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中李白与真实李白的区别中,能看出什么深意?

如题所述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开元颂声犹在,渔阳颦鼓尚远,眼下正是整个大唐最为荣耀的盛世时代。也正是这一年,41岁的李白走进了首都长安的宫殿里。

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下辇步迎,还亲手调羹赐食,礼遇甚厚。李白不仅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反而受宠若惊,接受了招揽。此刻的李白以为,他的人生终于要改写,平步青云、一展抱负的时候就要到了。

一、盛世的天才少年

虽然是大唐盛世,但真正衣食无忧的人,并不多。而李白的少年时期,是一般人羡慕不来的优渥生活。

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每当读李白的这首诗,那种感觉就像是,穿着草鞋、没过温饱线的少年,津津有味地听他的同学说,天天在肯德基大快朵颐的故事。这样的优渥,却没有把李白培养一个富二代一般的纨绔子弟,却反而成就了一个天才少年。

705年,李白五岁,他已经开始读书了;715年,李白15岁,已经是一个好任侠、善赋诗,在文艺界小有名气的优秀青年。接下来,从开元三年到十二年,李白基本上就做了两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725年,开元十三年,已经游遍巴蜀、学富五车的盛世天才李白,才真正走向了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前半生的李白,却有着讳莫如深的家世。直到现在,也没人清楚,李白的家世和家族。唯一清楚的是,他的一生都没有像其他饱学之士一样,通过科举入仕。很多人猜测,正是因为李白特殊的家世,他才不得不磨砺见闻、饱读诗书,以求改变家族命运。就如同大山里出生的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走出大山去。

二、千金散尽为哪般?

有证据表明,李白出蜀的时候,携带着不菲的资金。虽然在诗中,他总是过着贵族一般的生活,但实际上,他的个人生活并不见得多么奢侈。因此,这些资金或许不是供他挥霍,而是有着不同寻常的目的。因为接下来的几年里,李白开始了他千金散尽的结交生涯。从726年到731年,李白先后在陈州结识了李邕,在淮扬间结识孟浩然,又在安陆结交了裴长史;

于长安拜谒宰相张说,结识其子张垍;又寓居于玉真公主的终南山别馆;还有许多没有记录名字的王公大臣。同时,李白娶了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而且几乎是入赘。

诗人、官员、还有皇族显贵,这看似杂乱的结交背后,却有着一条分明的主线。724年,距离写出“端居耻圣明”名句已经过去了7年,然而孟浩然还改其求官之志,刚从洛阳南下;725年,李邕献赋于玄宗,深得赏识,李邕吹嘘自己“当得相位”。

也就是说,李白结交的这些人都离不开一个“官”字,甚至不乏追名逐利之人。俗话说,志同则道合。我们认识的李白,以才显世、清高自持,然而却十分讨好的去结交了这些人,李白的别样目的已经十分清楚了。与我们想象的不同,虽然发明了科举,但科举入仕,并不是大唐实现理想抱负的唯一选择,甚至不是主要选择。

唐朝科举录取的人非常少。这一现象直到宋太宗时,才发生了改变。而在这之前,通过结交达官显贵而得到举荐的方式,仍是很多家族背景深厚的青年的绝佳选择。唐玄宗为了标榜盛世气象,更是放宽了门槛,下诏“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

李白虽然才情无双,但似乎缺少深厚的家族背景。于是,李白不惜“千金散尽”,就是为了弥补自己家世的薄弱,为自己的晋升求官之路铺就一条道路。然而事实却不像他诗中一样“还复来”,他等来的是穷困潦倒,一无所获。

731年的冬天,屡受挫折的李白有些灰心了,但很快又重拾了信心。如果说有人还觉得这不是真实的李白,那么他接下来的行为,将会彻底颠覆你对诗仙的看法。

三、中年迷失的诗仙

734年,李白向玄宗献《明堂赋》;735年,李白献《大猎赋》;当年,李白再谒卫尉张卿、工部侍郎贺知章,并献诗歌;值得一提的是,李白被称之为“诗仙”,正是来自于贺知章的点评。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李白还比较隐晦,不想彻底丢弃清高的话,这些行为已经赤裸裸的表明了其求官之志,这些行为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李白开始有点着急了。从天才少年,再到誉满天下的青年,再到现在,李白已是年届不惑的中年人了。

然而,自己饱读诗书,才情无双;千金散尽,倾心结交,蹉跎了10多年光阴,却始终看不到一点成功的希望。这个结果,不由得李白不心急。现实有时候就是这样,你越是想得到,就越得不到;当你放下一切,都快要灰心的时候,希望却来了。742年,从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口中多次听说,又亲自看了李白的诗赋之后,唐玄宗终于决定召见李白。

而这一年,李白已经41岁了,才第一次进入到长安的宫阙。与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已经在15年前进士及第;比他还要耿直的诗人苏轼,在这个年龄已经做了几轮官了。不过李白觉得,好歹是等来了机会,唐玄宗的接见也显得十分隆重。虽然唐玄宗只授了他翰林之职,但李白或许相信,早晚有一天,皇帝会看到自己的饱学和才干。

更重要的是,人到中年,李白此时也不得不低头了。然而,事实是,李白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唐玄宗却只需要他的妙笔生花来粉饰太平,传之后世。诗仙李白,在唐玄宗的宠信中逐渐迷失了自我。《清平调》三首,将李白、唐玄宗、杨贵妃这个组合的奇妙,还有中年李白的辛酸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人可以短时间伪装自己,却难以久藏毕生的理想和抱负。在他人的嫉妒中,在李白对御用文人生活的厌倦中,李白的为官生涯仅仅维持了不到两年。所谓“呼之不朝”、“力士脱靴”明显带着李白的自嘲和无奈,我们却一直都当了真。

四、豪放不羁,还是自我放逐

李白没有想到的是,742年的那一天,是他人生仅有的高光时刻。759年,又经历了难得的“起起落落落落”之后,李白开始了他豪放不羁的余生,更确切的说,是自我放逐。

从此,明白了自己更适合于哪里的李白,就如同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忍饥月下独徘徊的徐渭,装疯放还梅枝图的唐伯虎,开启了他最后的别样人生。在诗歌的世界里,李白是一个高在云端的诗仙;在现实的世界里,李白在大多数时候都穷困潦倒,靠人接济。真正的李白,并不像诗歌里看到的那样浪漫,他只想用这满身才气,换来诗歌里不屑一顾的一官半职。

762年,李白逝世。不知他的晚年,是否会经常回忆起41岁那年,长安的宫殿和屋檐。小时候,总是羡慕李白的才情,羡慕李白可以无拘无束、放浪形骸。长大后,才明白即使如李白,也逃不过人到中年的现实。现实,造就了人到中年的油腻。这种油腻,是一个屋檐,一个连后人眼中放浪不羁的诗仙李白,都不得不低头的屋檐。

事实上,在大唐的盛世里,最可悲的不是不得不低头的屋檐,更是低了头却仍旧没有被接纳的窘迫。而这浪漫背后的自我放逐,不仅仅只有李白,更像是一朵乌云。一朵连大唐盛世的光辉,也掩盖不了的乌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