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村的乡村办学堂 教育好儿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村民吴其政(1573~1619),年轻时执教于李宅镇奥里寺,明末忠臣张国维曾受读其门下。崇祯十五年(1642),张国维升任兵部尚书,亲书“德寿扬敷”匾额谢师,时其政已辞叙州(在今四川宜宾)照磨(即管文书之职)回里,师生之谊殷切。木匾至今犹存。村一青石牌坊及八房厅上石刻“延陵世家”4字也系张国维手迹。明末开远侯吴凯,南明唐王隆武二年(1646)抗清兵败奔玉山,率部路寓吴良村,村人排席里门饯行,吴良“排三门”因此垂名。村人尧宰等感其忠义,随军至玉山,于南明桂王永历二年(1648)七月十九日,同吴凯一家同时遇难。清《(道光)东阳县志》载,村人吴绍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中武举,其子吴芝于嘉庆六年(1801)中武举,孙吴鹰扬于道光十一年(1831)中武举。祖孙三代戎装从军。民国时吴映白参加同盟会,吴亦枕参加国民革命军,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
明清以来,村人仕宦辈出,登儒道者代不乏人。清庠生吴绍瞻,享年95,与五子二孙二曾孙为同堂10秀才。民国时期,村有10人毕业于高等学府。1949年后,有大中专就读或毕业者90人,其中已获高级职称者12人。人才之育乃得益于历代尊师、重教、养贤之村风。旧时,各公常以厅堂为学塾,按学历发养贤租谷,凡中秀才者(民国初改为高小毕业,1941年改初中毕业)以“绅缙”礼遇。1928年以吴大宗祠为校舍办乡村国民小学。后改为县立吴良中心小学。 1934年吴映白捐地出资发动村人创办小学新校舍,至1937年建成结构为乡村花园式的校舍29间。吴亦枕撰写《建校碑记》。学生四方云集,在校生多时达 450余人。校誉隆著,吴文岐作校歌道:“笠山高,淞水长,乡村办学堂,教育好儿郎。莘湖水漾千秋泽,梅里风和一瓣香。”情景交融,乡风浓厚,学童爱唱。 1948年冬,筹办中学。1949年中学解散,学生并入东阳中学。1967年小学附设初中。1970~1978年开办“五七”高中。1984年11月,村党支部发起集资兴学,春节座谈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村民及在外工作者)自动认捐3万余元,创立省、地区、县第一个乡村教育基金会。1988年9月26日,村党支部成立建校委员会,筹集资金60余万元,历时4年建起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和师生宿舍楼。中小学的设施、设备、条件、环境彻底改观。1990年始,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100%。校风、教风、学风井然,教学质量列东阳市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