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找一下关于游记的作文或者文章,最好是名家名作,实在没有拿写的好的也行。字数长一点拜托,重金悬

如题所述

作文:壶口瀑布游记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黄果树瀑布,诗仙李白曾写诗云:“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谷地秦地雷。”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把黄河壶口瀑布描绘得气象万千,雄壮无比。今天,我来到了壶口瀑布,目睹了这震撼人心的奇景。 “五一”长假期间,我与父母一起前往神往已久的壶口瀑布。当我们乘坐的汽车还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驶时,便隐约能看见壶口峡谷了。从山上远眺壶口峡谷,你会看到一片棕红色的裸露岩层,黄河奔腾于岩层之上咆哮着奔向东方,奔流到一条深不可测的峡谷前猛然停住了。这条峡谷出现的是如此突然,如同被一把利刃在岩层上切割出来,滚滚河水忽然从眼前消失了。 奔驰的汽车很快将我们带到了峡谷之前。尚未走近瀑布,你便能听到震耳欲聋的水流声。靠近峡谷边缘,直视瀑布,金色的怒涛从几十米的高度直泻而下,滚滚河水夹杂着泥沙在飞落中奔腾、翻滚、跳跃!然后猛然撞击在峡底的巨石上,于是瀑布在轰然巨响中再度腾起,在空中化为一片白茫茫的水雾。此情此景,如同千万匹骏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驰,又好似无数条金色的巨龙在苍穹中飞腾。和着迎面吹来的冰凉河风,不由得使人对瀑布生出一种敬畏之情。 黄河壶口飞瀑,是由于平原与峡底间巨大的落差造成的。而黄河壶口之所以能够形成峡谷,则是因为黄河的地表切割而成的。此处的河床,原本是与上游相仿的平坦河床,经过千百年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冲刷,才成就了这气势磅礴的壶口飞瀑。从今往后,黄河仍会在壶口峡谷继续下切,造成的落差将越来越大,壶口瀑布也会变得更加壮观。而这壮美的景象,宛如我们中华民族奋勇向前、顽强拼搏的精神,也使人从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还有两篇

漓 江 记

早晨,是南方那种湿漉漉的天气,昨夜微微下了场雨,空气湿润的像能拧出水。四月的桂林,满目都是绿色,去漓江的路上,氤氲的晨雾都透着淡淡的绿。
不是传说中游览漓江的最好天气,人们不禁有了些浅浅的遗憾。导游小姐说,雾里漓江更有一番美呢!人们不置可否,都淡淡地笑。
船停在一道不甚宽的水面上。上了船,人们找好位子,三五成群地聊天。开船时,兴致勃勃望着船舷外,江面不很阔,水深绿如翠,静静的流淌,全没有臆想中江的汹涌,倒如江南女子般洁净婉约。岸上是农田,碧绿的,偶尔有片艳黄的菜籽花,让绿色顿时活泼起来。天阴着,绿色更加浓郁,要滴出来似的。船仿佛不是行在江里,而是浮在这绿色里。船上的广播说离天下闻名的景点还有一小时的航程时,浸润在轻柔的江风中的睡意不禁缱绻起来。
醒来时,船已行在画中。喀斯特地貌特有的造型各异的小山峰沿着江岸逶逦而前。薄雾尚未散去,山峦如蒙了面纱的女子,蕴含无限神秘,而人们始终揭不开薄纱的一角,将她看得更透彻,只能展开无尽的想象,想象那薄纱后是怎样一幅令人神往的美景。
漓江的山是多情的。江水从山峦间穿过,山却没有那种壁立千仞的阳刚,更多的像江边汲水的女子,袅袅婷婷的峙立,妩媚而且纤巧,若不是早有人将几座并立的山峦臆想成“骆驼山”、“秀才看榜山”,我宁愿将这一座座如破土的幼笋般的山峦想象成在漓江边跳跃的音符。有轻缓如萨克斯的柔声轻诉,有绵长如小提琴的悠扬,更如起落的琴键正奏响绿色的圆舞。没有高亢的旋律,没有金戈铁马的铿锵。有的只是一片宁静如万籁俱寂的山林间传出悠扬山歌的尾音,仿佛要涤清红尘中带来的浮躁。心情骤然平缓,人便无比清净起来。
江面已不似上船时的宽,离船舷不远处即可看见江底细碎的鹅卵石。江水便分成几种绿色,中间深些,愈往岸边愈浅。江水淙淙地响,船头不远处一拐弯,便融进同样绿的山中。这江水仿佛是山间飘出的一缕绿丝带,那尽头可是传说中美丽的女子正游走在山峦之间。而这飘带仿佛是一种呼唤,引导人们的思绪顺着江水不断地向前游走。不知道这丝带般的漓江要把游人带进怎样神秘的想象空间。人的意识在这水的蜿蜒间竟模糊起来。
船在江中缓缓而行,江边一丛丛摇曳的凤尾竹掩映着偶尔露出几角青瓦的农舍。山是不张扬的在屋后,水是轻缓飘逸的在门前流过,远离城市的喧嚣,这里该是怎样宁静平和的去处。一条小径通到江边,一个戴斗笠的渔人正在系船,几只鸭子在愉快地游泳。这幅让人如醉如痴的画面竟使人疑在梦中。
前面江面陡宽,是闻名遐迩的“黄布倒影”。据说天晴时,可以在平静的江面上看到岸边山峦和凤尾竹清晰的倒影,许多电影都在这里取景,实在是漓江上一个极有特点的景致。淡薄的雾气让人们错过这个神奇的美景。但雾中漓江的美更是无法言喻。
船复行,前方一山峰挡住去路,峰壁如刀削斧劈一般。这是漓江中惟一显阳刚的山峰。峰虽然不高但却有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一少年立于山前,注视着刀削般的峰壁,山石的皴皱勾画出九匹形态各异的马的形状,或仰天长啸或悠闲信步,同行者皆看不出。少年随后便蟾宫折桂直至封相。于是后人说,能在一分钟内看到壁上九匹马者便有宰相之才。据说,当年周总理游漓江至此,便一眼看出九匹马,传说由此更加动人起来。在导游小姐绘声绘色的讲解中,大家不由得瞪大了眼睛。直至将山峰绕到身后,大多只数到三四匹。将大家数到的凑到一起竟远超过九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知谁冒出一句,舱内一片哄笑。这山叫“九马画山”。
过了“九马画山”,岸边峰峦渐少且都离岸而去,江面也宽阔,天气也见晴朗,偶尔有太阳钻出云朵。江岸上传来悠扬的歌声,断断续续如隐在雾后的山峦,所有人的眼睛都迷蒙起来。雾中的漓江原有些淡淡的忧伤的。沐浴在江风中,人要被融掉似的,所有思绪都染上这没由来的惆怅。在这山水间,纵声欢笑竟显得浮躁,心绪也被涤荡的轻淡如雾。没有激动,没有渴望,没有了凡世间沾染的红尘。使人忘却了憎爱,也没了烦恼。身心平缓如江水,人们说话都轻柔起来。
雾中漓江的含蓄和迷离让人深陷其中。我想,漓江山水甲天下,也许更多的不是来源于她清丽娟秀的外表,而是那种能融化人的深情和娓婉,让人总有种触手可及却又擦肩而过的忧伤。原来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大多不是来自视觉而是感受,无论晴也罢阴也罢来自感觉的美应该更深沉些罢。

