术相关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作为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他表示会带领自己的弟子们,为繁荣学术文化作出新的成绩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谢柏梁走出国门,先后到澳门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佛萨大学、加州伯克莱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一些本科生、研究生讲解中国文学艺术传统,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他还与一些外国学者合作著述,将中国文化通过不同语言文化层面,传播到更为广泛的接受群体中去。
谢柏梁在海外的奖助项目中,包括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美国学术委员会等学术单位的科研奖学项目等四项。正是这些春风化雨般的资助和相濡以沫似的鼓励,使得谢柏梁深感对外文化交流责任重大,不敢懈怠停步。
从故乡踏上征途,从我国古代文化的一方重镇、现代教育中全国驰名的高考“状元县”起跑,他将为中国传统文化、影视艺术和世界戏剧艺术的弘扬光大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谢教授认为自己所有的一切,全归功于天门水土的滋养,故乡文化的陶冶,家乡父老的熏陶,父母亲人的赐予,以及童蒙老师们、文化局系统的诸多长辈们、三所求学高校的诸多恩师们的悉心栽培与精心呵护。
难忘故乡与师恩,谢教授说:最好的报答,还是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中多洒点汗水,多做些耕耘,趁此大好的春光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