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总是喜欢回味过去?

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念旧的。喜欢回忆过去,现实生活不美好。

据俄裔美国学者博伊姆(1959-)的考证,怀旧(nostalgia)一词原本来自两个希腊语词,即返乡(nostos)与怀想(algia)。该词最初是由瑞士医生候佛在1688年发表的一篇医学论文中杜撰出来的。作为一种疾病,怀旧造成了错误的表征,令患病者丧失与现时的联系。而思念故乡变成了他们单一的精神专注,病人感染一种毫无生气的、憔悴的姿态,对一切冷漠,混淆了过去与现在、真实的与想象的事件。按照博伊姆的看法:怀旧不仅是对于一段已经逝去的时间和消失的家园的思念,也是对于曾经居住在那里、现在却散居全世界的友人的思念。博伊姆的说法过于文学化,那么从哲学角度来说,怀旧对于个体的存在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这倒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20世纪哲学的一个亮点就是存在主义的兴起,它主要是关于人的存在状态的学说。存在者的困境在于总是处于被遮蔽状态,去蔽就是一种主动地让存在显现的过程。既然如此,我们都明了人是一种在时间中生存的生物,他的命运注定是向死而生的存在者。在人作为存在者在时间中展开的过程中就面临两个难题:其一,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时间的无限性的对峙;其二,人作为时间性生物,无时无刻不在消费着意义,而意义的存量总是会出现供需矛盾的境况,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抛开第一个问题不谈,我认为怀旧的内在原因是人作为存在者遭遇了意义赤字的困境。换言之,现有的意义存量不够我们当下的消耗,而我们又时刻离不开对生命而言非常重要的意义食粮,为了弥补这份精神赤字,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意义供应源,怀旧是一种很好的节省成本的意义来源。生产意义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这是人在世生存的硬性约束。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意义的生产还受到所处时代的强烈影响,在社会普遍失范、信仰危机的背景下,精神生产更是陷入萧条阶段。抛开社会因素不谈,仅就个体而言,人到中年以后也会出现强烈的怀旧感。
年之少时,血气方刚,精力旺盛,此时他有无穷的精力和时间去创造各种意义,此时他的意义生产是处于混杂的、井喷式的高产阶段,他面临的困境是无从选择,而不是缺少意义,所以年轻人很少怀旧,他遭遇的困境更多的是无从选择与茫然,甚至无所适从。中年以后,时间和精力被各种琐事占去,相对而言生产意义的时间减少了;另外,中年的时候,人通常都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与选择标准,此时他会直接过滤掉很多与内在标准不符的意义增量,从而导致意义的生产处于供需刚刚平衡甚至开始出现赤字的阶段,而中年阶段又是人生中消费意义最多的时段,此时,经常出现意义供给不足的局面,怎样弥补这些意义空缺?增加意义的产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中年时段的各种掣肘因素太多,导致有心无力,此时只好从过往的意义库存中挑选那些先前遗留下的并且符合当下标准的意义存量,以此来弥补中年阶段出现的意义空缺,这就是怀旧产生的根本原因。老年阶段情况更糟,意义赤字会更大,而且生产能力几乎丧失,所以老年人更喜欢怀旧,那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在这个解释里,我们还可以引申出一个更为有趣的推论:人生中的重大事情往往具有超量的意义内涵。这个推论说明重大事情往往包含多个解释层面,每个层面都会随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生发出更多以前没有发现的意义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大事件是人生意义的宝库,年轻时要尽量做出一些意义重大的事情来,以此为未来积攒下一些珍贵的意义库存。
基于上述分析,我不认为怀旧是一种多么糟糕的事情,至少从哲学上来说,怀旧把过去和现在通过意义连接起来,否则人的存在在时间上会出现缺口,让人的存在处于一种没有根基的漂浮状态。另外,怀旧也为未来的意义生产预留出宝贵的时间,使人不至于处于精神的饥饿状态。从文化演化史的角度来看,怀旧也是人类千百年来总结出的一种回避思想危机的有效措施:人类无数次憧憬的黄金时代与世外桃源,都是对于当下社会失范困境的一种主动撤出,以此回避同流合污的沉沦危险,并有力捍卫了社会秩序与正义的存在价值。怀旧作为个体的一种消极自由,保证了社会在微观层面上坚持一种走向上的道路的努力。因为你所怀念的总是一些经历时间磨洗而日久弥新的人类美德。从这个意义上说,怀旧与未来有关。
(转自中国科学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4

因为回顾过去,才知道现在的幸福,总结经验,以后收押金的流氓骗子公司绝对不能进了,被青岛三利集团骗了两万押金,一个多月工资的员工。大家自己搜青岛三利民事判决书。

第2个回答  2020-06-22
我们对于过去经历和事件的记忆,被称作情节性记忆。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回忆起的情节性记忆,都是准确、真实的。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从我们开始记住一件事,到事后去回忆它,在整个过程中,差错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

重构记忆理论告诉我们:回忆是我们在对某一段情节性记忆进行重构,而这一过程会受到很多影响,比如个人感知、想象、对外界客观事实的记忆、信念、社会影响,等等。

比如,大众文化总是告诉我们,长大之后我们和周围人更难以交心,所以,我们在回忆小时候的友谊时,记起来的全是和朋友吃着薯片喝着可乐打游戏的日子,会想象当时的关系比现在更加“纯粹”。

我们的大脑会选择性地遗忘小时候关系中幼稚的争吵、不加掩饰的恶意,而强化那些“分享零食就是好朋友了”的美好时刻。



此外,当我们只真正记得过去发生某事的某些方面时,我们的大脑会进行虚构,即通过已有的、与事件本身无关的知识,来“自动补完”这段记忆,让重构的记忆更加完整连贯。

所以我们在重构记忆的过程中,经常会“记岔了”,甚至出现与事实相差甚远的情况。

怀念过去,不仅是怀念某段记忆本身,也可能是在怀念曾经自己的某些状态。
第3个回答  2020-06-03
人不是喜欢怀念过去,过去的表达太过宽泛,人们喜欢过去里最开心,最无忧,最符合自己心意的时光。
人总是出于某种自我保护机制而忽略那些可悲的,痛苦的经历,把所有的过去都美化成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模样。
怀念过去,是因为过去有自己想要的样子,是因为现实太过残酷了。
生而为人,你得活着,活着是要付出代价的,现世痛苦,不如怀念。
第4个回答  2020-06-22
他总是喜欢回味过去,是因为过得比较幸福。生活不满意,受到挫折就会回想到过去那些已经过到的日子,在人的心理当中过去的日子总也比现在要好的很多。如果说你一味的去回忆过去,证明你已经不再年轻,没有年轻人那种拼搏的力气,并且你已经向生活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