寒山寺游记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镇。循着枫桥路走到底即到枫桥风景区,再沿指示牌行进,九十度转角后,渐见寒山寺山门。
买票进了门,寺院很小,清幽的院落里种植着标志中日友好邦交的银杏树,据说此树有公、母之分,也有恩爱之情,真妙。
凑巧一群香港的游客进了寺院,导游讲解着关于寒山寺,关于十全、阿德和尚的典故。我也跟在团队后面,一边听着,一边想象着十全、阿德丢掉斯文争争吵吵的情景,想象着寒山寺多少年来屡起屡伏的繁华与没落。我很虔诚地上了钟楼,朱红厚重的木制楼梯极为徒峭,前面游客的脚就在头顶上。传说,钟鼓之下的地藏菩萨在三道钟声之后,会将地狱之门打开,降福消灾,一福二禄三健康。我抡木击鼓,因为过于小心,第一击太轻了,钟声响起时,短暂,沉闷,嗡嗡然。
沿寺院正轴,向东走到七级之塔,不多不少七级,正是应了佛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屠”之说。寺塔四面皆门,门外是围廊,塔楼檐角平挑,四角挂铃。拾级而上,至塔楼第二层,站在东塔门门槛上,风来,环绕在周身,强劲却又温和,我站在那儿不动,感受着风。
出了寺院,已是下午四点多,阵风吹过,枝叶摇曳,如波浪涌过。这时候,我突然想起唐朝张继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恍惚中置身于古雅的历史之中。啊,苏州的确是一个历史与时代交融共存的城市,但愿这两种文化内涵能一如既往地在苏州繁衍下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02
乘车从井冈往庐山,由南至北穿越江西省,到达庐山已是晚上八点。上山一路漆黑,只有车灯所及之处可以见物。驶上最后一段上坡路的尽头,倏然猛见迎面扑来的大片灯火,遍布在隔空相对的山坳中。虽都是不过数层的小楼,窗口透出朴素的荧光灯,静静伫立,却自有其安宁温婉之处。一车昏昏欲睡人困马乏之徒,便知粮草居宿有了着落,精神为之一振!

庐山与井冈山相反,被认为是革命走下坡路的象征。因地处江南,相邻南京,交通便利,庐山自古便是王侯将相、文人骚客亲睐的旅游胜地。白居易曾被贬在此做官,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名句,现已成了褒誉庐山为避暑胜地的广告词。另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耳熟能详的名句,皆是形容庐山的美景。

作为国家地质公园,其风景尚可,见惯了蜀中的秀丽山水,已不想在其景色上着墨;作为历来国家领导人御用的避暑胜地,山上春日的早晚仍是凉意沁人。而山上的牯岭镇,白云深处竟是居民游人如织,二十世纪初始建的多栋西式别墅,掩映在坡地绿树之中,倒是别处难以得见的景致。目之所及蜿蜒起伏的道路两旁,旧时的处所,历史的痕迹,走来别有一番滋味。

《庐山恋》这部电影是知道的,已不记得幼时是否看过。牯岭镇上唯一的电影院,每天轮番放映该片两遍,日复一日。白日里游过的花径、如琴湖、仙人洞、御碑亭等景点,在夜晚的影片中一一温习。二十多年前夸张造作的表演方式,现在觉得滑稽,时常引起电影院里一阵哄笑,倒可放松登山后疲惫的神经。

美庐是1904年外国友人所建的西式别墅,后为宋美龄的私产。蒋离开大陆前,在院内的卧石上书“美庐”二字,以此得名。现室内布置大多照旧,时间为家俱陈设镀上了岁月的意味。徜徉在斜阳映射的走廊,漫步于爬满藤蔓的墙下,回顾历史,感慨万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1-02
l don`t know.

(*^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