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历史

如题所述

1.化州的历史

概况

化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总面积2354平方千米。总人口142万人(2003年)。

市人民 *** 驻东山街道,邮编:525100。代码:440982。区号:0668。拼音:Huazhou Shi。

行政区划

化州市辖5个街道(东山、河西、下郭、石湾、南盛)、17个镇(丽岗、宝圩、同庆、长岐、杨梅、良光、笪桥、新安、官桥、中垌、平定、文楼、林尘、合江、江湖、那务、播扬)。

历史沿革

三国为广化县地。宋改化州,因龙化江为名。改置化县。1959年化县和吴川县合置化州县。1994年设市。

2000年,化州市辖3个街道、20个镇。总人口1007796人,各街道、镇人口: 河西街道 55959 东山街道 49333 下郭街道 34644 长岐镇 45176 同庆镇 49413 杨梅镇 56421 良光镇 49831 笪桥镇 30855 南盛镇 26102 丽岗镇 36787 新安镇 41499 官桥镇 32791 石湾镇 30305 林尘镇 43572 中垌镇 48665 合江镇 59730 那务镇 52296 播扬镇 32187 宝圩镇 15791 平定镇 66246 文楼镇 43905 江湖镇 19549 兰山镇 18023 鉴江开发区虚拟街道 40121 新时代农场虚拟镇 3904 新华农场虚拟镇 4567 和平农场虚拟镇 5469 红阳农场虚拟镇 4623 红峰农场虚拟镇 3985 建设农场虚拟镇 604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化州市辖3个街道(东山 河西 下郭)、20个镇(丽岗 宝圩 南盛 同庆 长岐 杨梅 良光 笪桥 新安 官桥 兰山 中垌 平定 文楼 林尘 合江 江湖 那务 播扬 石湾)。

2003年12月,(1)撤销兰山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中垌镇。调整后,中垌镇共有2个居委会和30个村委会,总面积251.3平方千米,总人口97195人,中垌镇 *** 驻原中垌镇 *** 驻地;(2)撤销石湾镇,设立石湾街道办事处,作为化州市的派出机构;(3)撤销南盛镇,设立南盛街道办事处,作为化州市的派出机构。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化州市辖5个街道(东山、河西、下郭、石湾、南盛)、17个镇(丽岗、宝圩、同庆、长岐、杨梅、良光、笪桥、新安、官桥、中垌、平定、文楼、林尘、合江、江湖、那务、播扬)。

2.化州市的历史谁知道

历史沿革 化州古名称 化州历史地图册(7张)化州市(或与之相关)古称罗州县、高兴郡、高兴县、石龙郡、石龙县、罗州、南石州、辩州、化州、陵水郡、勋州、化州路、化州府、化县、化州县,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因盛产橘红,橘红明清时列为贡品又称橘州。 另:化州之所以古称石龙,只因相传有龙潜于罗江之中,变化无穷,北宋太平兴国五年改称化州,距今已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附:《广东省﹒地名志》:“南朝梁设广州、新州、瀛州、成州、静州、泷州、建州、高州、罗州(今化州市境内)、东衡州、西衡州、南合州、越州、崖州共14州”。 沿革概况 【唐尧虞舜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至公元前21世纪初,今化州境属南交。

【夏、商、周至秦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初至公元前256年,今化州境属百越。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化州境属象郡。

【汉至晋时期】秦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取桂林、象郡,称南越武王,及至西汉前期,今化州境属南越国。 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汉灭南越国,分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化州境属合浦郡高凉县。

公元147年(东汉,建和元年)合浦郡分立高兴郡,今化州境属交趾刺史部高兴郡。 168年(东汉,建宁元年)改高兴郡为高凉郡,旋废,今化州境属交趾刺史部高凉县。

203年(东汉,建安八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今化州境属交州高凉县。 210年(建安十五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今化州境属广州高凉县。

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分高凉县立高凉郡,吴又立高兴郡,俱属广州,今化州境属高凉、高兴二郡地。 280年(西晋,太康元年)灭吴,高凉、高兴二郡仍吴制。

太康中,撤高兴郡并入高凉郡,今化州境属高凉郡高凉县。 【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426年(南朝·宋,元嘉三年)檀道济筑石城于陵罗江口(今合江圩陵江与罗江汇合处),置罗州县(县治所陵罗江口,今化州市合江镇合江墟),今化州属广州高凉郡罗州县地,此为化州建县之始,距今1585年。

