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贫困学生补助,大数据真的公平吗

如题所述

另一所高校——南京理工大学此前也曾依据学生在学校食堂的消费情况决定谁有资格获得贫困补助。不过江苏大学的做法引起了更大的争议,因为话费并不能说明学生的经济状况。
为了免除学生家庭(因为经济状况暴露)在公众面前的尴尬,学校转而以消费习惯作为衡量贫困与否的标准。过去,贫困补助申请都要公开审查,这让一些家庭感到不适,因为这样他们的个人经济状况很有可能会被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
不过大数据只适用于调查学生在特定时间内的花销,并不能辨别出学生家庭是富裕还是贫困。
在许多发达国家,大学生获得资助不需要通过这类评估。他们只要将家庭的收入和纳税证明交给学校即可。造假的申请通常很容易被识破,而这将成为学生信用记录上擦不掉的污点。
相较之下,许多中国大学确实要求学生提供能够证明家庭收入的信息。但在某些情况下,学生,有时在家人的协助下,会对资料造假,那么他们就能伪装成贫困生了。在中国,核实贫困家庭收入证明的难度更大。
将评估体系转变为使用大数据的高校也面临着不少困难。首先,它们要小心以免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利,或者收集到的学生信息带有偏向性。作为大数据系统的补充,有些学校利用自己的校友网络和地方政府信息更准确地获得学生的经济背景。为了进一步杜绝虚假申请,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信用调查体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