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瓶颈有哪些?如何应对?

小学教育专业中外文明简史

五千年来中华文明遇到的瓶颈问题包括:
1.农耕文明走向工业、信息文明
2.地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
3.内陆文明走向海洋
还有第二种回答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问题:1.多元化冲击 2.传承发展力度不够 3.创新发展相对滞后 4.有关部门监管引导缺失
对策:1.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中,坚持明晰体用采众长 2.在传统文化继承的过程中,坚持去伪存真留精髓 3.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坚持固本培元塑英才 4.在传统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坚持聚力共给谋革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6
教育体制

首先,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体制上,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观念、制度、模式,让考试分数死死捆住教师、学生、家长的手脚,使之根本无暇以古今中外的伟大思想、伟大作品、伟大道德风范,作为教育蓝本,通过学生、家长、教师这一最广大的人群,对全中国社会进行深入细致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培育、教养,进而训练每一个中国人独立审慎地判断和行动的能力,这一“人文主义的理性缺失”,不仅造成中国学生、家长、教师巨大的生理-心理负担,更造就了一个浮躁无序、盲目投机、极具风险的社会。

中国被举世尊为“最具历史感的民族”,可眼下大中小学以及研究生的教学大纲中,根本没有贯通古今中外、讲解精确周详的全球通史、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等必修课程,相反,却充斥着各种“魔鬼训练营”式的枯燥习题练习、芜杂浅俗、过目堵心的教材、各种根本背离实际操作情形的“实用技艺”。尤其是大学教育,能真正培养一个人独立分析、判断、抉择的人文主义内容微乎其微,在一种片面强调“专业化、实用化”的、急功近利的、支离破碎的教育模式、学术模式、思维模式下,大学生们在杂乱无章、深浅不一的众多芜杂课程之间门门混个及格,根本无从分辨每一学科的价值预设、根本原理与实用技术之间的细微区别与联系,只能怀抱着一些浮光掠影式的空泛印象,盲目地投入一个异常纷纭复杂、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爱因斯坦曾批评说:“学分制令学生肤浅”,一个美国大学生修满80多个学分即可毕业,中国大学生却必须修满160多个学分!造成的教育效果是:许多大学生头脑空空,“什么都一知半解,什么都不加深究,还自命不凡,以为自己一专多能”,远远比不上民国时代的高中生!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挤压下,学生把宝贵的时间全部用来练习那些考试一结束即完全置之脑后的各种“高分诀窍题”,他的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完善、学识的增进,完全被考试分数死死捆住,无从伸展;在这种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下,学生根本无法油然产生对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敬仰、钻研、继承、传播之心,也难以从根本处、精妙处吸收外来文化、西方文化的优长,最终更无法认清并承担每一个人身上应当承担的、继承、发扬、传播、创造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
学术体制

其次,在学术管理体制上,目前妨碍中国文化崛起、文化奋进、文化创新的最大障碍,来自于目前通行于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高度官僚主义的、事事处处以数量标准衡量一切的学术管理体制。

稍通学术者都还记得这句千古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但中国许多大学的学术管理部门,半年就要求学者报告一次所发表的专著、论文,并以此评定这位学者的薪酬!如此,谁还能安静做学问,全都去匆忙炮制那些发表以后即被扫入历史垃圾堆的学术赝品、学术垃圾,而一些所谓“核心”期刊的编辑便据此收受贿赂,大搞学术腐败。

这其中,尤以发表论著的数量、发表论文的杂志规格而不以论著本身的质量为基本评判标准(比如CSSCI论文统计源)的学术评价体制,最不合理:这种依照标准化工业生产模式建立起来的学术模式,实际上是把一个民族的文化生产力、创造力、想象力、审美力、道德力、传播力、影响力乃至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全给窒息死了。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在“CSSCI”体制的挤压下,学者们无心钻研学术,全部精力用来拼凑论文并争取发表,不仅使学术腐败横生,更令教师的学术威望扫地以尽!

常言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目前学术管理体制的最大弊病,在于各级学术管理部门热衷于大搞特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盲目追求扩大规模、夺取锦标、抢夺资源,美其名曰“引入竞争机制”,实则是极大地浪费国家宝贵的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为了争取国家对重点基地、重点学科、重点项目的投资或应付层出不穷的各种考评、验收,各级大学管理机器,役使着大批学者,围绕那些“重点”团团乱转,制造出一批批堆积如山的“学术垃圾”,不断遭到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顶尖学人的讥评却乐此不疲,致使当代中国学者,连连发出“仿古”哀叹:“中国之大,竟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往昔日寇侵华,学子投笔从戎;如今国泰民安,学者竟然不能安心做学问、教书育人,学术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根本无法获得解放,目前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是中国漫长学术史上空前绝后的,必须引起全民族的警觉和最高领导层的关注!

清代学者阮元尝云:“学术盛衰,当以百年前后论其升降焉。”窃以为,百年前后之升降,尚嫌不足,现如今仅仅半年即妄自评定学者之优劣!譬如,我正研读的、清末大儒孙诒让(1848-1908)积30年之功撰成之230万字、洋洋86卷之巨著《周礼正义》,孙诒让为著此书,常年不出“玉海楼”书房,才撰成此一“持论宏通、断制精确”的总结性、里程碑式的经学巨著,若依当今数量主义的标准衡量,孙先生一定是“不合格”!

学术是一个民族的最高精神堡垒、可持续发展的最强大后劲、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深根底。如今,远有国家“首席院士”对“非典病毒”的误判而腾笑国际学界的案例,近有荣获全球仅几人具此资格的德国“洪堡学者”称号的中科院的青年科学家,因论文发表数量“不够”而被迫调动工作并抑郁自杀的悲剧,中国啊,你已初步繁荣富强并雄立世界,你竟不能宽容你的学者从容、安静地做成一种稍微像样一点、无愧祖宗、自己与外人的学问吗?!

目前最最可怕的管理体制,就是那种“独断论”、“一刀切”式的学术行政管理模式:个别大学、科研机构,迎此逆流而上,坚持“一本书主义”,即以一本或几篇论著的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学者理论素养、知识视野以及学术水平的基本标准,这种不以数量、以学术质量评定学者水平的合理方式,简便易行、功德无量,畅行坚持,必能促使中国学术起死回生。
传媒体制

再次,在传媒体制上,片面强调利润、票房、收视率、市场份额、广告收益的所谓“传媒经济学”思维,将图书、报刊、影视、音像、网络等媒介的社会责任完全置之脑后,一味靠恶俗的“畅销书”、“商业大片”、“娱乐节目”来吸引眼球,使全国巨大的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市场被几个“各领风骚没几天”的流行产品统治,一旦“风光不再”,这些产品就大量积压库房、无人问津,造成中国文化产业的巨大损失。异军突起的网络传媒,更是把大海狂潮一般的信息堆积在原本毫无思想鉴别力、审美判断力的大众、学生、小资、中产阶层面前,造成中国读书人口、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教授素质的急剧下降,网络资讯迅速淹没、替代了原先大众传媒已然十分突出的低俗乏味的同质化产品,使整个文化市场更呈无序竞争的态势……

教育、学术、传媒三大体制所暴露出来的根本缺陷,既是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规模、忽视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科学、不和谐的发展观”的产物,更促成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全民族的精神贫乏和价值混乱,实在是社会乱象之一大病根。急功近利、“政绩工程”式的选拔人才、评定学术、推出媒介的文化体制,不仅造成中国当代思想、学术、文化的荒芜、虚浮,更直接损害了中国在全球社会的文化形象与传播能力,成为中国谋求文化复兴与崛起的巨大体制瓶颈与思想瓶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