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立下哪些原则,他会越来越优秀?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7

第2个回答  2019-09-17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的3-6岁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具可塑性的时期。此时为孩子制定规则绝不是为了限制他的发展。相反,它可以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如何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同时,它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我控制的人,这在他长大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尤为重要。

首先,与人打招呼。主动问候别人,或者点头微笑...这些是父母从小就应该教给孩子的最基本的方式。然而,孩子们不应该被迫打招呼。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问候他人。孩子们自然会学会这样做。

第二,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走。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仍然非常模糊,他们不清楚自己拥有什么和别人拥有什么。当你看到你想要的,你认为那是你自己的。这时,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他们可以在正常生活中做更多的练习和指导。哪个属于孩子,哪个属于母亲,哪个属于父亲。他们可以帮助他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建立一个界限。给她独立判断和制定规则的机会,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第三把东西带回哪里。3到6岁的孩子自理能力差。能够及时把东西放回原位也能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第四,学会道歉。父母很容易让他们的孩子去任何地方,因为他们还年轻。即使孩子们不为他们的错误道歉,他们也会宽容和原谅他们。这种待遇会让孩子们觉得做错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犯更多的错误。第五,学会先来后回,孩子永远是第一个。如果孩子们被允许先做一切,先吃饭,先选择,那只会让孩子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

第3个回答  2020-09-17

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熊孩子”,而往往“熊孩子”的背后,对应的就是“熊家长”。父母的行为会一直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们的言行实际上代表了父母的教育。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成为勇敢,正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不是其他人群中的“熊孩子”和“捣蛋鬼”。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是正方形。”孩子三岁后,家长就应该给孩子立下几条规矩,这么做孩子将会终身受益。只有慢慢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成为许多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第一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有些孩子总是喜欢抢别人的玩具,或者是到别人家里做客,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想拿走。作为父母,我们必须理性地对待这种行为。当孩子有抢夺玩具的情况时,父母应该认真拒绝并对孩子说:“这不是你的玩具,你不能拿走它。” “玩你自己的玩具,你不能抢别人的。”让孩子们了解规矩,并知道不能随便拿不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这样孩子们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到正确的认知。

第二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当我们在火车上,看电影,在餐厅吃饭时,最可怕的遭遇是跑来跑去,吵闹的熊孩子。但是,他们的父母并不以为然,觉得孩子就应该如此无忧无虑地玩耍,事实上,这样的熊父母才是更可气的。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但父母必须为孩子立规矩,让孩子知道在玩耍时应该分场合和地点,并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如果你大声说话,乱跑乱跳会影响到别人。让孩子知道他的不良行为是受约束的,这样才不会被他人所讨厌。

第三要懂得理解别人。当孩子们玩耍时,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争吵或分歧。有些孩子会将所有错误归咎于他人。他们认为都是别人不好,他们是对的,他们会和父母说其他小朋友的坏话。父母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应该顺着孩子说,要先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听孩子说完后应该耐心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慢慢学会理解他人,并且不会再被别人说成没有家教的孩子了。

第4个回答  2019-11-18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体现了规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父母在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时,可以通过孩子自己"学习——发现”。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所以,开始规矩教育吧!
-
一、规矩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二、立下的规矩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乱丢垃圾,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三、定规矩,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四、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五、惩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六、偶然可以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
七、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规范约束孩子。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她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她,"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父母培养孩子形成规矩的习惯是漫长的,不能一蹴而就。以上的规矩应该是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但因人而异。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