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来韦庄这首诗的感受?

如题所述

得了肺癌应该怎么办?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之外我们在家的起居饮食也要引起重视,配置合理的饮食搭配对患者的康复也能起到加大的帮助。那么吃什么食物对肺癌有好处呢?下面就给大家解答一下。

吃什么食物对肺癌有好处?

1、多吃新鲜果蔬
不论手术前后,都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绿、黄、红蔬菜、香菇、黑木耳、芦笋、柠檬、红枣等,因果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是抑癌物质,能够阻断癌细胞的生成。不吃或少吃刺激性食物,包括油炸食物。可经常吃些大蒜,大蒜中含有抗癌物质。

2、素饮食法则
在前期肺癌饮食中,要注意供给要素饮食:肺癌病人在手术前半个月,除一日三饭外,还要辅加要素饮食。要素饮食,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素,由于营养素齐全可满足机体的需要该,不需消化即可在小肠上端吸收,可口服或管饲用之。

3、保证蛋白质
肺癌前期病人,还要加强营养的摄入。肺癌的病人无吞咽困难时,需要自由于择食,在不影响医治的情况下,要多吃一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鸭、兔、鱼、虾、豆制品以及各种谷类,一般不限制食量,保证良好的营养,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假如营养状况较差,非常难耐受手术的创伤,术后愈合慢,易感染,对手术康复极为不利。因此就需要合理的饮食搭配。

吃这五种水果对肺癌有好处
1、 葡萄:葡萄中含有的白藜芦醇可防止正常细胞癌变,并能抑制已恶变细胞的扩散。中医认为葡萄有益气补血、除烦解渴、健胃利尿之功能,酸甜的葡萄对接受放疗及手术后的癌症患者较为适宜,可常食之。

2、草莓:草莓中含有鞣花酸,能保护机体免受致癌物的伤害,尚有一定抗癌作用。草莓有生津止渴、利咽润肺之功用,对缓解鼻咽癌、肺癌、喉癌患者放疗反应、减轻症状有益。

3、香蕉:据研究发现香蕉提取物对黄曲霉素B1等三种致癌物有明显抑制其致作用。动物实验发现如果缺镁,机体清除癌细胞能力大大消弱。而香蕉含镁、钾元素,有一定防癌抗癌作用。大肠癌患者放疗后津伤血热、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带血者食之有益。

4、无花果:无花果肉中含抗瘤成份,能抑制癌细胞蛋白的合成。据6家肿瘤医院通过对1300多例患者观察,发现无花果对腹水癌、肉瘤、肝癌、肺癌等有一定抑瘤率,可作为癌症患者的食疗佳果。

5、猕猴桃:每百克果实含维生素C150毫克、其维C含量居水果之冠。猕猴桃能通过保护细胞间质屏障,消除食进的致癌物质,对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起一定作用。咪酸甘、性寒的猕猴桃有清热生津、活血行水之功,尤适于乳癌、肺癌、宫颈癌、膀胱癌等患者放疗后食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4
《诗经》有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张恨水先生的小说《燕归来》正是以此开篇立意,紧紧围绕一个女学生和四个男学生爱情追逐的故事,因此激起无数向往花前月下之浪漫的读者的好奇心,不愧是“鸳鸯蝴蝶派”的开山门主。

但是,这篇小说如果仅仅局限于此的话,则与时下汗牛充栋的快餐小说无异,也就没有张恨水先生今时今日的文学地位了。

小说表面上看去是众男追女的闹剧,其实折射出民国二、三十年代新式青年的情感态度和追求方式。新文化运动解放后的中国青年,可能有的在家里接受的还是传统教育,但是在学校一般都开始接受西化思想,穿西服,念洋文,尤其是男女平等和自由恋爱等信条,甚或欧美女士优先的绅士教条也是深入人心的。

所以,才可能突破中国伦理的传统教条,出潼关、渡黄河、宿窑洞、食黑馍,千里相送,热情而执着,不能不令人佩服。然而,这情感又并非坚定不移的,“纵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专情之人实在少见。

所以四人中最为燕秋信赖的石耐劳、高一虹在觅到新欢后先后离去,而故事最耐人寻味的也正是这一点:最倚重的往往最先离开。

不知道这样的安排纯粹是张恨水先生的个人经历,还是她对燕秋女士识人不逮的讽刺,或是对人性的某种剖析?追求的热烈与用情的浮动正好形成强烈的反比,那个时代的新青年已然如此,何况今日?

