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塔简短影评

通天塔简短影评。中文200字-300字、

  刚刚看完《通天塔》。导演阿莱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利度,墨西哥人。主演太多不好一一说来,准确说,没有像很多影片那样搞什么领衔主演,这也许正是导演的主旨,不想让演员的个人魅力冲淡作品的寓意。我看电影不多,但它是近半年来除《香水》之外,我看到的第二部好作品,两部影片相比,我认为《通天塔》更高一筹,因为它颠覆了许多概念化的东西程式化的东西,无论手法、内涵都有很多的新意,至少我觉得它告诉我们些什么。

  《通天塔》的故事那是相当的简单,用一句来说就是:一支*被个天真的孩子用来伤了一个游客。我觉得这正是影片的高明之处,如果影片用一个相当复杂,几乎要把观众带入,甚至参与故事的发展中,自然会占去观众许多思考的时间。《通天塔》有意把故事简单化,如我们在某个早晨或晚上在报纸或电话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而把一整天,或一整晚的时间留给观众,让你对这则新闻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判断,进行思考。

  当然影片力图给出这些方方面面,它不讲欲望,不讲人情,不讲命运,不讲命题,总是不下定义,只是把有关联的方方面面,一一陈设在面前。如果不深究,单从故事来说,似乎看不出“创作”的痕迹。只是用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剧本的铺垫、情节、结束三部分很零度地完成。

  有趣的是,这种零度与简单却是非常表象,仔细一分析,就不难发现,其实影片处处都做了到了精心与预设。但功夫全用在故事之外。这与那些仅仅是想好一个故事,用故事来说话,靠事件来树人立意的影片,就要哲学得多,高明得多。

  除了人性层面的东西,我更偏向于认为《通天塔》是部政治色彩浓厚的影片。

  一个意外枪击事件,扯出了美国、日本、摩洛哥、墨西哥。里面有一句台词,在摩洛哥旅游的苏珊(凯特·布兰切特饰)问理查德(布莱德·彼特饰):“我们为什么来这里?”片中有一个特写镜头:理查德的手被苏珊充满爱意的握住。他却毫无知觉的回答:“孤独”,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认为尽管美国强大,但它真的很孤独,这种孤独让它不自觉地去外国寻找自己,不小心被没准备的小孩子打了一枪。

  这里面,导演绝对有政治的暗指。否则苏珊在村庄寻求救助时,当地人不会告诉他们,来不了救护车,是因为政治的麻烦。还有日本,影片从头到尾,都是超现代化的城市,老一辈的正统与严肃,被新一辈的嬉笑与被无奈代替,大家应该注意到惠子吃上药片,在*里在一种混沌与自我无意识中摇摆,导演给了多长的镜头时间,还有*里那魔幻般的背景,世界级的导演绝不会那么浪费时间来无所隐含。还有惠子的貌似好强,实质倔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倔强不择手段(甚至脱内裤、编谎话)、变态到医生与警察的身上做文章。再者,影片选取聋哑人本身就一定的暗示。墨西哥尽管不富裕,但它有欢乐,影片中几乎有关墨西哥的镜头全在欢乐之中。

  墨西哥与美国的两国关系,也通过两个美国小孩与在美生活16年,看他们出生长大的佣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出来。贫穷的摩洛哥(我觉得是指中东或非洲)一不小心扇美国一耳光,美国人只是受伤,而摩洛哥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想想影片美国的直升机拉着自己的民国,飞越摩洛哥的上空,滑过教堂屋顶的时候,那个因此受难的家庭在干什么……导演在影片中充分表现了自己对这四个国家的看法与理解,有同情,有鄙视,有无奈,有怜悯,都通过精致的画面表达了出来。

  我想说的是,这么宏大的政治背景却放到一段普普通通的平民生活之中,一个简单的事件之中。而我们的电影呢?我就不好说什么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07
《通天塔》——论“通天塔”的倒掉
锦灰一堆 发布于: 2010-02-16 00:57
起初看这部片子是为了巴别塔这个噱头,看完之后却没有感觉。探讨人与人的语言和沟通以及多点叙事已在意料之中,做好了被充分感动的准备,而心里只是一酸,好像神经已麻木。和上一部片子《21克》一样,以灵魂的重量作噱头的情感大片,却拍的平淡无奇。噱头必竟是噱头,亚里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是一个善用噱头的导演,当我把影片看完,心里想着:不过如此。

