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希言自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有云:“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老子用一个自然现象点明了,真正的道总是自然运行而无需多言的。同时也指出了这个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关系。

比如说对于统治者来说,用强制性的法令横加干涉,实行暴政是长久不了的。统治者如果清静无为,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安宁平和的风气,统治者如果恣肆横行,那么人民就会有不满就会有反抗,如果统治者没有了足够的诚信,老百姓也就难以相信他。

最初统一天下的秦王朝,好不容易统一了天下,却很快就灭亡了,原因就在于他实施暴政苛政,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人民群众无法按正常方式生活,民间起义不断发生使得民不聊生。这个王朝很快就灭亡了。

相反,如果统治者清静无为,不强制政令,苛捐杂税不那么多,使得社会的发展都比较符合自然规律,统治者与百姓者往往相安无事,矛盾小了,统治者的天下就可以长存。

《论语》中孔子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没有说话,但是春夏秋冬照常运行,树木花草如其成长,上苍又说了些什么呢?

所以,在“希言”的意义上,老子和孔子这两句话的意思相近,而且都包含着一个前提,万物的生长发展都来源于天地法则,也即道的自然运行和无私奉献。因为无私,所以可以做到无言或者希言,也才使得人生有声有色。

而《道德经》第5章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多言”泛指一切偏离了道的不恰当的言论或言说,当然也包括彼时统治者繁多的政令。“数穷”意为加速挫折或加速灭亡。“守中”就是持守虚静——“中”通“冲”,泛指虚静,不是儒家的中庸。

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三国时期的杨修,聪明才智世人所不及,可说是举世无双。诸如”一盒酥”的机智,“阔”花园的警示,带来杀头之祸的“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诸多典故一直流传到现在,彰显了他的聪明过人之处。

但他却不懂得审时度势,处处表现的比曹操聪明。太肆意展示,不加掩饰,不懂适当地藏拙,更甚者他扶助曹植来应对曹操。他的才学智慧早遭曹操所忌,自己却不自觉,终于因了这鸡肋之言被发作而失去大好性命。所以说言多必失,有时失去的就是自己的性命,还会连累家人朋友。

可见,过于锋芒毕露,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而摆正自己的位置,卧薪尝胆,“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在最适当的时机表现出来,才是成事之道。

很多时候语言是无用的,所以老子觉得只有少说话,“希言自然”才符合自然天道。少说一些无聊的话,像现在每个人都有无数的群,每个群里每天都有几百条的信息等着去读去看去说,大多是毫无意义的废话,实在是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来。

总而言之,真正聪明的人不是那些只会盲目卖弄自己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懂得什么时候“沉默是金”,什么场合锋芒毕露,什么时机可以畅所欲言的人。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