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逗娃”这种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呢?

如题所述

“中国式逗娃”对年轻的宝爸宝妈们来说并不陌生,每逢家里有客人或者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总是有一些大人抱着看热闹的心,从孩子惊慌难过的情绪中获得恶趣味的满足。

也许在这部分大人眼里,孩子天真的表现很有童趣,但是事实上,由此孩子所感受到的惊慌、难过却是真的,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搞笑。

周末,朋友一家去婆婆家给婆婆过生日,孩子一路上都很兴奋,嚷嚷着要吃大蛋糕,一家人都很开心。到了婆婆家,亲戚们已经到了,满满一大屋子的人。小家伙很喜欢热闹,在房间里跑来跑去。这时候一个平时不是很熟悉的大姨,拉过孩子说

“你妈妈因为你跑来跑去的不要你了,把你送给我了,一会儿就跟我回家吧!”

孩子愣了一下,随即委屈的大哭起来,一屋子的人被孩子的天真逗笑了。朋友听到哭声,赶紧跑过来看情况,孩子还沉浸在被抛弃的恐惧里,对妈妈的拥抱也很抗拒。询问了半天才明白事情的缘由,朋友也是十分气恼,但是碍于情面又不好发作,只能不停的安抚孩子,告诉孩子自己永远都不会抛弃他。

相信类似的场景并不少见,“中国式逗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这在大人眼里是一种与孩子间的互动,但是事实上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却并非如大人们所想的那般简单。

孩子的情绪表达最为直接,当孩子不能够辨别对方言语的真假时,很容易受到负面言论的伤害。

不得不说“中国式逗娃”包含了太多家长的恶趣味。

什么是“中国式逗娃”

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就不爱你了!

闺蜜在朋友圈吐槽,有的亲戚真的是生活中一枚定时炸弹。

原来周末的时候是闺蜜二宝的百日宴,本来其乐融融的,结果亲戚的一句没来由的

“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就不爱你了!”

让正在围着弟弟玩耍的大宝顿时脸色大变,进而委屈巴巴地小声哭泣起来。至此,亲戚终于大笑出声:

“小孩子真的很好骗,好可爱!”

但是闺蜜却笑不出来,大宝本来就心思细腻,亲戚这么一挑拨,自己辛苦为大宝建立起来的安全感轻易就被破坏了。

相信这种“中国式逗娃”会是很多二胎家庭的困扰,让本就处于敏感状态下的大宝更加焦虑。

更加倾向于去试探父母对自己的爱有没有减少,很容易有哭闹等看似任性的行为表达产生。

你表演个节目,我就给你糖吃

很多家长也一定遇到过这种状况,尤其是人比较多的时候,肯定会有人提议让孩子表演节目,

“你表演个节目,我就给你糖吃”

就成了大人戏谑孩子的一种表达,但是对于一些内向或者不愿意表演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件非常为难的事情,往往会引起孩子的一场哭闹。

跟叔叔干一杯

周末的公司聚会,赵姐因为没人帮带娃,就把宝宝也一起带来了,孩子很乖巧可爱,大家也都很喜欢。开餐之后,同事们也都喝起了酒,气氛非常的高涨,这时同事小B开玩笑似的提议让宝宝也喝一点,随即拿着纸杯给宝宝到了一点啤酒,嚷嚷着“

男子汉哪能不会喝酒呢!”

赵姐对此很生气,带着孩子饭也没吃完就气冲冲的就离开了。

日本等国家,明文规定未成年人不能饮酒,甚至动漫中都会特别避免引导性的画面出现。

英国政府也出台指导性文件,为父母限制未成年人喝酒。

而在中国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类似的还有逗引孩子吸烟,这些错误示范使得孩子对饮酒、抽烟这种不良行为形成错误的认知,意识不到这些这些行为的危害。

“中国式逗娃”充斥着大人的戏谑,通过看到孩子最直接的情绪表达来使自己实现操控的愉悦,当这一切建立对孩子造成伤害到基础之上时,大人的这种喜好显得尤为卑劣。

“中国式逗娃”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

1

使孩子陷入不安和恐惧之中

当大人说出

“你爸妈不要你了”

“你妈妈更爱二宝”

的时候,虽是玩笑,但是孩子却会当真,并且会把这种恐惧放大,进而对父母的关爱表现得患得患失。孩子内心的安全感遭到破坏,在情绪上也因此而受到困扰,在行为表达上会有自私的倾向。

2

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抽烟、喝酒这些行为显然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但是大人的戏谑会让孩子增加对这些不良行为的好奇,意识不到这些不良习惯造成的危害。

在孩子的认知内容逐渐丰富的阶段,很容易引起认知偏差。

3

使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受限

当孩子被勉强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很难从中体会到愉悦的感觉。

当大人强迫孩子在公开场合进行表演时,孩子内心的抵触情绪非常明显,进而影响到孩子对人际交往的体验,产生关于人际交往的认知误区。

提示

当遭遇“中国式逗娃”时,宝爸宝妈们的反应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及时的对孩子表达支持和爱,这也是降低“中国式逗娃”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最有利方式。

面对“中国式逗娃”,家长应该怎样做

1

及时的进行干预和制止

当有人说

“你爸妈不要你了”

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及时的进行反驳,即使不便于直接的回怼回去,家长也要蹲下身坚定的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会永远爱你,不要你这种状况根本就不可能会发生。”

2

让孩子明白,自己不想做的事可以说不

当孩子被强迫表演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想做就说不。让孩子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才能较少的受到伤害。家长可以在孩子的面前大声的鼓励孩子,

“不想做的事就大声说出来,妈妈永远支持你!”

父母站在孩子这一方,孩子会更加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3

理解孩子的情绪表达,不随意斥责批评

当孩子因为受到环境刺激而有不良情绪产生时,家长不要对孩子的情绪表达进行嘲讽、批评,

“这么大点事,你至于哭吗?”

类似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

当孩子崩溃大哭的时候,家长的理解和安慰才更加能使孩子的情绪得到平复。

“中国式逗娃”里,家长的态度要非常的明确,那就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理解和支持孩子。

同时,大人也应该明白不轻易逗弄孩子的情绪是大人应该有的善良,不要因为自己的恶趣味而让孩子忍受超出承受范围内的痛苦和伤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6
中国式逗娃的这种方式会带给孩子极度的自信。又或者是极度的自卑。孩子长大之后,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第2个回答  2020-08-16
这样逗娃,可能是让孩子以假乱真。孩子心里的疑惑多,也会有危机感,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第3个回答  2020-08-16
这种方式确实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上的伤害,可能会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