另外,小说对几个青年男女的心态琢磨也很有意思。最后陪燕秋上路的高一虹、费昌年、吴健生等三人,虽然在女士面前争相邀功、互相妒忌猜忌,但经风雨、共患难,同学之谊或多或少还是有的。

行事作为,三人虽然都是学生,然背景有异,学科不同,自然也就显出不同的特性来:首先高一虹乃南洋华侨,喜弄文学,交友甚广,为人较为虚荣然而心机不深;费昌年主修法律,思想颇有见地、城府较深,但为人比较厚道宽容;吴健生学理工科,为人较真小气,时常牢骚满腹,与燕秋距离最远,但对这份感情也最能坚守。

因此,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几位男士的形象就生动的跃然纸上了。当然,人物描写中最有意思的当数女主角燕秋女士。此女性情高傲,胸存大志,幼年的苦难更增加了她出类拔萃的睿智和出于日常年龄的成熟。

虽然偶尔有小女儿性情和心态,但有两点足可见其特别之处:一是自江南富庶之乡义无反顾地要回贫瘠荒凉的西北老家。

如果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只是年轻人的意气用事的话,那她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实在是巾帼不让须眉,在人生志向上明显高出同行的男伴;

二是她平衡各方的“权术”手腕不能不说是高超。

面对一拨追求自己的男友,既要他们心甘情愿地护送自己西行,又不能激化矛盾导致内讧或令自己难堪,所以小说中每每有这位女士义正词严的告诫、嬉笑婉转的点醒以及适时的情意外露,颇有帝王驭臣的风范。

除去人物塑造,这部小说最为精妙的地方应该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以及我国西北部人文风情的描述,这才足以显现一个优秀作家的文学功底和知识涵养。

首先是对逃难灾民的苦难生活入木三分的描写,以前看书、看电视也知道中国古代一旦遇到旱涝蝗灾,灾民就得流离失所、啃树皮、吃草根,甚至易子互食,但总觉得那是一种画面和概念,尚不能体验到这人间悲剧的惨状。

但是,看过这部小说,几乎亲历了这个不幸的家庭一步步被饥饿逼向死亡的过程,再联想到灾荒或战争下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方才明白什么是“安居乐业”,什么是“国家慎战”;其次是对当时军阀混战,军队强拉壮丁、官僚鱼肉百姓的反映,燕秋的两个哥哥被强拉入军,父亲好不容易弄到的一担救命粮也被军队强行没收。

在民不聊生的地方,政府不思抚民安政、休养生息、重建生产,而是雪上加霜,即使糟糠也不放过,这样导致的的结果是:灾荒过去五年了,仍然是千里黄土不见人烟,贫瘠农田不见膏粱,最大的西部省会城市西安破落不堪,曾经万人的小镇也人丁凋零。两个字概括:荒凉。

此次的旅程从河南开封说起,经西安到兰州,这条路承载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厚重的历史:曾经的黄河文明发源地,曾经的丝绸之路,曾经的大唐盛世,曾经的诗词曲赋,曾经的文化瑰宝……最终,似乎都被黄沙厚土掩埋了,消失于历史的隧道。

作者安排了一群重视历史文化古迹的主人公,一路护送美人归,也是一路游历风景名胜。这掩藏的更深层次的悲哀应该是对历史的荒疏和践踏。
第2个回答  2022-03-13
《燕来》是晚唐诗人,前蜀宰相韦庄的作品。