多点叙事的拍法现在已经滥市,此片在这方面自然赶不上《低俗小说》和《两杆老烟枪》,就和此前的《撞车》相比,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都低一个层次。但就是因为相比于《撞车》并不太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巧合意外,反而增加了影片在情节上的可信度。导演试图告诉我们,影片中的故事是有可能真实发生的。相对于《撞车》在情感表达上的千头万绪,导演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只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沟通和误解的问题。但就是这样,我们的墨西哥导演似乎仍没有把这一问题讲透,非要把片中的情节往这一命题上套反而有些牵强 ,因为只要我们随便翻出某一部电影的某一个情节,它都在探讨这个人类沟通和误解的命题。整部片子看下来,味如嚼蜡。

此片的优点在于它将视野放在了四个国家:摩洛哥、墨西哥、美国、日本。在矛盾表达上,上至国家民族,下至家庭个人。这使影片在地理的宽度和情感的深度上比以往的同类影片高出一筹,但在这种大视野的背景里,人物和国家的情感明显挖掘不够,几个故事看似互相联系实则相互割裂,日本的这一段情节如果删去可能会使影片的结构更为完美。

不过,在“误解”这一命题上,影片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我们知道巴别塔的故事,就应该清楚,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耶和华变乱了人类的语言,至使人们不能齐心协力。而语言的沟通不畅会造成情感和理解上的缺失,矛盾于是产生。一场意外的枪击事件被美国当局定性为恐怖主义活动,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一连串的悲剧也由此产生。因为美国政府对枪击事件的错误定性,于是一场意外演变成政治事件,为了所谓的安全,摩洛哥的救护车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迟迟不到,美国使馆的救护直升机也因为不能侵入摩洛哥的领空而难以起飞,所幸的是,女主人公最终还是搭乘直升机脱离了险境。而那群摩洛哥的警察大概也把肇事者当成了危险分子,当他们发现逃逸的父子三人时,便不由分说的开枪,于是哥哥中弹身亡,一名警察手臂中弹。警察们大概没有想到,开枪的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从墨西哥边境回美国的墨西哥女佣,也被边境警察先入为主地定性为绑架美国小孩的人,于是又一场悲剧由此产生……

这一连串的误解全都起缘于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在当今世界早已被我们忽略而成为一种思考习惯。于是从巴别塔的传说和这三个情节来看,误解的产生应该是我们的语言所造成的交流不畅,然而很快,导演告诉我们语言并不是产生矛盾的主因,巴别塔的倒掉也不仅仅因为耶和华变乱了人类的语言。我们看到,那群在摩洛哥同行的美国游客最终还是抛下了他们的同伴,看着渐渐远去的巴士车扬起的尘土,使男主人公失望的已不仅仅是自己的国家,还有同族人的背叛,然而所幸的是,那个摩洛哥导游伸出的缓助之手,成为了这个异乡人唯一的救命稻草 。那个墨西哥女佣起初也向同在美国打工的同伴求援,希望他们照顾这两个孩子,可同伴们还是让她失望了,而她对这两个异国孩子的感情也增加了我们对这个墨西哥女佣的同情。远在日本的那个父亲,当听到自己的步枪和一起杀人案有关时,最关心的却是远在摩洛哥朋友。于是我们看到,巴别塔的倒掉以及一切悲剧的产生,跟语言并没有多大关系,症结显而易见,它源于我们的自私。

而日本聋女的这一章节,使人与人的交流障碍扩大化,正常人的正常交往都存在障碍,更何况身有残疾的聋女。正常人交流工具的缺失使这个女孩更感孤独,更何况她生活在那个看似热闹而内里冷漠无比的大城市东京。于是,就像《随落天使》中的金城武一样,她用反叛而激烈的方式强行地与他人沟通,结果也和金城武一样,不断的和别人擦身而过,却始终擦不出火花,反而擦的头破血流。

当影片即将结束时,我们看到,弟弟高举着双手跪倒在地求情时,那个摩洛哥警察惊愕的表情;墨西哥女佣和儿子拥抱时的内疚与无奈;还有在阳台上赤裸着身体投入父亲怀抱的日本聋女。于是我们相信影片最后的那行字幕:“最暗的夜,最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