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年有几种说法

古代成年有几种说法

古代成年的说法,男子是二十岁成年,叫行冠礼。“及冠”就是男子到了成年的年纪意思。女子成年的说法,叫“及笄”。“及笄”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中国古代的成年仪礼,最主要是男子有冠礼,女子有笄礼。冠礼是指古代男子在未成年前束发而不戴帽,到了二十岁成年时才由长辈为其梳发并戴上新帽,这个纪念仪式就称为冠礼。

扩展资料

冠礼、笄礼的发展背景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冠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笄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男子弱冠,女子及笄。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2-18
及笄(女子)弱冠(男子)
第3个回答  2016-02-18
男则加冠,女则加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