齐同宋制。 528年(梁,大通二年)置石龙郡、石龙县,又升罗州县为罗州,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东北旧城岭,置刺史,领石龙、高兴二郡。

至558年(陈永定二年),罗州辖境包括今化州、廉江两市全境、吴川局部、湛江市区局部和高州西部、西南部,及至广西博白、陆川、北流等今两广接壤地带。 589年(隋,开皇九年)隋灭陈,废高兴、石龙二郡,以州统县。

罗州领石龙、吴川、茂名三县。 607年(大业三年)废高州、罗州,立高凉郡(郡治今阳江市区西三十里)。

石龙县属高凉郡。 621年(唐,武德四年)废高凉郡。

622年(武德五年),复置罗州,(治所石龙县,今化州城),领石龙、吴川、陵罗、龙化、罗辩、南河、石城、招义、零绿、慈廉、罗肥十一县,辖今化州、廉江两市全境、吴川局部、湛江市区局部,及至广西博白、陆川、北流等今两广接壤地带,属岭南西道邕管经略使。 623年(武德六年)罗州徙治石城,另置南石州(治所石龙县,今化州城),领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六县,辖今化州全境及广西博白、陆川、北流等今两广接壤地带。

627年(贞观元年),省慈廉、罗肥2县(此两县在今化州境)入石龙县。 635年(唐,贞观九年)南石州更名辩州,领石龙、陵罗、龙化、罗辩4县。

乾封二年(667),罗辩县(此县即前文之“广西博白、陆川、北流等今两广接壤地带”中的部分地域)属禺州(今广西境)。 天宝元年(742年)辩州更名陵水郡。

758年 (乾元元年)复称辩州。 773年(大历八年),龙化县(此县即前文之“广西博白、陆川、北流等今两广接壤地带”中的部分地域)属顺州(今广西境),辩州只领石龙、陵罗(陵罗县治在今化州西北境)2县。

904年(天佑元年)更名勋州,后复名辩州。 五代,后汉沿唐制,辩州领石龙、陵罗二县。

【宋、元、明、清时期】972年(北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入辩州,以吴川来属,省陵罗入石龙,辩州领石龙、吴川两县。 980年(北宋,太平兴国五年)辩州改称化州,此乃化州命名之始。

因州治西南三里石龙岗有石龙胜迹,以龙能变化,故名化州。 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州守李丹从河东徙城于河西,筑化州城,州署建于石龙岗南(今化州市公安局驻地)。

1167年 (南宋,乾道三年)析吴川西乡为石城县,化州领石龙、吴川、石城三县。 1278年(南宋,景炎三年)宋帝日丙即位于硇洲,升硇洲为翔龙县,隶属化州。

化州领石龙、吴川、石城、翔龙四县。 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置化州路,领石龙、吴川、石城三县,属湖广行中书省。

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化州路为化州府,隶属广东行省。 1374年(洪武七年)降化州府为州,并附郭县石龙入化州,石龙县从此撤销。

化州领吴川、石城二县。洪武九年(1376年)化州降为化县,属高州府。

1381年(洪武十四年),县复改为州,化州仍领吴川、石城二县,仍属高州府。 清,沿明制,化州领吴川、石城二县,属高州府。

【民国时期】1912年(民国元年)废府、州,撤。

3.化州传统习俗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茂名化州市。

化州古称石龙,又因为相传有龙潜于罗江之中,变化无穷,故又称化州。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称化州,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化州特产橘红,明清时列为贡品,因此,化州又有橘州之称。化州居于粤西走廊的咽喉,是粤西对外经济的重要通道。

本市城乡盛行做“年例”。年例: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在本地要过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继而是元宵节。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可解析为年年有例,是仅在化州、高州、茂南、茂港及邻近的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饭期”,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只要集中在过完春节(旧年)的农历正月份,但在整个地区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12月30日都有过年例的,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年例一般都是在农村举行,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回原来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会维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

而贯穿整个年例的大都是迷信的活动。在年例开始前,各家各户就已经准备了鸡肉,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供菩萨享用,叫做“摆忠”或"摆灶",一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各家各户都居中在一处一起拜神,后是大放鞭炮。

