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的典故是什么

如题所述

四面楚歌的典故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屯兵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被汉军和众侯的部队重重包围。夜间,项羽听到汉军军营中传来的都是楚国歌声,乃大惊,以为自己的根据地楚国已被刘邦攻占,不觉泣下,并丧失战斗意志,士卒亦无心恋战,纷纷逃走。项羽率仅余的八百人突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木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1]

因为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围,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0
秦朝灭亡之后,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本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去往彭城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
这时,项羽手下的士兵已经很少,粮食也没有了。于是张良想出一个计谋,让士兵们唱起楚地的民歌。那歌声婉转低沉,令每一个听到它的楚军都不禁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夜里,项羽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了楚地民歌,不禁吃惊地问:“刘邦已经得到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楚人这么多?”等他跑到军帐外,看到自己军队的士兵聚集在一起,有的望着天上的月亮留着泪水,有的漠然地手扶长枪一言不发。看到这样的场景,项羽自己也无限伤感。
张良这个四面楚歌的计谋果然令楚军军心涣散。为了不让项羽心有牵挂,他最爱的妃子虞姬为他舞剑后自刎而亡,悲痛万分的项羽英雄末路,最终也自刎于乌江边。
扩展资料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第2个回答  2020-11-10
原文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hè第四声附和,应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原文注释
  壁:驻扎。   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   汉军:刘邦的军队。   诸侯:指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等。   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   慷慨:即慷慨,激昂的样子。   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   数阕:几遍。 阕:乐曲终止叫阙。   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   和:跟着唱。   项王:项羽。

翻译
  字句译解古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①!”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②,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翻译:①何楚人之多:怎么楚人这么多。②骓(zhuī锥):毛色苍白相杂的马。③逝:跑。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办。⑤阕:乐曲每终了一次叫一阕。“数阕”就是几遍。   古文: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①,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②。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③,田父绐曰“左”④。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⑥,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⑦,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⑧。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⑨,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⑩。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 “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翻译:①直:同“值”,当,趁。②属:连接,这里指跟上。③田父(fǔ,甫):老农。④绐:欺骗。⑤卒:终于。⑥快战:痛快地打一仗。⑦刈(yì意):割,砍。⑧四向:面向四方。⑨披靡:原指草木随风倒伏,这里比喻军队溃败。⑩辟易:倒退的样子。   全文译  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层围了好几层。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项羽就在夜里爬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谁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第3个回答  2020-11-10
楚霸王项羽与刘邦交战,被刘邦围困。因项羽的军队多数都是楚国人,刘邦让楚军的俘虏和楚国的刘邦军唱楚国的歌来瓦解项羽军队的军心。最后项羽落败、霸王别姬、自刎乌江。
四面楚歌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扩展资料:
项羽失败导致四面楚歌的原因:
项羽能凭借勇猛能在战役中取得胜利,但在全局的战争中,光有勇猛可不行,只靠军事冒险也不可能胜过刘邦这样内力深厚的敌人。项羽过分相信自己,也养成了刚愎自用的毛病,他的盟友逐渐叛离,例如英布、彭越;有能力的下属也逐渐离开了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韩信。
到了最后,他甚至把自己唯一的谋士范增也赶走了,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项羽自己率领的军队,尚能和刘邦在荥阳相持。然而在其他的战场上,由于缺乏独当一面的人才,在与韩信、曹参等人的战斗中,项羽军一溃千里。
第4个回答  2020-11-10
四面楚歌的故事

四面楚歌的故事,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其中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描写公元前220年,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在最后一战时,四面围困项羽的故事。

在四面楚歌发生前的好多年,项羽和刘邦已经约定了在现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的东西边界,作为两方的边界,两分天下,互不侵扰,但是后来项羽的势力衰弱,而刘邦正在势头上,被手下谋士进言,应该趁项羽式微时消灭他,一统天下,于是刘邦就派兵围攻项羽,把项羽的部队赶至现今的安徽灵璧县东南,也就是著名的垓下,项羽的部队被打的七零八落,而且士气低心,补给短缺,夜晚听见围攻的刘邦军队中传来楚国的民国,心中大惊,误以为刘邦已经收服了楚地,这就是四面楚歌的真实含义。

项羽灰心丧志,一路奔逃到乌江畔,自刎而死,宋朝的李清照曾写诗咏过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当时项羽的部下曾劝过项羽,跨过乌江,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天下大定不一定是刘邦的,但是项羽觉得已没脸面面对江东父老了,只能自刎谢罪。

从此以后,四面楚歌就用来形容人已经到了绝境,孤立无援,风险万分。四面楚歌的故事,也因为有西楚霸王穷途末路的悲剧色彩,而具有了生动形象的表现力,成为了一个经典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