我们熟悉韦庄,更多的是“花间词人”这个称谓。他和温庭筠共称为“花间派”词人两大代表人物,在晚唐五代时期,为词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为末世社会风气的颓靡,花间词作为娱乐业的代表文案,沉溺于女色、宴乐的描写,为历代文人所侧目。
但是在词牌这个文艺类别中,正是花间词这种婉约、柔媚的风格为词牌定下了千年基调。
除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出轨,整个中国词牌史都沉浸在晚唐风格之中,即使到了清朝的纳兰性德,还是没有走出阴柔之气。
这种现象一直到了新中国伟人的手上,才出现了现象级改变。不过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有士大夫特色的诗词创作者、革命家,虽然发出新声,却也无法改变白话文、现代诗词推倒古典诗词的历史洪流。
直到今天,真正的文言诗词都已经衰落了。
很多朋友一定会反驳我,祖国文艺复兴一片大好,诗词的重新崛起指日可待,君不见人人都背诵,甚至央视都出了好多诗词节目?
这是好现象,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可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诗词现在需要提倡保护——就是因为已经接近消亡了。
古诗词不会再有任何形式上的探路和改革。
格律诗的形式在晚唐就完全固定,没有改进的可能,词牌则在北宋末周邦彦时期也就已经成为固定格式。虽然音乐千年之中不断变化,老词牌音乐散佚,但是用字平仄、句子长短已是铁板钉钉,不能变化。
我们能做的只是内容的更新,这就叫做旧瓶装新酒,其实没多大意思——仔细想想,把飞机、高铁写进格律诗,固然是内容上的开创,却总是差了味道。
文艺发展是不断向世界化、立体化、前缘化、影像化、现代化发展的。旧的文化传统,比如诗词,我们保护下来,继承下来,也不过是虚荣心驱使下的民族伟大之自我证明。
诗言志、词调情,特别是柔媚之情,已经成为文化历史中的一种定势,再没有改变的需要——而这主要就是温庭筠、韦庄的功劳。
韦庄这个人并非天生阴柔,即便是他的花间词,和温庭筠的做派也不一样。
温庭筠的词秀,而韦庄的骨秀。
何为骨秀?用词简单大气,传达出清秀、柔美的整体感觉,不过多注重辞章雕饰,没有华丽之气。虽然不写大情怀,囿于小情调创作,但是文字清新,内容清丽。
这和韦庄本人经历有关。年轻的时候,韦庄也是个像白居易的诗人,喜欢作诗针砭时弊。他反映黄巢之乱的《秦妇吟》在当时的流传度甚至超出了《长恨歌》。六十岁左右才科举出仕,因为早期在各地幕府游荡效力,让他很快看清楚了中央政权的无能和天下大变的趋势,所以当了几年朝官之后,毅然离开中央投奔地方割据势力王建,顺利躲开了唐朝的覆亡之灾。
在离开唐王朝之后,韦庄就再也没有写过一首诗,开始了花间词的创作。唐王朝的倾塌,也埋葬了韦庄的诗心。
这首《燕来》,虽然没有记载写在什么时候,但可以肯定是他在投奔王建之前的作品。