年例实际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粤西高州、化州等地方祖先迁徙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传统的年例的主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年例是大吃大喝的一连串的迷信活动。

现在的年例则更加注重门面工夫,许多人都是利用年例大讲排场,以显示自己的财势、地位,以至于造成铺张浪费,互相攀比不良风气。这的确是年例很不利的一方面。

许多人都对年例这个习俗有争议,尤其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迷信色彩。但作为一项自古沿袭的民间习俗,它表现的更多的应是优良的传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外部世界接触的程度加深,尤其是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经商者越来越多,他们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家乡传统的“年例”逐渐有所忽视,年例气氛已是消淡了许多,其它的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在减少,近几年,已经难得再见舞龙、做大戏、鬼仔戏、木偶戏等庆祝活动了。

经过多年的演变,年例已在高州和化州这两块土地上生了根。人们往往都是按期举办年例而不追问其来源。

就像每年五月初五人们举办龙舟比赛、包粽子吃一样,年例给予高州人和化州人更多的喜庆。人们每年回到乡村过年例,并不仅仅是为了拜神等迷信活动。

更主要的是年例已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种寄托,是年例加强了他们的乡土情结。每年年例人们都会如过年般重聚在一起庆祝,还宴请朋友分享这块喜庆。

因此年例也成为联系亲情、友情的一条纽带。年例乃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

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

许多办年例的人认为办好了年例就能够保证今后的一年风调雨顺,虽然不科学,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不知支撑了多少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

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

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

虽然各处有各处的年例风格,但基本内容相同所到之处一泒歌舞升平景象和满村酒肉飘香。总的来说有几个特点:鉴江流域有六七百万人口过年例,年例是鉴江流域最大、最有影响力民俗节,但各地做节的日期不同,村村同节不同日,每村每街错开来做。

年例从正月初二开始,做到三月三,大部分集中在农历正月中旬到二月上旬。本人。

4.化州市的历史谁知道

中火嶂在我国历史、军事、文化上有着显赫的地位。

南朝宋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巾帼英雄的冼英曾在这里行兵布阵,对抗分裂势力,有力的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宋代文人苏辙、范祖禹,明末才子陈鉴、民国李宗仁等都曾经登临此地,留下壮丽诗篇。

琉璃泉 在化州市新安镇,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古往今来,泉水流不断,观泉的游客也不断。

据《化州县志》记载:琉璃泉坐落栈道旁,是路边过关的旅客饮马憩息的好地方。明崇祯年间,乡民壁土建庵于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会聚这里赋诗品茗。

一郡城清宫遭难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隐于庵中,削发当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众在崖下挖凿了“琉璃井”,摘叶作茗侍待行人。

古人曾为此泉写下了“茗饮一盏赛新罗”的诗句。自此,“来试名泉一勺甘”者蜂至。

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没有煮过,饮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产的榕树茶,茶色黄亮,香气清幽,滋味醇厚,如饴似酒。

附近一山村,老百姓常饮此泉,长寿者甚多。 宝山公园 位于今化州城区中心的宝山上,古为八景之一的“宝山积翠”。

1964年辟为烈士陵园,1984年改建为宝山公园。面积约25000平方米。

公园正门在东面的陵园路口,有石阶登山顶。山顶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积翠。

龙吟等亭;环山路两条,旁设石台、石凳,供游人憩息。广植花草树木,浓荫夹道。

登山可览城区全景,是城区游览的好去处。 清风楼 位于市府大院后背最高点的古城墙上。

始建于唐代,数易楼址及楼名。唐名观风台,宋名清风楼,元名观风楼,明复称清风楼,清同治年间重建,改名魁星楼,后通称清风楼。

1992年重建,一座两层,高1l米。登楼眺望,古时能饱览“枫林树色依天外,茅屋鸡声隔水东”的荒郊景色,而今则是“三江六岸桥相接,车似流水人如龙”的繁华景象了。

化州孔庙 又叫文庙,位于化州市的宝山南侧,面向南兰,宏伟壮丽,是当代有名的古建筑。 孔庙原为化州古镇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圣祠、明伦堂、乡贤祠、名宦祠、和石龙书院等建筑群体。

