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四句有何精妙

如题所述

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应机而动,如果水一般没有形态,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

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扩展资料: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2
唯心主义,以本心为真实。本心之外的皆是虚无,所以要修炼本心。
本心是怎么想的就是这么做的,是没有善恶物我的分界,是对万物的完全接受,是最真实的存在。
格物致知是本心的修炼,格物是本心意识的行为追求,致知是本心意识的道德追求。
良知是说本心的道德心,追求心,是本心的修炼追求。
本心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是真体。
有善恶之分就是心动,是意识行为了,这已经不是本心了。
知道何为善何为恶就是道德心,本心的正心
追求善剔除恶就是修炼,是格物
万物皆有本心,只有本心是真实。
外在的意识行为都是虚妄,人的追求应该是向本心求,以到达行为与本心的统一,这才是真实的。
本心是真体,不分物我善恶,能接受世间万物信息。要达到知行合一就要进行修炼,他提出的修炼方法是《礼记*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佛家称为“内圣”。
心动然后产生善恶是非,格物区分善恶是非,致知是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的过程,以使知行合一。
然后还有诚意、正心。诚意就是符合内心的真实的感情表达,正心其实是再次的回归内心进行反省修正,然后再次的进行修炼循环。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出处:王阳明《传习录》

1、无善无恶心之体

关键词义:体:本也;根本、本来。心之体:心的根本,心的本来。

句意: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2、有善有恶意之动

关键词义:意:内心的思想、内心的想法。意之动:思想在活动,想法在活动。

句意: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3、知善知恶是良知

关键词义:良知: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王阳明指的是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

句意: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4、为善去恶是格物

关键词义: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句意:多做善行并去掉恶行是按照对真理理解的行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23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