这是一首简单的七绝: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它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一真”部的七绝,平仄严合。到了晚唐,写七绝还出律是说不过去的。
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感时诗。有很多朋友认为这是一首咏古诗,其实算不上。这里只是写了一年左右的变化,并没有那么久远的古事要怀吊。
这首诗的关键在于诗人是以燕子的角度来写,这在当时,自然是新奇有趣的。又有很多朋友拿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燕子来和这首诗联动,借“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燕子来说明这首诗的怀古。
其实两不相干。刘禹锡的《乌衣巷》实际上还是以诗人看到的景色来逐步展开对旧王朝的怀想,燕子不过是他情感抒发的一种工具。他写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明明白白的第三视角,甚至是上帝视角,所以我们在读那首诗的时候更容易代入游人身份,体验方式因为正常而平常。
韦庄这首感时诗就明显要有趣得多,通篇都是以燕子的身份在表述。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去年离开,今年回来却惊讶地发现房子都换新了。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在花丛中互相聊天,才了解到这房子已经换了主人了。
这就是完全把燕子当作人在思考,如果没有标题《燕来》,我们把这首诗的主人公换成去年离家的游子,今年回来,人事已非,房屋易主,那种世事动荡,朝不保夕的感觉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
韦庄用字简单、明白,很有盛唐诗人的风范,但是情感委婉、绵长,正是晚唐诗人的辗转心思。
这是中唐和晚唐诗人共同的努力,让情感更加细腻,让表达更加精致,这种诗风的转换一旦配合社会风气的颓唐,就成为后人诟病之形式浮华、内容空洞的晚唐体。
韦庄经历了唐朝覆亡的整个过程,并帮助王建立国,成为前蜀的开国名相。但是他在转折点之后将情感都隐藏了起来,只是通过花间词来逃避自己已经死亡的天下之心。
他转折点之前的诗,在语言上学习盛唐中唐,在内容上虽然受李商隐、白居易等人影响,意境婉转悠远,但是并没有颓败的气息。
韦庄因为政治位置转换,放弃了诗的创作,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损失,却成就了千年词牌“骨秀”基因。
韦庄明显意识到自己精神上的变化,但是潜意识中固守着诗的讽喻功能和高尚地位,所以不愿意再写诗。
诗词分野是一个文史潮流,在韦庄的身上是体现得最为决绝的。
《燕来》是一首好诗,很有些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味道。
崔护的桃花诗是热烈中的遗憾,而韦庄的燕来诗,是清冷中的哀伤。
第3个回答  2022-03-13
《燕来》是晚唐诗人,前蜀宰相韦庄的作品。