这些建筑群体分布于宝山之南,重楼叠阁,十分壮丽。它与海南的文昌孔庙齐名。

化州孔庙历经宋、元、明、清数朝,宋代嘉定二年(1209年),州守范良辅迁旧学府于州治南阙,这为孔庙的雏体。元、明二朝迁移重修,到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复迁旧址,嘉庆五年秋至次年,最后确定孔庙规模和布局。

现今有於市府市委和文化部门的重视,经多年的努力现已重建,雄伟壮观的化州古城[孔夫子]庙现已重新坐落回原来的位置全部复元到原来的风藐。 化州鼓楼 坐落于市公安局之前面: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1986年重建后楼门加大.楼体升高,但仍保持原来红墙绿瓦、重檐翘角的古建筑风貌。

南安冼太庙 位于长岐镇南安圩,占地面积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于清末。

博金畴山岗遣址 位于东山区博金村南。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锛,石网坠和石环,陶片有素面夹砂红陶、黑陶和印纹硬陶等.为新石器时代古人生活遗址。

江口岭遗址 位于那务镇京堂小学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壶,两耳、四耳罐等陶器,铁剑,石臼、石棒及夹砂陶、印纹硬陶碎片等。为秦汉时代人类生活遗址。

独木舟工场遗址 位于长岐镇石宁村西侧鉴江河边。先后出土一批东汉至魏晋间制造的独木舟及半成品、原材料等。

此处为古独木舟工场。罗州城(亦石龙郡城)遗址 位于化州镇东北隅的旧城岭。

罗州城始建于南朝梁(503~557年),为土筑,南宋以后毁。解放初城址尚清晰,墙基凸出地面一至数尺不等。

城为方形,面积10万平方米。石龙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筑夯土,城基大都犹存.经实测,石龙古城,东起滨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过黑泥城,水靠大德岭.今丝绸厂的前门外,便是当日古城的高门楼.古城东西宽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长1260米,总面积11.4万平方米,公元570年,陈朝调冯宝任石龙太守,册封冼夫人为石龙夫人,其地点就在这里.冼夫人和冯宝一家人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很长,当时的石龙古城,景色秀丽,市井繁华,弦歌闻于百里外."今天,石公岭古码头,榕树湾古流口和古道,跑马场,停马场遗迹还依稀可见.宋绍兴三年(1133)郡守李丹于河西筑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罗州古城大约要晚500至600年.当年城址从河东迁于河西,"飞梁就树"的传说一直流传下来.梁、陈两朝为罗州及石龙郡、高兴郡的治所。

陈封冯仆为石龙太守,册封冼英为石龙郡太夫人,即驻此。 冼太夫人庙遗址 在州署(今市委、市府)前面右侧。

始建于宋代,一座两进。1953年建县委办公楼时拆毁。

范公墓址 位于城西二里石牛岭南麓(今人民医院留医部后背)。北宋名臣、著名史学家范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被贬至化州,未几卒,葬于此。

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1958年因建体育场被毁,至今尚未修复。

5.化州历史名人有哪些

化州历史名人

冼太夫人 名英 婚后长居化州(罗州石龙郡)中国巾帼第一人

杨一清 首辅(宰相)化州城人(祖籍云南安宁) 晚年居丹徒 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

陈鉴 明末清初化州乐岭村人 被中国科学院列为“阿凡提式机智人物”

陈王圭 化州乐岭村人 刑部主事 江西右布政 浙江左布政 赞其为“藩臬清风”、“两江名宦”

冯融 南朝梁罗州(今化州)刺史 是6世纪岭南安定团结、社会发展政治局面的开拓者

李进 东汉高兴郡(今化州)人 任交趾刺史部(辖地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中部)刺史

还有:

范祖禹 著名史学家 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化州有范祖禹墓

甯龙跃 进士 在化州有甯龙跃墓

古化州状元 林召棠

古化州 省主席祖先墓

6.化州的历史沿革

化州市(或与之相关)古称罗州县、高兴郡、高兴县、石龙郡、石龙县 、罗州、南石州、辩州、化州、陵水郡、勋州、化州路、化州府、化县、化州县。

因盛产橘红,橘红明清时列为贡品,又称橘州。唐尧虞舜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至公元前21世纪初)今化州境属南交。

夏、商、周至秦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初至公元前256年)今化州境属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化州境属象郡。

秦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取桂林、象郡,称南越武王,及至西汉前期,今化州境属南越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越国,分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化州境属合浦郡高凉县。

