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如题所述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所包括的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这些成分与学习能力训练密切相关,包括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品质六大系统。它们之间不是机械的结合,而是有机的联系、相互作用,并构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关联的纵横交错的整体结构。

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知,如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评价等;自我情感体验,如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自我控制,如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等。

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包括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他人的认知(对同伴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对成人要求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家庭、幼儿园、社区机构、国家和民族、重大社会事件等),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公共规则、集体规则、交往规则等)。

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情绪表达和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和人交往、参加社会活动是表现的行为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言语交往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技能,合作、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等技能。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包括初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克服困难、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道德品质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幼儿身上的反应,即幼儿内化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包括关心他人、乐群、合作、诚实、谦让、分享、责任、有奉献精神、勇敢、爱护环境、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习惯,爱亲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情感。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即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特征基础上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干预和影响,如,注意力训练,以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帮助儿童逐步社会化的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