我们熟悉韦庄,更多的是“花间词人”这个称谓。他和温庭筠共称为“花间派”词人两大代表人物,在晚唐五代时期,为词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为末世社会风气的颓靡,花间词作为娱乐业的代表文案,沉溺于女色、宴乐的描写,为历代文人所侧目。
但是在词牌这个文艺类别中,正是花间词这种婉约、柔媚的风格为词牌定下了千年基调。
除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出轨,整个中国词牌史都沉浸在晚唐风格之中,即使到了清朝的纳兰性德,还是没有走出阴柔之气。
这种现象一直到了新中国伟人的手上,才出现了现象级改变。不过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有士大夫特色的诗词创作者、革命家,虽然发出新声,却也无法改变白话文、现代诗词推倒古典诗词的历史洪流。
直到今天,真正的文言诗词都已经衰落了。
很多朋友一定会反驳我,祖国文艺复兴一片大好,诗词的重新崛起指日可待,君不见人人都背诵,甚至央视都出了好多诗词节目?
这是好现象,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可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诗词现在需要提倡保护——就是因为已经接近消亡了。
古诗词不会再有任何形式上的探路和改革。
格律诗的形式在晚唐就完全固定,没有改进的可能,词牌则在北宋末周邦彦时期也就已经成为固定格式。虽然音乐千年之中不断变化,老词牌音乐散佚,但是用字平仄、句子长短已是铁板钉钉,不能变化。
我们能做的只是内容的更新,这就叫做旧瓶装新酒,其实没多大意思——仔细想想,把飞机、高铁写进格律诗,固然是内容上的开创,却总是差了味道。
文艺发展是不断向世界化、立体化、前缘化、影像化、现代化发展的。旧的文化传统,比如诗词,我们保护下来,继承下来,也不过是虚荣心驱使下的民族伟大之自我证明。
诗言志、词调情,特别是柔媚之情,已经成为文化历史中的一种定势,再没有改变的需要——而这主要就是温庭筠、韦庄的功劳。
韦庄这个人并非天生阴柔,即便是他的花间词,和温庭筠的做派也不一样。
温庭筠的词秀,而韦庄的骨秀。
何为骨秀?用词简单大气,传达出清秀、柔美的整体感觉,不过多注重辞章雕饰,没有华丽之气。虽然不写大情怀,囿于小情调创作,但是文字清新,内容清丽。
这和韦庄本人经历有关。年轻的时候,韦庄也是个像白居易的诗人,喜欢作诗针砭时弊。他反映黄巢之乱的《秦妇吟》在当时的流传度甚至超出了《长恨歌》。六十岁左右才科举出仕,因为早期在各地幕府游荡效力,让他很快看清楚了中央政权的无能和天下大变的趋势,所以当了几年朝官之后,毅然离开中央投奔地方割据势力王建,顺利躲开了唐朝的覆亡之灾。
在离开唐王朝之后,韦庄就再也没有写过一首诗,开始了花间词的创作。唐王朝的倾塌,也埋葬了韦庄的诗心。
这首《燕来》,虽然没有记载写在什么时候,但可以肯定是他在投奔王建之前的作品。
这是一首简单的七绝: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它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一真”部的七绝,平仄严合。到了晚唐,写七绝还出律是说不过去的。
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感时诗。有很多朋友认为这是一首咏古诗,其实算不上。这里只是写了一年左右的变化,并没有那么久远的古事要怀吊。
这首诗的关键在于诗人是以燕子的角度来写,这在当时,自然是新奇有趣的。又有很多朋友拿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燕子来和这首诗联动,借“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燕子来说明这首诗的怀古。
其实两不相干。刘禹锡的《乌衣巷》实际上还是以诗人看到的景色来逐步展开对旧王朝的怀想,燕子不过是他情感抒发的一种工具。他写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明明白白的第三视角,甚至是上帝视角,所以我们在读那首诗的时候更容易代入游人身份,体验方式因为正常而平常。
韦庄这首感时诗就明显要有趣得多,通篇都是以燕子的身份在表述。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去年离开,今年回来却惊讶地发现房子都换新了。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在花丛中互相聊天,才了解到这房子已经换了主人了。
这就是完全把燕子当作人在思考,如果没有标题《燕来》,我们把这首诗的主人公换成去年离家的游子,今年回来,人事已非,房屋易主,那种世事动荡,朝不保夕的感觉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
韦庄用字简单、明白,很有盛唐诗人的风范,但是情感委婉、绵长,正是晚唐诗人的辗转心思。
这是中唐和晚唐诗人共同的努力,让情感更加细腻,让表达更加精致,这种诗风的转换一旦配合社会风气的颓唐,就成为后人诟病之形式浮华、内容空洞的晚唐体。
韦庄经历了唐朝覆亡的整个过程,并帮助王建立国,成为前蜀的开国名相。但是他在转折点之后将情感都隐藏了起来,只是通过花间词来逃避自己已经死亡的天下之心。
他转折点之前的诗,在语言上学习盛唐中唐,在内容上虽然受李商隐、白居易等人影响,意境婉转悠远,但是并没有颓败的气息。
韦庄因为政治位置转换,放弃了诗的创作,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损失,却成就了千年词牌“骨秀”基因。
韦庄明显意识到自己精神上的变化,但是潜意识中固守着诗的讽喻功能和高尚地位,所以不愿意再写诗。
诗词分野是一个文史潮流,在韦庄的身上是体现得最为决绝的。
《燕来》是一首好诗,很有些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味道。
崔护的桃花诗是热烈中的遗憾,而韦庄的燕来诗,是清冷中的哀伤。
第4个回答  2022-03-13
《燕来》是晚唐诗人,前蜀宰相韦庄的作品。