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合浦郡分立高兴郡,今化州境属交趾刺史部高兴郡。建宁元年(168年)改高兴郡为高凉郡,旋废,今化州境属交趾刺史部高凉县。

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今化州境属交州高凉县。建安十五年(210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今化州境属广州高凉县。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分高凉县立高凉郡,吴又立高兴郡,俱属广州,今化州境属高凉、高兴二郡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高凉、高兴二郡仍吴制。

太康中,撤高兴郡并入高凉郡,今化州境属高凉郡。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檀道济筑石城于陵罗江口(今合江圩陵江与罗江汇合处),置罗州县(县治所陵罗江口,今化州市合江镇合江墟),今化州属广州高凉郡罗州县地,此为化州建县之始 。

宋,于今化州境复置高兴郡,旋废。齐再置高兴郡(一说治所高兴县,在今化州城;一说治所宋和县,今化州南境),属越州,辖地为今化州南部、吴川局部、湛江市区局部及廉江全境。

梁大通二年(528年)置石龙郡、石龙县,又升罗州县为罗州,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东北旧城岭,置刺史,领石龙、高兴二郡。罗州辖境包括今化州、廉江两市全境、吴川局部、湛江市区局部和高州西部、西南部,及至广西博白、陆川、北流等今两广接壤地带。

陈,沿梁制不变。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废高兴、石龙二郡,以州统县。

罗州领石龙、吴川、茂名三县;大业三年(607年)废高州、罗州,立高凉郡(郡治今阳江市区西三十里)。石龙县属高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高凉郡;武德五年复置罗州(治所石龙县,今化州城),领石龙、吴川、陵罗、龙化、罗辩、南河、石城、招义、零绿、慈廉、罗肥十一县,辖今化州、廉江两市全境、吴川局部、湛江市区局部,及至广西博白、陆川、北流等今两广接壤地带,属岭南西道邕管经略使。武德六年,罗州徙治石城,另置南石州(治所石龙县,今化州城),领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六县,辖今化州全境及广西博白、陆川、北流等今两广接壤地带。

贞观元年(627年),省慈廉、罗肥2县(此两县在今化州境)入石龙县。唐贞观九年(635年)南石州更名辩州,领石龙、陵罗、龙化、罗辩4县。

乾封二年(667年)罗辩县(此县即前文之“广西博白、陆川、北流等今两广接壤地带”中的部分地域)属禺州(今广西境)。天宝元年(742年)辩州更名陵水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称辩州。大历八年(773年),龙化县(此县即前文之“广西博白、陆川、北流等今两广接壤地带”中的部分地域)属顺州(今广西境),辩州只领石龙、陵罗(陵罗县治在今化州西北境)2县。

天佑元年(904年)更名勋州,后复名辩州。五代,后汉沿唐制,辩州领石龙、陵罗二县。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废罗州入辩州,以吴川来属,省陵罗入石龙,辩州领石龙、吴川两县。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辩州改称化州,此乃化州命名之始。

因州治西南三里石龙岗有石龙胜迹,以龙能变化,故名化州。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州守李丹从河东徙城于河西,筑化州城,州署建于石龙岗南(今化州市公安局驻地)。

乾道三年(1167年)析吴川西乡为石城县,化州领石龙、吴川、石城三县。景炎三年(1278年)宋帝日丙即位于硇洲,升硇洲为翔龙县,隶属化州。

化州领石龙、吴川、石城、翔龙四县。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化州路,领石龙、吴川、石城三县,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化州路为化州府,隶属广东行省。洪武七年(1374年)降化州府为州,并附郭县石龙入化州,石龙县从此撤销。

化州领吴川、石城二县。洪武九年(1376年)化州降为化县,属高州府。

洪武十四年(1381年),县复改为州,化州仍领吴川、石城二县,仍属高州府。清沿明制,化州领吴川、石城二县,属高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撤高州府,化州改化县,广东省派出高州绥靖处,化县属高州绥靖处。民国三年(1914年)撤高州绥靖处,设高雷道,化县属高雷道。

民国九年(1920年)撤高雷道,派出高雷善后处,化县属高雷善后处。民国十四年(1925年)撤善后处,派出南路行政公署,化县属南路行政公署。

民国十五年改设南路绥靖专员公署,化县属南路绥靖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广东派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化县属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