我们熟悉韦庄,更多的是“花间词人”这个称谓。他和温庭筠共称为“花间派”词人两大代表人物,在晚唐五代时期,为词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为末世社会风气的颓靡,花间词作为娱乐业的代表文案,沉溺于女色、宴乐的描写,为历代文人所侧目。
但是在词牌这个文艺类别中,正是花间词这种婉约、柔媚的风格为词牌定下了千年基调。
除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出轨,整个中国词牌史都沉浸在晚唐风格之中,即使到了清朝的纳兰性德,还是没有走出阴柔之气。
这种现象一直到了新中国伟人的手上,才出现了现象级改变。不过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有士大夫特色的诗词创作者、革命家,虽然发出新声,却也无法改变白话文、现代诗词推倒古典诗词的历史洪流。
直到今天,真正的文言诗词都已经衰落了。
很多朋友一定会反驳我,祖国文艺复兴一片大好,诗词的重新崛起指日可待,君不见人人都背诵,甚至央视都出了好多诗词节目?
这是好现象,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可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诗词现在需要提倡保护——就是因为已经接近消亡了。
古诗词不会再有任何形式上的探路和改革。
格律诗的形式在晚唐就完全固定,没有改进的可能,词牌则在北宋末周邦彦时期也就已经成为固定格式。虽然音乐千年之中不断变化,老词牌音乐散佚,但是用字平仄、句子长短已是铁板钉钉,不能变化。
我们能做的只是内容的更新,这就叫做旧瓶装新酒,其实没多大意思——仔细想想,把飞机、高铁写进格律诗,固然是内容上的开创,却总是差了味道。
文艺发展是不断向世界化、立体化、前缘化、影像化、现代化发展的。旧的文化传统,比如诗词,我们保护下来,继承下来,也不过是虚荣心驱使下的民族伟大之自我证明。
诗言志、词调情,特别是柔媚之情,已经成为文化历史中的一种定势,再没有改变的需要——而这主要就是温庭筠、韦庄的功劳。
韦庄这个人并非天生阴柔,即便是他的花间词,和温庭筠的做派也不一样。
温庭筠的词秀,而韦庄的骨秀。
何为骨秀?用词简单大气,传达出清秀、柔美的整体感觉,不过多注重辞章雕饰,没有华丽之气。虽然不写大情怀,囿于小情调创作,但是文字清新,内容清丽。
这和韦庄本人经历有关。年轻的时候,韦庄也是个像白居易的诗人,喜欢作诗针砭时弊。他反映黄巢之乱的《秦妇吟》在当时的流传度甚至超出了《长恨歌》。六十岁左右才科举出仕,因为早期在各地幕府游荡效力,让他很快看清楚了中央政权的无能和天下大变的趋势,所以当了几年朝官之后,毅然离开中央投奔地方割据势力王建,顺利躲开了唐朝的覆亡之灾。
在离开唐王朝之后,韦庄就再也没有写过一首诗,开始了花间词的创作。唐王朝的倾塌,也埋葬了韦庄的诗心。
这首《燕来》,虽然没有记载写在什么时候,但可以肯定是他在投奔王建之前的作品。
这是一首简单的七绝: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它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一真”部的七绝,平仄严合。到了晚唐,写七绝还出律是说不过去的。
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感时诗。有很多朋友认为这是一首咏古诗,其实算不上。这里只是写了一年左右的变化,并没有那么久远的古事要怀吊。
这首诗的关键在于诗人是以燕子的角度来写,这在当时,自然是新奇有趣的。又有很多朋友拿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燕子来和这首诗联动,借“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燕子来说明这首诗的怀古。
其实两不相干。刘禹锡的《乌衣巷》实际上还是以诗人看到的景色来逐步展开对旧王朝的怀想,燕子不过是他情感抒发的一种工具。他写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明明白白的第三视角,甚至是上帝视角,所以我们在读那首诗的时候更容易代入游人身份,体验方式因为正常而平常。
韦庄这首感时诗就明显要有趣得多,通篇都是以燕子的身份在表述。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去年离开,今年回来却惊讶地发现房子都换新了。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在花丛中互相聊天,才了解到这房子已经换了主人了。
这就是完全把燕子当作人在思考,如果没有标题《燕来》,我们把这首诗的主人公换成去年离家的游子,今年回来,人事已非,房屋易主,那种世事动荡,朝不保夕的感觉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
韦庄用字简单、明白,很有盛唐诗人的风范,但是情感委婉、绵长,正是晚唐诗人的辗转心思。
这是中唐和晚唐诗人共同的努力,让情感更加细腻,让表达更加精致,这种诗风的转换一旦配合社会风气的颓唐,就成为后人诟病之形式浮华、内容空洞的晚唐体。
韦庄经历了唐朝覆亡的整个过程,并帮助王建立国,成为前蜀的开国名相。但是他在转折点之后将情感都隐藏了起来,只是通过花间词来逃避自己已经死亡的天下之心。
他转折点之前的诗,在语言上学习盛唐中唐,在内容上虽然受李商隐、白居易等人影响,意境婉转悠远,但是并没有颓败的气息。
韦庄因为政治位置转换,放弃了诗的创作,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损失,却成就了千年词牌“骨秀”基因。
韦庄明显意识到自己精神上的变化,但是潜意识中固守着诗的讽喻功能和高尚地位,所以不愿意再写诗。
诗词分野是一个文史潮流,在韦庄的身上是体现得最为决绝的。
《燕来》是一首好诗,很有些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味道。
崔护的桃花诗是热烈中的遗憾,而韦庄的燕来诗,是清冷中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